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東林黨第一猛將楊漣:楊漣最後如何慘死?

揭祕東林黨第一猛將楊漣:楊漣最後如何慘死?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漣,一個看似文弱的名字,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勇士。一個讓魏忠賢在權力頂峯時,一提名字就心驚膽顫的人,你說這人猛不猛?

楊漣,一個東林黨人最典型的代表。

楊漣,一個使東林黨走上權力頂峯的人。

楊漣,一個純粹爲了國運而捨生忘死的勇士。

楊漣是以一種非常奇特的方式走上歷史舞臺。

萬曆四十八年,皇帝病重,半個月不吃飯。此時的楊漣任常熟知縣,廉政考覈全國第一,體現了東林黨人廉政本色。

一個區區的七品知縣知道皇帝病重後,連招呼也沒跟上級打,直接來到京城,找到首輔方從哲說:“皇上病重,你做爲首輔應該去問安。”

此時的權力之爭正進行的如火如荼,膽小的方從哲面對這個七品小人物絲毫不敢怠慢,恭敬地說:“皇上一向忌諱這個問題,我只能問宮裏的內侍,但沒消息。”

國務院總理如此對一個縣長說話,可謂給足了面子。但楊漣大怒,教育道:“你應該多去幾次,自然會有成效!”

臨走,還給首輔大人下了道命令:“這個時候,你應該在內閣值班,不要到處走動!”

毫無懼色,直言不諱,全不按官道常理出牌!不知道誰是大小王了!

是什麼讓楊漣全不顧同僚們驚詫、憤怒、譏諷、幸災樂禍等眼光,做出如此怪異舉動?他沒長腦子嗎?他不要命了嗎?

揭祕東林黨第一猛將楊漣:楊漣最後如何慘死?

其實不然,換個角度思考,我們完全可以理解楊漣的行爲。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名言楊漣肯定沒聽過,因爲它是晚於楊漣的思想家顧炎武說的,放在這裏顯然是不恰當,但我實在找不到更能準確表達楊漣此時心理的詞語。關心國事,豈不是每個東林黨人的政治素養嗎?哪裏會想到自己位卑言輕?

楊漣此時考慮的問題是:皇帝病重,誰能繼位將決定大明的命運,東林黨人一定要讓太子順利當上皇帝。爲了這個目的,他根本沒考慮自己的政治前途,甚至將生死都置之度外。

心底無私天地寬。有如此偉大的抱負,官場的一切規則自然約束不了他,敢於斥責首輔也就可以理解了。

這僅僅是個開始,更加不可思議的事情還在後面。

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萬曆同志行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他這一輩子都在爲立三皇子朱常洵做皇帝而與大臣們做不懈的鬥爭。在這關鍵時刻,他竟沒召見太子朱常洛,而三皇子的親孃鄭貴妃卻在皇帝身邊寸步不離。太子是個老實的孩子,明知鄭貴妃在裏面大搞手腳,只會在宮外急的團團轉,卻毫無辦法。照此情形,萬一萬曆同志下個遺詔,或者鄭貴妃捏造一個遺詔,都不無可能。那時太子再想當皇帝,可就是白日做夢了。

關鍵時刻,首輔方從哲等官員卻毫無辦法,只會傻等悲劇發生,又是楊漣挺身而出,派太監王安(魏忠賢的上級,宮內實力派人物)帶太子進宮,直到萬曆死也沒離開過。這是非常必要的,歷史關頭,要抓住關鍵時刻。

第二天,萬曆駕崩,太子順利繼位,這就是短命的明光宗。

至此,東林黨人一直力挺的朱常洛當上皇帝,好像在這場權利角逐中大獲全勝,其實不然,殘酷的鬥爭纔剛剛開始。

明光宗很夠意思,繼位後就提拔了周嘉謨、劉一暻等一大批東林黨人,但這些人剛剛提升,地位沒有鞏固,再加上明光宗的懦弱,他們根本不是鄭貴妃的對手。若不是楊漣的機智果斷,這場鬥爭還不知結局如何。

此時的鄭貴妃立自己兒子當皇帝的美夢已經破碎,但她卻爭得萬曆一個口諭:立她當皇太后。

皇太后什麼概念?知道後來的慈禧皇太后吧!說廢皇帝就廢,如果鄭太妃當上皇太后,會不會也垂簾聽政?這不能妄加推測,歷史是真實的,不能假設。

鄭貴妃在皇宮經營幾十年,實力非同小可,她最有力的幫手就是李選侍——光宗最喜愛的老婆。

李選侍後來成爲皇帝最大的威脅,是因爲她掌控的皇長子,將是明光宗合法繼承人。

此時的鄭貴妃還是很有頭腦的,她先是賴在乾清宮不走,想當上皇太后。

乾清宮什麼地方?皇帝住的地方。她在這兒不走,監視光宗的一舉一動,豈不十分危險?

