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草根平民蘇安恆兩次要求武則天退位結局如何?

草根平民蘇安恆兩次要求武則天退位結局如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武則天主政後,曾設立四個“銅匭”,以鼓勵天下臣民直接上疏皇帝。銅匭,是一種銅製的容器,相當於現在的檢舉箱。武則天此舉,主要目的是爲告密之人提供方便,爲其剷除異己蒐集證據。在這種高壓氣氛下,朝野臣民迫於酷吏的嚴刑和女皇的淫威,大都如履薄冰,噤若寒蟬。即使在武周後期,政治環境相對寬鬆的情況下,那些以復興李唐爲己任的大臣們,也沒人敢公開上疏要她還政。這種僵局,最終被一個名叫蘇安恆的平民打破。

在歷史上,以高官級別上疏指責國君過失者,已是鳳毛麟角;而以草根身份兩次上疏請皇帝退位者,恐怕也只有唐朝的蘇安恆了。蘇安恆(?—707),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縣)人,史書稱他“博學,尤明《周禮》及《春秋左氏傳》”。雖然是一介平民,且無任何政治背景和門閥優勢,但蘇安恆卻有一顆拳拳忠唐之心,尤其對武則天篡位一事骨鯁在喉。由於身份限制,蘇安恆一直沒有機會當面上疏;於是,銅匭成了他冒死進諫的渠道。

長安元年(701)八月,蘇安恆上《請復位皇太子疏》。內容主要有兩點:一,他認爲武則天年事已高,處理繁重的國事,不利於聖體安泰;而皇太子年富力強,不如禪位於太子,自己安享天年。二,他主張將武氏諸王全部降爲公侯,任其閒居,同時要將二十多個李姓子孫全部裂土封王。蘇安恆還威脅似的說,如果不這樣做,一旦陛下死後,武氏諸王將難以自處(《全唐文》)。對此,武則天“召見,賜食,慰諭而遣之”(《資治通鑑》)。

草根平民蘇安恆兩次要求武則天退位結局如何?

次年(702)五月,蘇安恆又上《請復位皇太子第二疏》。與上次相比,這份奏疏措辭尖銳,態度激烈。蘇安恆認爲,武周政權“運祚將衰”,完全是因武則天“微弱李氏,貪天之功”而致。他諷刺武則天佔據皇帝寶座,是“鳩佔鵲巢”。如果繼續這樣,“將何聖顏以見唐家宗廟?將何誥命以謁大帝墳陵?”他勸武則天儘快將神器歸還李家,否則“物極則反,器滿則傾”(《全唐文》)。武則天既“不納”,也“不之罪”(《資治通鑑》)。

蘇安恆兩次上書的目的很明確,即女皇禪位,恢復李唐。這兩份奏疏,無異於兩次晴天霹靂,使朝野震動。雖然蘇安恆身份微賤,但大臣和史官們並沒有因此而忽略他的呼聲。畢竟,蘇安恆上疏所言之事,不僅是他個人的看法,同時也代表了多數人的觀點,反映了朝野中擁護李姓宗室復位的共同心聲。《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全唐文》等多部史籍,都記載了他的事蹟或收錄了他的奏疏,可見這件事在當時影響之大。

若在以前,依武則天殺伐決斷的一貫作風,蘇安恆就是有十個腦袋也掉光了。但民心不可違,加上武則天年近八旬,體弱多病,對什麼事情都看開了些,所以也只好視而不見了。武則天雖然很有才幹,頗有政績,但這些優點卻始終不能撫平李唐臣民的忿忿不平之心。人心不附,精力衰退,武周政權出現滑坡是必然的。對於蘇安恆的批評和諷刺,武則天一次給予安撫,一次乾脆冷處理,反映了女皇晚年對於退位、復唐趨勢的某種認同。

然而,權力對於武則天來說,有着難以割捨的親和力,何況她曾爲之奮鬥了幾十年。武則天抱定“人在權在”,即使將“政事多委易之兄弟”,也不肯把權力交給太子。蘇安恆見兩次上疏無法讓女皇就範,便把矛頭指向了張氏兄弟。長安三年(703)九月,蘇安恆借張氏兄弟構陷御史大夫魏元忠一事,又上《理魏元忠疏》伸張正義,說他們“豺狼其心”,結果“易之等見其疏,大怒,欲殺之”(《資治通鑑》),多虧衆人搭救才逃過此劫。

蘇安恆的上疏,雖然沒能取得實質效果,但其無畏之舉,卻將李唐舊臣從沉默中激活。之後,要求武則天退位的呼聲越來越高。神龍元年(705)正月,武則天被迫退位。不久,蘇安恆被提拔爲習藝館內教。神龍三年(707)十月,蘇安恆不幸被牽連進節愍太子誅殺武三思一案,冤死獄中。唐睿宗即位後,以其“鯁直成操”,追贈爲諫議大夫。敢爲天下人之不敢爲,兩次孤身請當朝皇帝退位,蘇安恆堪稱中國歷史上最牛的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