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白是如何入仕的?李白的後半生是怎樣的?

李白是如何入仕的?李白的後半生是怎樣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2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李白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李白的前半生致力於用金錢與俠義爲自己鋪陳政治道路。他時而隱居、時而訪道、時而拜謁朝廷勳貴,獻詩獻賦,積極推銷自身。這一切的努力爲他贏來了俠義與詩才的讚譽,使其在京師名聲大振。

42歲的李白終於得遇人生貴人。好友元丹丘將李白多年之前寫作的《玉真仙人詞》呈獻給玉真公主,引公主青眼相看。

同年李白又得見當代名儒重臣賀知章。賀知章讀罷《蜀道難》與《烏夜啼》之後嘖嘖稱讚,將李白喻爲"謫仙人",遂解下腰間金龜令侍從換酒,傳爲千古美談。

李白是如何入仕的?李白的後半生是怎樣的?

在玉真公主與賀知章的交口舉薦之下李白得蒙唐玄宗召見。當時李白正在山東任城,驚聞徵召,李白滿腹歡喜,自以爲終於可以實現政治理想,脫口吟誦出"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氣詩篇就打馬長安。

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此時的唐玄宗寵愛楊貴妃,崇信高力士,重用楊國忠,巍巍大唐已在迸裂邊緣。唐玄宗的徵辟只是基於對李白詩才的欣賞,並非對其治國才能的認可。

初入長安,李白就受到了唐玄宗"降攆相迎"的殊遇。唐玄宗讚揚李白:我早就聽說過你的盛名了,如若不是你積蓄了這麼高的道義,你怎會有如今的名聲和成就呢?

其後的一段時間唐玄宗亦對李白寵信有加,贈之七寶牀,素手調羹湯。一時間李白風頭無兩。

玄宗出必令李白相隨,宴飲必令李白制詩。在短暫的爲官期間李白寫下了名垂千古的《清平調三首》:

雲想衣裳花相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一枝穠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李白是如何入仕的?李白的後半生是怎樣的? 第2張

三首清平調引出了後人對楊貴妃美貌的諸多想象與探究,也引出了後世人對於李白與楊貴妃暗生情愫的無盡臆測。

得意時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研墨,又曾伴駕賜浴驪山溫泉,但李白並不開心,在高歌頌揚唐玄宗之外他動輒酩酊大醉,數次被潑涼水以醒酒。

此刻,看似得意的李白正在遭逢內心的極度失意,飽受夢想與現實的磋磨。

這正是李白最悲哀之處:他一心效法管仲、張良、東方朔之輩,幻想風雲際會,一鳴驚人,安濟天下,然後再急流勇退效法陶朱、范蠡泛舟湖上,"深藏功與名",只在紅塵中留下瀟灑絕倫的傳奇。然而現實是唐玄宗對待他與豢養優伶無異,只當他是賞玩的器物罷了。

內心掙扎的李白不得不寄情於酒。酒後縱情的他經常口出狂言以及泄露宮禁祕密。範傳正說李白"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溫室樹"。傲氣使然與貪杯誤事使李白見罪於諸大臣,最後又見棄於唐玄宗。

在長安爲官僅僅兩年李白就被"賜金放還"。有人說這是體面的放逐,而李白自述此次放還乃是他自請的結果,然而不論怎樣,李白不容於長安已是不爭的事實。

長安之行的失敗,政治抱負再一次未竟。上不能指點風雲,下不能行商賺錢,時年已經44歲的李白除了詩歌之外一事無成。

這使李白充滿了挫敗感與鬱憤,歸隱之心隱約壓倒了建功立業之志。不得志的李白再次寄情山水,遊歷大江南北。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大唐的雙子星——李白與杜甫相逢併成爲忘年之交。

從公元745年到公元755年的十年間成爲李白人生第二次長期漫遊的時期,正是"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

與第一次漫遊不同的是:李白的詩歌雖然依舊慷慨激昂,但其中往往流露出鬱憤之情。在有了幾十年不得意的人生經歷之後,李白詩歌裏的豪放愈顯珍貴。

在這一時期,李白寫下了著名的記夢詩《夢遊天姥吟留別》。正是因爲遭受了饞害與政治挫折,詩末的那句"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才愈顯清勁有力。

李白是如何入仕的?李白的後半生是怎樣的? 第3張

《獨坐敬亭山》亦作於此間:

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短短二十個字,讀來飽含着無盡的寂寥。全詩無一字傷心,卻彷彿寫盡了傷心之意。年少時讀它只覺得得來太輕易,而今再看它又覺得寫盡了辛酸。