事實上鄭貴妃此時已經開始對光宗動手了。只是她出的招工很溫柔,像是獻媚於明光宗。

鄭貴妃絞盡腦汁想出個陰招兒,送給光宗同志一份厚禮,一份要了光宗命的厚禮。

這份厚禮就是——八個嫵媚妖嬈的美女。

光宗同志幾十年縮手縮腳,畏畏縮縮,如今當上皇帝,終於可以揚眉吐氣,自以爲可以爲所欲爲了。於是靠着特殊藥物,和這八名美女晝夜戰鬥,全無視自己的身體,終於積勞成疾,病倒在牀。

面對如此危機局面,周嘉謨等人毫無辦法,或許有辦法卻顧忌太多而無所作爲。

此時,再次顯示楊漣的機智果斷和心地無私。

他仔細分析了鄭氏集團,這個龐然大物看似不可戰勝,卻有個弱點,這個弱點就是鄭貴妃的侄兒——鄭養性。

鄭養性看似飛揚跋扈,卻是個外強中乾,性格軟弱的人。於是楊漣率周嘉謨等人打上門來。周嘉謨當時是吏部尚書,相當於中組部部長。

我沒寫錯,官職高未必就有領導力,的確是楊縣令帶着一幫中央級部長氣勢洶洶地逼宮來了。痛斥了鄭養性的種種罪行,並進一步威嚇,如果不知悔改,全家性命難保。

這鄭養性果然是個軟蛋,一開始還進行狡辯,很快就繳械投降,找到他姑媽哭訴:“爲了全家人的性命,姑媽您就讓步吧!”

鄭大媽畢竟是女流之輩,竟選擇了退讓,這一退就永遠退出了政治舞臺。這個折騰明朝三十多年的鄭大媽能全身而退,對她來說未嘗不是件好事兒!

一個微不足道的七品知縣憑着滿腔熱血搬倒了龐大的鄭氏集團,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楊漣並不滿足,把矛頭指向了病臥在牀的皇上,上疏雲:

您做爲一國之君,身系國家安危卻不自重,日夜忙些不正經的事兒,致使身體受損。

敢諷刺皇上?這小子真活膩了!

上奏一遞到內閣,就在官員中盛傳這樣的議論:這下楊漣死定了。

果不其然,三天後,光宗下令召見首輔方從哲、吏部尚書周嘉謨,還有小人物——楊漣。

需要一提的是,同時奉命進宮的還有一大批錦衣衛。

錦衣衛是什麼人?專門收拾人的人。

方從哲不是東林黨人,卻欽佩楊漣的人品,勸道:你一會兒進去給皇帝磕倆個頭,認個錯,我們一說情,或許能免你死罪。

楊漣的回答卻差點兒噎死他:死就死,我有什麼錯可認?

看樣子爲了國家利益,這位楊兄真是豁出去了。

東林黨人周嘉謨連忙打圓場:方先生是好意。

楊漣仍強硬:知道是好意,好意能救國啊?死有什麼可怕的,讓我死可以,讓我認錯卻是萬萬不能。

就這樣,明知宮內有錦衣衛無數的亂棒和屠刀,楊漣卻昂首挺胸地大步進宮。

結果卻是另一番情形。

奄奄一息的光宗和顏悅色地說:我快不行了,國家的事兒全依靠你們分憂了!

口裏雖說的是你們,但眼睛卻始終盯着楊漣一人。

這意味着光宗對這個小人物一點兒怨恨也沒有,而且對他無比地信任。

忠言逆耳的道理,光宗還是懂的。

從這一刻起,更堅定了楊漣內心的一個決心——以死相報!

這正是中國士大夫共同的信仰:士爲知己者死。

這一天,距光宗仙逝還有十天。

這十天,是變幻莫測的十天,是暗流洶涌的十天。

楊漣再一次在這場政治風暴中,充當了中流砥柱的角色。

又過了三天,光宗再次召見朝廷重臣,還特意叫上小人物楊漣。

信任楊漣是光宗的英明,但這次會議他卻做了件不英明的事兒:封李選侍爲皇貴妃。

鄭貴妃隱退了,李選侍成爲內宮最有勢力的人。在此關頭要名份,顯然野心不比鄭貴妃小。

鑑於光宗的苦口婆心,大臣們答應了。

又過了一天,光宗再次召集重臣,要馬上封李選侍爲皇貴妃。可見這位李大小姐已經急不可耐了。

皇帝身體這麼差,連續爲同一問題召開二次重要會議,這實在令人驚詫。

然而更讓人驚詫的事兒還在後面。

會議正着重地開着,李選侍突然闖進來,二話不說,拉起皇長子朱由校就走,並很快傳來嚴厲的斥罵聲。

大臣們面面相覷,誰也沒見過如此陣仗,要知道捱罵的人是馬上要當皇帝的皇長子啊!

但光宗不吱聲,哪個人敢發言?

直到外面訓斥聲停了,朱由校才滿腹委屈地走進來,不情願地說:她要當皇后。

得寸進尺,又一個鄭貴妃出現了。好再禮部孫尚書聰明,馬上跪下大聲道:皇上不是要封皇貴妃嗎?臣這就去辦!

