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受孫權賞識的如皋名將呂岱:屢建軍功 清廉一生

受孫權賞識的如皋名將呂岱:屢建軍功 清廉一生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亂世出英雄。戰亂頻繁的三國時代,古海陵因地處魏吳兩國邊境,一度成爲人煙稀少的空曠之地。但就在這個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的歷史舞臺上,走出了一位載入史冊的如皋名人——呂岱。

呂岱,三國時東吳名將。他南征北戰、開疆拓土,勤於國事、一生廉潔,爲東吳的安邦興業立下了赫赫戰功,也爲今人留下許多傳奇故事。

歷史悠久的如皋市,清代之前一直歸屬海陵(泰州)管轄,直至清雍正二年(1724)才劃歸通州。呂岱墓,原來屬於林梓古鎮,由於鄉鎮合併,現在歸白蒲鎮管轄。

進入林梓社區,一條寬敞的馬路出現在眼前,同行的呂岱文化研究人員介紹說,當年呂岱所葬的地方叫做高陽蕩,爲紀念他,這條路特意取名爲高陽路。以前這裏還有司馬港、司馬港河、司馬港橋等地名,司馬就是指東吳大司馬呂岱。

受孫權賞識的如皋名將呂岱:屢建軍功 清廉一生

汽車在一處小巷前停下,向小巷深處走去,歷經千年滄桑的古鎮底蘊逐漸顯現出來。銀杏巷、五曲巷、北巷……古色古香的巷名,連同兩旁那些已顯破敗的百年老店鋪,彷彿向人們訴說着它昔日的繁華。

穿過北巷,就是呂岱墓巷。坍圮的牆頭、殘留的磚雕、破損的青磚、陰冷的青苔、荒蕪的庭院,是呂岱墓巷呈現給所有參觀者的現狀。

小巷盡頭是一戶普通人家,其門楣一牌子上寫着“呂岱巷墓1號”,呂岱墓便位於其東側。盛夏季節,一大片茂盛的雜草將墓冢覆蓋着,藤蘿一直順勢爬到墓頂,團團圍住墓冢。

唯有墓碑上刻着的字跡“三國吳大司馬 呂岱之墓”在提醒着人們,這裏長眠着一位三國名將。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作爲一位載入史冊的名人,呂岱的一生是一部精彩的“三國志”。他見證了從東漢末年到三國末年那一段令人難忘的歲月,也留下了一部“征戰萬里、清廉一生”的傳奇故事。

受孫權賞識的如皋名將呂岱:屢建軍功 清廉一生 第2張

呂岱雕像

公元256年,葉落歸根的東吳長壽將軍呂岱,最後一次渡過長江,被素棺儉葬在高陽蕩(今如皋市白蒲鎮林梓社區)。時隔1700多年後,一代名將的墓葬已湮沒在草叢中,但他開疆拓土、征戰萬里、清廉一生的故事永遠定格在人們記憶之中。

 避亂江南 脫穎而出

鎮撫山越 屢建軍功

公元161年,東漢延熹四年,呂岱出生在廣陵郡海陵縣東境(今如皋一帶)的一個官宦人家。這一年,北方的羌族已開始反叛漢朝。第二年,農民起義的號角在湖南、江西相繼吹響。之後,各地起義一發不可收拾,這一亂就是104年。

公元182年,那一年呂岱22歲。也就是這一年,吳國開國皇帝孫權出生。但這並沒有立刻影響到呂岱在東漢王朝平穩地做一個安於現狀的下級官吏。

好景不長,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羣雄並起,海陵被捲入戰火之中。《三國志·吳書·孫韶傳》說“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數百里”,原本富庶的魚米之鄉幾乎成爲一塊赤地,渺無人煙。

一時間,東漢郡縣的官吏紛紛渡江避亂。步入中年的呂岱思慮再三後,也加入逃難人羣中,想去江東謀取一個職位。

公元200年,東吳開基之主孫策去世,其弟孫權繼位後,廣攬天下人才。呂岱前往孫權幕府投其麾下,但因出身寒微,最初並未像周瑜、魯肅之輩受到重用,孫權只是根據其履歷,派他到吳郡(今蘇州市)試任郡丞。