可能這纔是真正的李白吧!所有的狂放都抵不過此刻的靜默。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步入暮年的李白沉寂許久的建功立業之心再次激盪。翌年,李白受永王李磷三次邀請決定再次入世。

757年永王擅自引兵東巡,導致征剿兵敗。李白在潯陽入獄。被好友營救之後,李白轉戰武昌投於宋若思幕下,很受器重。同時宋若思再次向朝廷舉薦李白。但是朝廷不但沒有重用李白,反而追究前罪將李白判處長期流放夜郎。

人事無常,人生的際遇有時真是變換倏忽。在"安史之亂"以前,好友王昌齡被流放夜郎時,李白還曾寫"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的勸勉同情之詞,而今流放夜郎的命運竟然降臨到了李白自己身上,真可謂造化無端。

在唐朝,夜郎是一個與世隔絕、十足悲苦之地。這樣的悲苦也在李白的精神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

君家全盛日,臺鼎何陸離!斬鰲翼媧皇,煉石補天維。一回日月顧,三入鳳凰池。失勢青門傍,種瓜復幾時?猶會衆賓客,三千光路岐。皇恩雪憤懣,松柏含榮滋。我非東牀人,令姊忝齊眉。浪跡未出世,空名動京師。適遭雲羅解,翻謫夜郎悲。拙妻莫邪劍,及此二龍隨。慚君湍波苦,千里遠從之。白帝曉猿斷,黃牛過客遲。遙瞻明月峽,西去益相思。

在這首《竄夜郎於烏江留別宗十六璟》中流露出李白愧對妻子家人以及不忍離去之情。

李白爲何有如此切膚的慚愧之情呢?一方面自己流放連累家庭,另一方面在李白追隨永王時他的妻子宗夫人曾極力反對過,但李白一意孤行而致如斯境地。

這樣的境遇似乎是李白人生髮展的必然:恃才傲物、天縱奇才的李白空有一顆濟世之心,但他的政治才幹委實令人不敢恭維。

李白是如何入仕的?李白的後半生是怎樣的? 第4張

在流放夜郎的十五個月中,李白寫下了大量的以"流夜郎"爲題的苦悶詩歌。這些詩歌通通脫去了李白曾經的高昂灑脫、傲岸不羈,充滿了低沉傷感的情緒。

富二代出身的李白雖然曾一度遊歷數十年,但恐怕只在此刻他才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艱難與生存的不易。

十五個月後,恰逢關中大旱,朝廷宣佈大赦天下。這突如其來的喜訊令李白興奮若狂,從白帝城乘舟東歸時,他彷彿忘記了悲苦煎熬,吟誦出了千古名篇:"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晚年的李白非常落魄:政治理想完全破滅,妻子宗夫人也離他而去入道去了,年輕時他散盡千金而他本身又不事生產,沒有經濟來源之後,李白只能去投奔在當塗縣做縣官的族叔李陽冰,去過寄人籬下的日子。

762年十一月,李白作《臨終歌》病卒,年61歲。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爲出涕。

這首臨終之作可以看做爲李白的墓誌銘,也是李白對自已一生的認知與評判:大鵬奮力而飛卻屢受摧折。雖被摧折,其餘風仍然能夠激揚萬世,遊於扶桑又被掛住左翼;力雖不濟,後人得此餘風而可傳此事蹟,然而世無孔子,誰能爲我的摧折而哭泣?

李白是如何入仕的?李白的後半生是怎樣的? 第5張

一首《臨終歌》,一個窮途老者的悲鳴!號爲長庚星落世的千古詩仙就這樣鬱卒而終,令人唏噓感傷。

然而李白的悲劇卻是必然的,出生異域,身份高貴的"黑戶"富二代註定無法參加科考,入仕只能依靠其他手段。

生來不凡,從小生活優渥,受到了高等教育,被父母寄予厚望的李白,從小養成了恃才傲物的性格、任俠的豪放性格與崇道的隱士性格,使得李白並不能適應狡詐的人事與官場。

太過優秀順利的少年時代造就了李白天真的本性,這樣的天真主要體現在爲人與從政中:爲人時李白過於狷狂,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爲自己才華出衆就應當被寬容,從政時李白又過於自信,盲目地將自己的詩才與政治智慧混爲一談。

最重要的是墨俠發展到唐朝已經失去其影響力,大唐不是戰國,輕財仗義或許可以贏得美名,但李白無法憑藉其得到實質的幫助。

最後我想說:一代文化巨星的隕落固然值得嘆息,但後人在捧讀李白詩歌欣賞其傲岸不羈時更該深思他的人生悲劇,以其人爲鑑,既讀其文而復修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