光宗心領神會,馬上道:快辦!

李大小姐想當皇后的夢就此終結。但她並不死心,因爲軟弱的光宗馬上就要完蛋,自己掌握着皇長子就意味着掌握着權力。

美夢是可以做的,但她全忘了一個人,一個不該忘也不能忘的人,他就是——楊漣。

此時的楊漣已看清了李選侍的廬山真面目,並認真思考對策。

四天後,萬曆四十八年九月初一,光宗仙逝,不知死前是否還回味那八個讓他欲死欲仙的美女嗎?

光宗的死對東林黨絕對是個沉重的打擊。因爲從立太子到當上皇帝,東林黨一直是光宗最堅定的支持者,而且是全力以赴地支持。所以於公於私,楊漣都十分悲痛。

楊漣面臨的鬥爭將更加殘酷,任務將更加艱鉅。雖然他只是個七品小人物,但誰讓他把拯救國家當作己任呢?

光宗仙逝的消息傳出,首先到達乾清宮的是六部部長,當然還有楊漣。

幸虧有楊漣。

皇帝死了,當然由皇長子繼位,但此時的朱由校年紀小,需要人照顧,由誰照看呢?

那些憑苦讀八股文而當上官的大人物,包括東林黨的周嘉謨等人商議過後,竟決定把皇長子交給李選侍照顧。

“萬萬不可!”唯一一個反對的聲音在此時響亮地喊出。

這個喊聲太及時了,當然是清醒的楊漣發出的。

此時的楊漣雖然仍是個小小的七品給事中,但他是光宗指定的顧命大臣,這些大臣們靜靜地聽他慷慨陳詞:朱由校很小,李選侍野心很大,一旦圖謀不軌,後果不堪設想。

一席話喚醒那些平庸的大臣,李選侍幾天前猙獰的面目浮現在衆人面前。於是他們聽從了楊漣的建議:必須找到皇長子,帶出乾清宮,讓他脫離李選侍的控制。

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即將開始。

十三位朝廷重臣在楊漣帶領下,衝進乾清宮,卻被李選侍安排的太監攔住,死活不讓進。

進不了宮,連皇帝的屍體都見不到,急得方從哲一干老頭子乾瞪眼。

應該說李選侍的策略是對的,但她忽略了楊漣。

楊漣實在是個不能忽略的人。關鍵時刻,他大吼一聲:皇帝加崩,我們是顧命大臣,你們算什麼東西,竟敢攔住我們的去路?皇長子現在情形不明,你們緊閉宮門,難道想圖謀不軌嗎?

不男不女的太監什麼時候見過如此猛人,一時被楊漣鎮住,乖乖地打開宮門。

方從哲等人這才見到皇帝屍體,跪在地上,一頓猛哭。

楊漣心裏清楚,現在不是哭的時候,當務之急是找到皇長子。於是大家開始找朱由校,這才發現,這麼大的皇宮,想找到皇長子並非易事,累的方從哲這幫老頭子打了退堂鼓,竟想回家明天再找。

在這關鍵時刻,又是楊漣一聲大吼:這又不是捉迷藏,怎可明天再找?如果李選侍明早下一道聖旨,皇長子連生死都難料!

大臣們這才猛醒過來,但依舊找不到皇長子。

這時又一個卑微的小人物起到關鍵作用,他就是前面提到的太監王安。一個聰明、富有正義感的太監。因爲東林黨人的剛正不阿,他一直是東林黨人的支持者。是他,把朱由校從李選侍手裏連哄帶騙地帶到衆大臣面前。

衆大臣忙喊“萬歲”,朱由校的身份由此敲定。但在人家的地盤,這萬歲的地位並不鞏固,甚至還很危險,於是一場只有驚險影視劇裏才能看到的場景出現了。

大臣們開始往宮外撤,具體情形是這樣的:

熟悉地形的王安在前面開路,內閣大臣劉一璟拉着萬歲的左手,英國公張維賢拉着萬歲的右手,首輔方從哲幾個老頭子在中間,勇士楊漣斷後,匆匆忙忙地撤退,活像土匪綁架。

事實證明:馬上撤退是多麼的英明。

剛衝出乾清宮門口,背後就傳來李選侍尖利的聲音:哥兒(朱由校),回來!

回去?是不可能的,大臣們早有準備,他們已經在宮外備下轎子。但此時追趕的太監已經近了,大臣們等不及了,親自充當了轎伕。這四位高級別轎伕分別是:吏部尚書周嘉謨,給事中楊漣,內閣大學士劉一璟,英國公張維賢。

他們的目標是文華殿,到達那裏,完成大禮,朱由校就正式成爲新一代皇帝了。

這四名高級別轎伕裏最年輕的就是楊漣,但業已經四十八歲。

可憐他們都是些讀書人,平時又不知鍛鍊身體,體力竟然不如不男不女的太監。

他們很快就被一羣太監攔住,領頭的太監叫李進忠,一登上歷史舞臺就露出他兇惡的面孔,惡狠狠地訓斥道:“你們打算把皇長子帶到哪裏?”