呂岱在郡丞之位上恪盡職守,把分管之事治理得井井有條,很快脫穎而出。一次,孫權主持召開會議,親自檢查各郡倉庫管理以及獄中囚犯處置情況,其他郡丞受到孫權責備,惟有呂岱從容不迫地“處法應問”,深得孫權賞識。於是,孫權將其留在身邊,任錄事掌管文案,不久提升爲“餘姚長”。這是他人生最大的轉折點。

呂岱到餘姚後第一件事就是組建了一支一千餘人的部隊,這些招募來的江南健兒後來跟隨呂岱轉戰南北,建下赫赫戰功。

山越是我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越人的後裔,民風剽悍,隨山屯聚,不僅“攻沒城郭,殺略長吏”,且常被東吳的敵國利用成爲內應,成爲東吳政權的心腹之患。

公元204年,孫權親征江夏黃祖,就在勝利在望之際,江東各地山越趁着江東後方空虛而羣起暴動,會稽郡東冶等五縣山越,也在其首領呂合、秦狼率領下發動叛亂。情急之下,孫權決定起用呂岱。

時年43歲的呂岱在餘姚接到孫權緊急命令,改任督軍校尉,立即率領本部人馬趕往東冶,與西部校尉蔣欽等“將兵討之”,最終生擒呂合、秦狼,平定五縣。

這是呂岱首次領兵作戰,此次戰役後,大器晚成的呂岱被提拔爲昭信中郎將,從此躋身於東吳主要軍事將領行列。

公元215年,三國鼎立的局面已定。那一年,呂岱率兵再次配合呂蒙奪取了蜀國的長沙等三郡,接着又同魯肅聯兵鎮壓了勾結關羽的吳碭和袁龍,戰功卓越的他後被孫權任命爲廬陵太守。

受孫權賞識的如皋名將呂岱:屢建軍功 清廉一生 第3張

 平定嶺南 威鎮南疆

南宣國化 堪比班超

東漢末年,嶺南最大地方勢力代表爲士燮兄弟。赤壁大戰以後,曹操勢力退回北方,孫權向西發展遭到劉備集團阻擊,向北發展暫無勝算,嶺南成爲孫權勢在必得之地。

公元210年,孫權任命步騭爲交州刺史(交州包括今天的廣東、廣西及越南中北部),率軍剪滅劉表在嶺南的餘部,迫使士氏兄弟歸順。雖然孫權加封士燮爲左將軍仍領交趾太守(交趾一作交阯,今越南北部),但東吳對這位不稱王的“嶺南王”並不真正放心。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東漢正式滅亡。那一年,孫權將交州刺史步騭調到前線,調呂岱去接任交州刺史。到任後的呂岱一方面恩威並施,在不斷削平嶺南地方勢力反抗的過程中積蓄自身實力,一面努力尋求剪滅嶺南割據勢力的機會。

公元226年,任交趾太守40年之久的士燮去世,士燮的兒子士徽意欲叛吳自立,割據一方。孫權出於防範,欲罷免士徽交趾太守一職,改任其爲安遠將軍,領九真太守(九真,今越南中部),以校尉陳時接代士燮爲交趾太守,目的是進一步削弱士徽的勢力。對此,士徽更加不滿,叛吳之心益明。

爲此,呂岱上表孫權建議分拆南海三郡設置交州,以將軍戴良爲交州刺史,海東四郡另外虛置廣州,呂岱自任爲廣州刺史。

孫權採納了呂岱的建議,派遣戴良與陳時南往就任,士徽不服從命令,公然發兵防守海口以抵拒戴良等人。呂岱知道士徽此時不除,必然後患無窮,一面上書孫權請求征討士徽抗命之罪,一面書致士徽“告喻禍福”,發動政治攻勢

同時,呂岱親率三千鐵騎隨即從南海出發,晝夜兼程趕至交趾。士徽聽說呂岱大軍已兵臨城下,大爲震驚,在走投無路之際,只好與其兄士祗、弟士幹、士頌等6人“肉袒迎岱”。

呂岱接着乘勝進軍討伐九真,大軍所到之處,無不望風披靡,自此嶺南纔算真正納入東吳政權直接控制之下。呂岱因功被封番禺侯,升爲鎮南將軍。後來,孫權又將嶺南七郡合併爲交州,仍令其爲交州刺史。

