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演義趣聞:北齊蘭陵王與《蘭陵王入陣曲》

演義趣聞:北齊蘭陵王與《蘭陵王入陣曲》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蘭陵王高肅,字長恭,一名孝瓘,是北齊末期文武雙全的名將。他因英勇善戰,戰功卓著,先後被封爲徐州蘭陵郡王、大將軍、大司馬、尚書令等職。因其貌柔美,不夠威嚴,爲了在陣前震懾敵人,便做了一幅兇惡面具,每當出征時就戴上。在戰場上,他所率大軍戰無不勝。後因戰功顯赫,聲威日顯,其堂弟高緯繼皇位後,忌其功高威武,恐皇位被奪,於公元573年被帝賜鳩而死,年僅33歲。
 

演義趣聞:北齊蘭陵王與《蘭陵王入陣曲》

網絡配圖

    蘭陵王的父親是北齊高祖神武皇帝高歡的長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親卻連個姓氏也沒有,這使得他的身世變得撲朔迷離。《北齊書》中載:“蘭陵武王長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載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間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廣寧王孝珩,蘭陵王長恭不得母氏姓,陳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漁陽王紹信。”兄弟六個中,唯有蘭陵王的母親沒有姓氏,不知是誰。由此,人們推斷,蘭陵王母親的身份和地位很可能只是宮中一個地位卑賤、不知姓名的宮女。這樣,在講究血統門弟的士族時代,蘭陵王雖然貴爲帝胄皇孫,處境卻十分尷尬。他“莫名”的身份給他帶來了巨大壓力,每天忍受別人鄙視的目光,低聲下氣地生活,這就是他小時候的人生境遇。
    蘭陵王相貌俊美。《北齊書》、《北史》中說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隋唐嘉話》中說他是“白類美婦人”。因爲相貌俊美柔善,在戰場上對陣時,他經常會受到敵手的輕蔑。爲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猙獰的“大面”,每逢出戰時,都戴在臉上,以此達到威懾敵手的目的。《樂府雜錄》載:“有代面,始自北齊。神武弟,有膽勇,善戰鬥,以其顏貌無威,每入陣即着面具,後乃百戰百勝。戲者,衣紫腰金執鞭也。”後來,京劇中出現的“臉譜”,至今在冀南一代農村中流傳過年過節帶鬼臉遊戲的風俗,如電影《夜宴》中臉譜等等,與蘭陵王的面具影響不無關係,蘭陵王的“大面”堪稱臉譜的祖師爺。
    蘭陵王驍勇善戰。史載,蘭陵王“有膽勇,善戰鬥”,“勇冠三軍,百戰百勝”, 是北朝時期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名將。蘭陵王一生參加了大大小小戰役無數次。其中就有歷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戰”。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黃土高原的北周對北齊發動進攻,北齊重鎮洛陽被北周十萬大軍團團圍困,北齊武成皇帝急忙調集軍隊前去解圍。在洛陽城外,北齊援軍發動了一次次進攻,都被北周軍隊擊潰,眼看就要面臨全軍覆滅的境地。這時,受命爲中軍將的蘭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鎧甲,手握利刃,率領五百精騎,奮勇殺入周軍重圍,勢如破竹,一直殺到洛陽城下。守城的北齊軍隊被困多日,不敢貿然開門,蘭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齊軍立即歡呼起來,打開城門,與城外大軍合兵一處,奮勇殺向周軍,周軍大敗。
 

演義趣聞:北齊蘭陵王與《蘭陵王入陣曲》 第2張

 網絡配圖

    蘭陵王品高仁厚。史載,蘭陵王是北朝時期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名帥。他不僅驍勇善戰,屢建戰功,而且忠以待上,嚴以待下,在士兵和當時社會中廣有威名。據記載,他爲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作爲那個混亂王朝的皇帝國戚,能夠做到沒有架子,與將士同甘苦,確實難得,即便是對自己的“政敵”,他也能做到寬厚以待。邙山大捷後,皇上賞其功,爲他買來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在他臨死前,燒掉了別人所有欠他債的借據。在北齊那種動轍砍頭殺人的瘋狂時代,他寬厚仁和的一面,獨具風範,煥發着溫暖的人性光輝,不由得讓人心生敬佩。
    蘭陵王下場悽慘。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功高蓋主,禍必降之。北齊後主高緯性格懦弱,與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餘,嚴厲不足,但是殺起自己的親人來,卻毫不手軟。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緯在與蘭陵王談及邙山之捷時,頗有人情味地說道:“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蘭陵王聽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內心不免激動,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親切,不覺遂然。”正是這句表親近、表忠心的話爲他招致了殺身之禍。史載:“帝嫌其稱家事,遂忌之。”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萬念俱灰的蘭陵王飲下皇弟賜的毒酒,離開了這個亂糟糟的世界,死後埋在位於磁縣城南5公里處。四年後,失去了軍事支柱的北齊王朝被北國滅掉。英雄的悲劇,也許正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對蘭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個瘋狂的近乎變態的帝王家庭,北朝自建國以來,短短28年間,就換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間彼此折磨,兄弟之間相互慘殺,儘管蘭陵王容貌柔美,軍功顯赫,終其一生小心翼翼,也未能逃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劇宿命。
     在“邙山大捷”中,北齊武士們持假面歌舞慶祝勝利,誕生了廣爲流傳的《蘭陵王入陣曲》。蘭陵王雖然死了,但《蘭陵王入陣曲》卻流傳了下來,後來,該曲定格爲帶着假面指揮擊刺的男子獨舞。曲調悲壯渾厚,氣勢不凡,古樸悠揚,描寫了當時的壯烈場面和激越情感。
    

演義趣聞:北齊蘭陵王與《蘭陵王入陣曲》 第3張

網絡配圖
    此曲誕生後,在民間流傳很快,隋朝時期,被正式列入宮庭舞曲。中唐時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爲“非正聲”,下詔禁演。後漸漸褪去武曲本色,演變爲“軟舞”。南宋時期又演變爲樂府曲牌名,稱之《蘭陵王慢》,有越調和大石調之分。按王灼《碧雞漫志》說法,已經“殊非舊曲”了。以後,該曲在我國漸漸失傳。然而,唐時傳入日本的《蘭陵王入陣曲》保留了幾份真實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賽馬節會、七月七日的相撲節會、射箭大賽等慶祝勝利時,都要反覆演奏此曲。直到現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舉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樂舞表演時,《蘭陵王入陣曲》仍作爲第一個獨舞表演節目。1986年,河北磁縣文物人員通過日本專家找回此曲。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該曲問世後的1428年,日本奈良大學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領的雅樂團在磁縣蘭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蘭陵王入陣曲》從此又得以迴歸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