一邊說還一邊拉扯朱由校,有動手打架的意思。

那些老頭子罵駕是專業,打架卻是弱項,一時懵了,不知所措。

關鍵時刻又是楊漣,再顯勇士風采,怒罵李進忠:我們是朝廷重臣,擁立皇帝是我們職責,你算什麼東西,竟敢擋住我們去路。

楊漣又給朱由校打氣:你是皇帝,天下人都是你的臣子,你怕什麼?

陰險的李進忠當場被楊漣鎮住,見勢不妙,竟然撤了。而且以後一見到楊漣,他就腳跟發軟,底氣不足。

也許讀者奇怪,李進忠算什麼鳥人?讓他畏懼有什麼值得一提再提的?

李進忠不算什麼東西,但魏忠賢卻是個不得不提的鳥人。因爲正是這個臭名昭著的魏老太監,徹底剿滅了東林黨人。

然而要寫魏忠賢,就不得不寫李進忠,因爲二者是一個人。

李進忠在李選侍爭權失敗後,馬上改名,投靠了另一個有權勢的女人,並因此飛黃騰達,這是後話。

魏忠賢和楊漣,二個天生下來的死對頭,這是二人第一次交鋒,以楊漣的完勝而結束。

這次交鋒,給魏忠賢心裏留下恐懼的陰影,也種下了仇恨的種子。

在楊漣的護衛下,朱由校終於來到文華殿,接受了羣臣的朝拜,成爲了新的皇帝,史稱明熹宗。

揭祕東林黨第一猛將楊漣:楊漣最後如何慘死? 第2張

終於擁立新皇帝了,楊漣長長地喘了口氣,大意之間,做了個錯誤的決定:拒絕正確的建議,沒有馬上舉行登基大禮,而是選了個良辰吉日——九月初六,並把朱由校放回乾清宮。

平心而論,楊漣不是神,他也有大意的時候。

皇帝都接受大臣們的朝拜了,差的不就是個儀式嗎?還能出什麼差嗎?登基是件大事,不選個良辰吉日行嗎?

一切都合情合理,但這實在是個致命的錯誤。好在楊漣還有戰友,還有一樣跟他勇猛的鬥士,這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左光斗。

左光斗,時任都察院巡城御史。楊漣剛出門口,就被等在門外的左光斗一把揪住,並被吐了一臉唾沫:到初六才登基,今天才初一。這六天裏如果發生什麼變故,我們怎麼對得起先皇。

醍醐灌頂一般,楊漣終於驚醒。

朱由校在內宮,如果被李選侍控制,號令羣臣,後果不堪設想。

果不其然,朱由校一進宮,馬上被扣住。

關鍵時刻,王安再次顯示了他的智慧與狡詐。幾番忽悠之下,李大小姐居然又把朱由校放了,失去最後扳回局面的機會。

楊漣沒再給她任何翻身的機會。

至於王安怎麼忽悠的,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我推測:王安的脣舌固然厲害,但主要還是李大小姐耳根子軟,智商不夠。

從這件事看,出身卑微的人,未必決定不了大事。

身世顯要而內心軟弱的人,未必能幹成大事兒。

一個人內心堅定,行動果敢的人才是成大事的必備品質。

第二天一早,楊漣對李選侍發起猛烈攻擊。

周嘉謨和左光斗這兩位東林黨人聯合上書,要求李選侍搬出乾清宮。

左光斗還連夜寫了封現在看來十分惡毒的奏疏,大意是:

李小姐你不是皇后,又不是皇帝的母親,誰也不想選你當皇后,你賴在乾清宮幹嗎?皇帝今年才十六歲,正值青春期,容易衝動被勾引,萬一有什麼意外,豈不是武氏之禍再現。

大家知道,武氏就是武則天,原是唐太宗的妃子,太宗死後,勾引太宗兒子高宗,終於當上皇后,後來篡位當了皇帝。

你李選侍要幹什麼?效仿武則天嗎?

這麼看這份奏疏,真是惡毒且流氓。因爲李選侍無非就是爭個皇后名分,至於勾引朱由校,她可真沒想過,這真是欲加之罪。

可見,名人也有無賴的時候。

知識分子耍起流氓來,比流氓還流氓。

有時對付無賴,只能用更無賴的手段。

李大小姐被徹底激怒,做了件愚蠢無比、自取其辱的決定,下召召左光斗進宮談話。

左光斗十分牛X,回道:我是御史,只有天子召我我纔會去,你算個什麼東西?

李大小姐失去了朱由校,就失去了王牌,像斷了線的木偶,束手無策。

左光斗這份惡毒的奏疏送到朱由校手中,經王安添油加醋地解說,朱由校頒發命令:讓李選侍滾蛋,永遠不許進宮。

李選侍還不死心,居然愚蠢地想找楊漣談判,她的代表就是親信魏忠賢。

這是魏忠賢和楊漣的第二次交鋒。

此時的楊漣根本沒把魏忠賢放在眼裏,根本沒給他多少說話的機會,就警告他:你回去告訴李選侍,如果乖乖地聽話就算了,如果冥頑不靈,就等皇帝發落吧!還有你,也是如此,給我放老實點兒!