任交州刺史期間,呂岱再次顯示出他過人的才幹。他多次派官員“南宣國化”,出使“西南大海洲上”(南洋羣島)以及今東南亞一帶衆多國家。境外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南部)等國國王紛紛派遣使者至吳朝貢。呂岱的這一舉措,在我國曆史上可與東漢時期班超遣使訪問西亞各國一事相媲美。

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指出:呂岱這次外交行動“從此開始了中國和海南諸國的正式往來……”東吳政權恢復對嶺南的實際統治,是中央政權對於地方割據分裂勢力的勝利,呂岱功不可沒,其功不在周瑜、魯肅之下。

 八旬返鄉 重建海陵

廉潔一生 名垂青史

一生胸襟寬廣、清廉如水的呂岱,不僅成爲現代如皋長壽之鄉最早的“代言人”,他盡忠報國、恪盡職守、顧全大局,以及爲官清廉的優秀品質,對於今人來說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遺產。

公元231年,南方平定後,呂岱被召回駐守長沙。公元239年,79歲的呂岱奉命屯軍薄圻(今赤壁),與陸遜共同鎮守武昌,負責京師防務。呂岱身爲年高德昭老將,凡事均以國事爲重,與陸遜精誠合作,恪盡職守,做事奮勇爭先,論功勞則主動退讓。

在荊州時,呂岱同時兼掌荊州文書,軍政公務極爲忙碌,儘管已年過八旬,但仍保持“躬親王事”作風,親自處理公文。精力過人的他不知疲倦,騎馬總是一躍而上。呂岱如此老當益壯,被同僚譽稱超過古代廉頗老將。

吳郡的徐原“慷慨有才志”,經呂岱向朝廷推薦,徐原後官至侍御史。呂岱偶有過錯,徐原不僅當面指出,甚至還當衆評論。有人偷偷地告訴呂岱,他感慨地說:“這就是我器重徐原的原因啊!”後來徐原去世,呂岱傷心地哭道:“以後還會有誰指出我的過失呢?”呂岱這種虛懷若谷的品德,在當時成爲美談。

受孫權賞識的如皋名將呂岱:屢建軍功 清廉一生 第4張

呂岱爲官清廉,兩袖清風。他初任交州刺史時,歷年未能瞻顧家用,妻兒貧乏。孫權獲悉以後嘆息不已,加倍賞賜呂岱家屬錢米布絹,並作出規定,每年按例給予供應。

值得一提的是,赤壁之戰後,曹操下令沿江百姓內移,導致大量民衆渡江南下,逃往吳國。海陵縣成爲人煙稀少的空曠之地。公元242年,82歲的呂岱奏請獲准招撫鄉民迴歸,重建海陵縣,這是老英雄爲家鄉做的一件“澤被桑梓”的大事

公元246年,孫權封呂岱爲上大將軍。公元252年,孫權去世,孫亮即位後拜93歲的呂岱爲大司馬(天下兵馬大元帥),成爲東吳後期第一重臣。《三國演義》第108回寫孫權臨終召人囑其後事,呂岱是在場的兩個顧命大臣之一。

雖然這是呂岱唯一一次在《三國演義》中露面,讓普通讀者很難留下什麼印象,但這足以說明了呂岱在東吳政權中的地位和威望。

演義小說畢竟不能代表歷史。在《三國演義》的刀光劍影之中,人們難尋英雄的身影,但陳壽在《三國志》卻用2000多字的記載,將呂岱列入東吳“克寧內難,綏靖邦域”重臣之內。晉滅吳後,陸機作《辨亡論》歷數東吳棟樑之才,呂岱被列爲東吳四大“以器幹任職”的名臣之一。

公元256年,爲東吳操勞一生的呂岱在武昌與世長辭,時年96歲,成爲東吳最長壽的大將軍。呂岱在彌留之際吩咐家人:“殯葬之時,棺木不用油漆、疏巾布衣。喪葬禮儀務必簡單節儉。”其子呂凱都一一照辦後,將父親歸葬於高陽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