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爲何說崇禎皇帝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之君

揭祕:爲何說崇禎皇帝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之君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1627年,玩了一輩子木匠活的熹宗在臨去見太祖的前幾日,將他的五弟朱由檢叫到跟前說:“來,五弟當爲堯舜也。”他將一個內困外患的國家,而且還是閹黨把持着的朝政的恐怖局面交給了他十七歲的弟弟。這就是後世稱爲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之君,爲他的朝政和國家奮力掙扎了十幾年的崇禎皇帝。

崇禎是個亡國皇帝,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奇怪的是,他是一個比較不捱罵的亡國之君。國人對於亡國之君的印象是商紂王、秦二世、漢獻帝、陳後主、隋煬帝、宋徽宗之類的主兒,這些人或殘暴無情,或荒淫無恥,或昏庸無道,或懦弱無能,不亡沒有道理。陳後主陳叔寶,是個荒淫無恥有了名的皇帝。隋煬帝楊廣,不說了,暴君的名氣可與秦始皇並列。南唐後主李煜,長於婦人之手,幾曾識過干戈?雖有一手的好詞,卻是以三千里江山爲代價,最後做了違命候,連個小周後都保不住,生日都過不了。北宋二帝,徽宗與李煜差不多。這些人在歷史上,是罵名多於同情。但崇禎不一樣。

先看看造了他十幾年反的李自成是怎麼形容他的:“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竈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登極詔》)李自成是在明朝統治下活不下去才鋌而走險的,按說與崇禎皇帝有不共戴天之仇,但他這段話卻說得客氣之極,分明就是“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的文雅說法。連李自成都是這樣想的,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

揭祕:爲何說崇禎皇帝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之君

清張廷玉在《明史·流賊傳》中這樣評價崇禎:“嗚呼!莊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於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

不僅如此,後代許多人還極力稱讚他是一個勵精圖治、很想有一番作爲的“好”皇帝。按照一般的常識,勵精圖治的總是那些聖明的帝王,如唐宗宋祖、秦皇漢武、康熙乾隆;而亡國之君,不用說,那自然要麼昏庸,要麼殘暴,要麼糊塗——要麼竟然是兼具三種特色的扶不起的劉阿斗式的人物。因此,將崇禎定位於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就好像說某人是個奸詐的好人,某人勤奮地偷懶,某人辛苦地享受一樣不合邏輯。但歷史本身並不一定非要依照邏輯來行走,更不一定與我們的常識相吻合。歷史所幹出的勾當常常令人啼笑皆非,無法表情。

說崇禎勵精圖治,即便是奪了大明帝國江山的滿人,在他們作爲勝者來編撰的《明史》中,也給予了崇禎這位亡國之君相當高的評價:

“崇禎繼承神宗和熹宗,慨然而有所作爲。在他即位之初,他精明果斷地剷除了魏忠賢這個奸臣,天下都希望他能帶來承平。但可惜的是當時明朝大勢已去,積重難返。朝廷里黨派紛爭,戰場上兵疲將驕。四面戰爭不已,流寇四處蔓延,天下潰爛得不可救藥,可謂是不幸之極。

然而在位十七年間,不溺於聲色犬馬之中,而是勤勉辛勞,勵精圖治,在面對臣子時常感嘆,希望能得到非常之材,但卻沒能如願,以至導致了他所用非人,使時局更加艱難。到後來他重又信任宦官,將他們派到各個重要崗位上,這一舉措非常地不合適。後來江山移人,他也自殺身死,難道不是氣數使之然嗎?”

至於大明的遺民們,更是將他認定爲一代聖君,其中嶺南派詩人屈大鈞在詩中寫道:“先帝宵衣久,憂勤爲萬方;捐軀酬赤子,披髮見高皇;風雨迷神路,山河盡國殄;御袍留血詔,哀痛何能忘?”這哪裏是一位亡國之君?這分明是一位勵精圖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聖明天子啊。

揭祕:爲何說崇禎皇帝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之君 第2張

遺民歌頌前朝,裏面帶了不少感情因素,不免有誇大之辭。但從歷史上看,崇禎在位期間,的確做到了旰食宵衣,兢兢業業,他本身的素質在明代的帝王中也屬上智之人,與他那個二十多年不上朝不與大臣見面的祖父和他那個縱情酒色,不會治理天下,卻做得一手好木工活的哥哥相比,崇禎之“敬業”,簡直可以評爲帝王中的勞模。

正是這麼一位希望能夠中興帝國--並且爲了這一希望而身體力行的青年才俊,他的努力,他的勤勉,他的執着和夢想,最後換來的不但不是帝國的中興,反而是帝國的覆亡,他本人也將在一個寒冷的春夜裏走投無路,只得殺妻殺子再自殺。照史家的說法,他十七年裏勵精圖治,企圖中興振作,但終是無力迴天。這樣的前因與後果,委實讓人捉摸不透歷史老人究竟是何種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