估計魏忠賢第一次交鋒就被楊漣嚇傻了,這次沒做太多狡辯就選擇了沉默,選擇了妥協,選擇了退讓。因爲他知道,他此時根本不是楊漣的對手。

歷史證明,學會妥協退讓是所有搞政治的人必須學的一門功課。

此次談判,讓天真的李選侍認識道:對東林黨人,威逼利誘都是行不通的。

東林黨人有鋼一樣的意志,鐵一樣的心腸,頭腦中根本沒妥協二字。

李大小姐學精了,她開始重新選擇主攻方向,這次他選擇了方從哲。

從黨派來說,方從哲是浙東,跟東林黨是死對頭。從權力來說,方從哲是首輔,官職比所有東林黨人都高。她沒想到的只是:方從哲是個軟弱的人,軟弱到根本不是楊漣的對手。

我們不知道李大小姐是如何對方從哲攻關的,史書上只是這麼記載:

九月初五那天,楊漣找方從哲商議,希望他明天號召羣臣,逼李選侍走人,算給皇帝登基的一份厚禮。

沒想到此前一直很配合的方從哲他老人家竟說:就讓她再遲些搬也無大礙吧!

楊漣憤怒了。但任憑他如何暴風驟雨般地勸說,方從哲就是保持沉默。

楊漣是什麼人?他是鬥士。

什麼是鬥士?鬥士是那種越遇挑戰越往前衝的人。憑你一個糟老頭子的沉默就能讓他打退堂鼓?

絕無可能!

在登基前的最後一天,楊漣不停地到內閣及各部去遊說,告訴大家形勢的危急,全不顧別人的譏諷和冷眼。

他的執着終於打動了許多人。他們在楊漣的帶領下來到宮前,面對深不可測的內宮,楊漣喊出響亮的戰書:

李大小姐,除非你今天把我殺了。你不搬出去,我們決不罷休!

可憐的李大小姐,在如此不要命的鬥士面前,她害怕了,她和鄭貴妃一樣選擇了退讓。她的所有野心和囂張,都被天神般的楊漣給嚇回肚子裏去。

她退出了乾清宮,退出了歷史舞臺,退的無影無蹤,史書再無她的記載。

揭祕東林黨第一猛將楊漣:楊漣最後如何慘死? 第3張

跟他退出的還有她的貼身太監。除了一個鳥人,這個鳥人不男不女,甚至連太監都算不上,因爲傳說他淨身未淨,還有孽根殘餘。

他就是——魏忠賢。

九月初六,明熹宗登基,東林黨人大獲全勝。

這個勝利着實不易。

從八月二十二日到九月初六,這短短的十五天,楊漣經歷了無數個關鍵時刻,遭遇了各式惡人、壞人,見識了各種陰招、損招,但他挺過來了,他成功了。

他爲成功付出的代價極大。

史書記載,短短十五天,他的頭髮變成一片花白。

這正是嘔心瀝血的真實寫照啊!

東林黨人的嘔心瀝血沒有白付出,明熹宗提拔了一大批東林黨人。楊漣一年之內,從七品芝麻官變成從二品的左副都御史;趙南星退休二十多年後,再度任吏部尚書;孫慎行任禮部尚書;左光斗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

一時間,出現“衆正盈朝”的局面,東林黨人掌握了朝廷各個要害部門,但最高長官還是浙黨領袖方從哲。

東林黨人討伐異黨向來是手下無情的。他們借追查“紅丸案”之機,迫使老好人方從哲這個七十多歲的老頭子永遠離開了朝廷,隨之而去的還有一大批異黨分子。

方從哲走後,東林黨人葉向高當上了首輔,標緻着東林黨權力達到頂峯。

此時的東林黨人可以說是權傾朝野,同屬士大夫的什麼浙黨、齊黨、楚黨等黨派,即便合在一起也根本不是東林黨的對手,除非……

除非什麼?

凡事就怕除非,我真的不想說除非這二字,可史實擺在面前,我還得接着說下去。

除非陰人,純粹的陰人,那種已經不能叫人的陰人。

陰人做事完全不守人倫道德,根本不能拿人的標準來衡量他們。

陰人之陰毒,即便是在烈日下,也讓人不寒而慄。

只有這樣的陰人,才能打敗強大的東林黨。

或許老天對東林黨將異黨趕盡殺絕的做法看不過眼,才爲他們準備了一個天敵,陰人——魏忠賢。

關於陰人魏忠賢的崛起,我實在不想說的太細,可不簡單介紹一下,大家又認識不到他的無恥和陰毒。

少年的魏忠賢沒讀過書,是個吃喝嫖賭俱全的小混混。結婚前就逛遍了城中大大小小的妓院,學會了一些房中術,這成爲以後發達的一項技能。婚後又因爲賭博賣掉了親身女兒,逼走了老婆。後因生活所迫,舉刀自宮,當上了太監。進宮後,裝傻裝孫子騙取太監魏朝、王安的信任,逐步得到重用。五十多歲時,突然煥發青春,得到李選侍的重用,成爲李選侍的心腹。

至於如何成爲李選侍的心腹,史書沒有記載。

可惜李選侍心腸不夠硬,在和楊漣的較量中很快敗下陣來。魏忠賢雖然也隨之退敗,但他並不死心,很快把巴結的目標盯上朱由校的奶媽奉聖夫人——客氏。

這位客氏嬌豔毒辣,她的身份不僅是朱由校奶媽這麼簡單。

傳說她在宮中來去自由,經常和早不吃奶的朱由校在一起,有很大的特權。

種種跡象表明,她和木匠皇帝朱由校的關係不清不白。

左光斗怕朱由校和李選侍關係不清不白,真沒擔憂錯,只不過對象錯了,我們的朱熹宗同志是把乳母拿下了,或者說乳母把他拿下了。

說不清楚,也不想說清楚,反正魏忠賢通過“對食”的方式,成爲客氏的鐵桿。

這裏面我不得不解釋一下什麼叫對食。

古代宮廷的太監和宮女非常寂寞,於是他們就互相取樂,互找對象。因爲太監不算男人,大家有名無實,只能在一起吃飯,所以就叫對食。

這一醜惡現象在大明非常普遍。

客氏原來對食的對象就是魏忠賢的上司兼好友和提拔者——魏朝。但爲了權力,魏忠賢用盡心智,拼命討好客氏,或許還用上了房中術,終於成功和客氏對食,並殺掉魏朝,使自己地位進一步提升。

殺掉魏朝之後,擋在魏忠賢權力之路的障礙就是大太監王安了。

王安,這個人我們很熟悉,一個非常正直的太監,一個二代皇帝都很信任的太監,一個連楊漣、左光斗都非常敬重的太監,此時是宮內權勢最大的太監。但權勢再大也沒皇帝大,皇帝又跟客氏關係非同一般。魏忠賢利用客氏,用不可思議的陰招扳倒了王安,並將之殺害。

魏忠賢取代王安的地位後,成爲最有權勢的太監。但他的權勢僅限於內宮。

如果說此時楊漣能清醒地認識到這個屢敗於他手下的陰人野心,還是有能力把控時局的。可惜的是東林黨人的目標是其他黨派的官員,沒把這個陰人放在眼裏!

凡事多敗於輕敵!

魏忠賢此時卻是無比的清醒,他清醒地認識到:憑自己的實力,遠不是楊漣的對手,更不是東林黨人的對手。

他採取的策略有兩點。

第一點是拼命討皇帝朱熹宗的信任,這一點在客氏的幫助下,很快得逞。

第二點就是利用高官厚祿,籠絡那些不是東林黨的官員。這一點,東林黨對異黨的窮追猛打幫了他大忙,他很快就籠絡了一大批人。

魏陰人拉山頭的速度實在太快,很快就有什麼五虎、五彪、十孩兒、四十猴孫、五百義孫的名號出爐。

好笑吧,或許魏陰人前世就是畜牲,他的手下多以畜牲爲名號。一時間,魏陰人籠絡的畜牲太多,多到不僅史書很難列全他們姓名,估計魏陰人自己也認不全他們。

魏陰人不管,只要你投靠我,爲我賣命,不管你什麼出身,也不管你品行如何,一律封官授爵。根本不問品行如何,能力如何。

他們中有些人,拿禽獸來比他們,禽獸都會臉紅。比如說馮銓先生,這位仁兄靠貪污起家,投靠閹黨後主動請命要求承擔陷害楊漣、左光斗等人的無恥任務,後來還主動投降清朝。短短的一生,集貪官、閹黨、漢奸爲一體。

如此鮮廉寡恥之人,世所罕見,禽獸見了都害怕。

就是這些畜牲,咬起人來,不遺餘力。

沒原則收人就是魏陰人收人的原則。很快,他就控制了包括錦衣衛在內的大部分要害部門。

但此時的魏忠賢仍不敢和東林黨正面過招,或許想麻痹東林黨人,他攻擊東林黨人的第一招盡是不斷地給東林黨人送禮,還逢人就說自己和趙南星是老鄉,趙老鄉如何如何的好,東林黨人如何如何的好。並厚顏無恥地說:你們和太監王安都合作了,爲什麼不跟我合作?

東林黨人向來是做事一根筋,不知迴旋。他們回答:王公公是什麼人,正直有正義感。你是什麼人?小無賴一個。

他們對魏忠賢的態度就是:禮物全部送回,上門拜訪趕走,一點情面不給。

面對如此無情的東林黨人,魏陰人一旦羽翼豐滿,馬上舉起屠刀。

東林黨和閹黨的正面交鋒已不可避免。

比較奇怪的是,幾年來,楊漣親眼目睹了魏忠賢的崛起而無所作爲。他親眼目睹了魏陰人搶走朋友的情人,殺死了朋友,坑死了上司,掌握了大權。

他眼睜睜地看着一個強大的敵人站在他面前,卻始終沒有出手。

他沒有出手的真正原因史書沒有記載,或許他看慣了太多的陰人,如劉瑾、嚴嵩。但他倆還有點兒人味可尋,做事兒還有個底線。這位魏陰人做事實在無底線可言,拿人的標準來衡量魏陰人,無疑是楊漣的錯。

揭祕東林黨第一猛將楊漣:楊漣最後如何慘死? 第4張

或許楊漣太輕視這個魏陰人了,不懈和一個太監較量。這個鳥人二次和自己交鋒,都灰頭土臉地敗走,不值得自己出手。這是多麼要命的清高啊!

或許楊漣不出手是因爲他堅持一樣東西——道統。

堅持道統讓楊漣爲知縣時廉潔奉公;道統讓楊漣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道統讓楊漣相信: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我們實在推測不出楊漣遲遲不出手的原因。當他想出手時,卻發現自己身邊已空無一人。當年的敵人、同僚、甚至朋友都投入對手懷抱。

但楊漣還是出手了,以他自己的一貫的方式出手。

直接而勇猛的招式!

天啓四年,楊漣上疏,彈劾提督太監魏忠賢二十四宗大罪。

應該說這份上疏字字見血,切實可信,非常有力度。

這份奏疏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首先是東林黨的同道紛紛上疏,怒斥魏忠賢;後來一些退休的老先生也發表議論,指責閹黨;再後來,一些閹黨內部的同志也坐不住了,倒戈一擊,掉頭就罵曾給了他們高官厚祿的魏公公。

全國彈劾魏公公的公文紛踏而至,搞得魏公公狼狽之極。

楊漣也很得意,認爲如此大好的形勢,自己一手扶持上去的熹宗皇帝還不雷霆大怒,把魏忠賢五馬分屍啊?

楊漣得意的有些大意了,甚至沒有取得東林黨最有力量的首輔葉向高的支持。因爲葉向高不止一次地對他說:對付魏忠賢,不能來硬的,要看時機。

事實證明葉向高是有遠見的,而楊漣卻認爲葉向高是典型的投降主義。

魏忠賢確實給嚇壞了,但他已非四年前的李進忠。

四年前,在楊漣面前他只有捱罵的份兒,卻沒還手的實力,可如今的他不僅掌握了內閣,而且掌握了六部,掌握了特務機構。極度恐慌中的他腦海中只剩下一個念頭,千萬別讓這封奏疏傳到皇帝手中。因此,他一開始利用權利拖着這件事不讓皇帝知道,鬧大之後,拖不下去了,才痛哭流涕地跪在熹宗面前:

“現在外面有人要害我,而且還要害皇上。我無法再爲皇上效力了,請皇上免除我的職務吧!”

以退爲進,原是這陰人慣用的伎倆,不料熹宗一句話,讓行將崩潰的魏陰人看到光明:

“奏疏在哪裏,念給我聽。”

魏公公大喜過望,這纔想到天啓皇帝不識字。

儘管魏公公也大字不識,但他閱歷無數,早把念奏疏的太監安排成他的死黨。這死黨唸的奏疏和原來楊漣寫的大不一樣。二十四條大罪嚴重縮水,能致魏公公死罪的都免了。

總之,天啓聽到的是一封無關痛癢的奏疏,因爲他聽完後,覺得這魏公公爲人還不錯,於是對魏忠賢說:

你接着幹吧!沒啥大事。

天啓皇帝整天不上朝,不理國事,最大的愛好就是在後宮幹木匠活兒。誰要打攪他幹木匠活,他就非常的不爽,就認爲那人是大大的壞蛋。

他認爲的好人就是:對他好的就是好人,能讓他安心做木匠活兒的人就是好人。

魏忠賢幫他處理一切國事,不打攪他做木匠活兒,所以魏公公是大大的好人。

結果,魏忠賢徹底解脫,東林黨慘敗。

出現如此結果看似偶然,其實有其必然性,東林黨人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理由一:光宗幾十年都過的畏畏縮縮,根本沒心思教育兒子,朱由校是個文盲,楊漣又不是不知道,爲什麼不把奏疏當面念給皇帝聽?這是楊漣失去了當年的機智謹慎啊!

理由二:四年前把熹宗扶上位,爲什麼不緊緊控制着皇帝,教他處理國事,做個有作爲的皇帝?相反,任由熹宗天天不上朝,熱衷於做一個小木匠?這是東林黨人的失職啊!

理由三:發現魏忠賢的狼子野心爲什麼不早出手,坐看他實力壯大?這是政治上的短見啊!

實際上,魏忠賢在害死王安後,東林黨人就應有足夠的警惕。

皇帝一句話,楊漣的努力都付之東流,魏公公又開始包辦一切,代皇帝下了一道道的聖旨,訓斥趙南星等人結黨營私,又下旨批評楊漣、左光斗等人,屠刀指向了東林黨人。

天真的東林黨人徹底心灰意冷,趙南星、楊漣等人紛紛提出辭職,他們天真地認爲:辭職可以保全性命。

因爲以前的黨爭,他們對異黨都是攆回家爲止,從沒趕盡殺絕。

但魏忠賢不是士大夫,他是個人渣,毫無人性可言。

對毫無抵抗能力的人趕盡殺絕,是魏陰人一向的作風,這在王安被害就可看出,王安不是先被攆出宮,然後趕盡殺絕嗎?

那些被趕出朝廷、在家養老的東林黨人,被魏忠賢捏造了個冤案,都抓了回來。有名的人包括:楊漣、左光斗、汪文言、高攀龍、黃尊素、周順昌等。

歷史上有“六君子之獄”,還有七君子事件,還有同情東林黨人的顏佩韋等五位平民百姓從容就死事件。

我們這裏單單說說楊漣在獄中的表現。

面對僞造的證詞,楊漣是不屑辯解的。

五彪之一的許顯存威嚇地要用刑,楊漣不屑地道:費那力氣幹嗎,直接殺了我吧!

許顯純是不會讓楊漣輕易死去的,他下令每五天痛打楊漣一次,打到不能打爲止。楊漣下頜被打脫落,牙齒被打掉,卻無一字供詞。後來許顯純用上鋼刷,幾次下來,楊漣體無完膚,“皮肉碎裂如絲”,但楊漣仍然罵不絕口。

無數次失敗後,許顯純認識到,要讓這個人低頭,是絕無可能。於是暗殺就上場了。

因爲楊漣是以經濟問題被弄進去的,罪不致死,所以要暗殺的不留痕跡。所以不能刀砍劍刺,許顯純用銅錘猛擊楊漣胸膛,幾乎砸斷了他的所有肋骨,但楊漣卻沒死。

楊漣不僅是鐵膽,身板也是鋼筋鐵骨。

說老實話,我倒希望楊漣早點死去,因爲不忍看這麼一條好漢受到以後的種種折磨。

銅錘沒打死,許顯純用上了獄中最黑暗的殺人技巧——布袋壓身。就是晚上趁犯人睡覺,用裝滿土的布袋壓在犯人身上。

按學者方苞的說法:一般人晚上壓住,天亮就死,絕對保質保量。但楊漣第二天站起身來,拍拍身上的土,就當蓋了一晚上被子。

口供問不出來,連人也幹不掉,許顯純瘋了。下令把鐵釘釘入楊漣耳中,但楊漣依舊沒死,只是開始神智模糊。

這個鋼鐵一樣的人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時日不多,於是他微笑着咬破手指,以鮮血寫下了最後遺書,藏在枕頭裏,被一名看守輕易的發現。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名看守原打算把血書拿出邀功請賞的,但看完血書內容,馬上改變主意,冒着生命危險保留了此書。

三年後,真相大白時,他拿出這份血書,昭示天下:

“仁義一生,死於召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唯我身副憲臣,曾受顧命,孔子云: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見先帝在天,對二祖十宗於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

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

“漣即身無完骨,屍供蛆蟻,原所甘心。

但願國家強固,聖德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

此癡愚念頭,至死不改。”

字字滴血的血書,如其說是滴的手指之血,不如說是滴的心頭之血。

最後關頭,楊漣沒有抱怨個人命運的悲慘,沒有埋怨大明對他的不公。他字裏行間滲透的是對大明強盛的祝願,是對皇帝聖明的期盼。或許他早已對木匠皇帝朱熹宗失望,但他沒有半句怨言。

他用他的生命捍衛了他所遵循的道統,他用他的從容赴死詮釋了信仰的力量!他用行動,榜樣了什麼叫做真正的勇士!

銅錘沒打死,土袋沒壓死,釘子釘入耳朵還沒釘死,許顯純哆嗦了,他面對的是怎樣的一個人啊?快要發瘋的許劊子手,拿起一枚大長釘,狠狠地釘入楊漣的頭頂。

這一次,奇蹟沒有發生,楊漣終於走完他英勇、苦難而傳奇的一生。

楊漣倒下的同時,一個偉大的殉道者如旭日東昇一般,蓬勃升起在神州大地,照亮了黑暗的大明天空。

幾百年之後,出現了爲變法而“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出現了與艦共存亡的鄧世昌,出現了爲了民主共和而英勇捐軀的林覺民、喻培倫,出現了爲抗日“我何惜此頭”的吉鴻昌,出現了在日軍包圍圈中中幾進幾齣的張自忠,出現了令日軍聞風喪膽的楊靖宇……

我不知道這些英烈是否知道楊漣的事蹟,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跟楊漣一樣:爲了信念,以身殉道。

中華民族正是因爲有了這些殉道者,才艱難挺過多災多難的近代而沒有在世界消亡。

楊漣,還有和他一樣的殉道者,是中華民族最堅硬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