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 雍正反貪腐那才叫一個狠!簡直慘無人道。

歷史上 雍正反貪腐那才叫一個狠!簡直慘無人道。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 雍正反貪腐那才叫一個狠!簡直慘無人道。

編者按:雍正在位時誅殺貪官不計其數,在追查貪官時,就是死也不放過他,讓他的子孫做窮人。雍正說:“這些人自知罪大惡極自身難保,就想一死抵賴,借死保住財產,讓子孫後代享用,這萬萬不行。”故在他當政那段時期,貪污幾乎滅絕,官場上下人人如履薄冰,清廉保身,成爲歷史上一大怪狀之一。

雍正的前任康熙親手創造了一個“太平盛世”,也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吏治腐敗、稅收短缺、國庫空虛。雍正接手時,國庫儲銀僅八百萬兩,而虧空的數字卻大得驚人。雍正說:“歷年戶部庫銀虧空數百萬兩,朕在藩邸,知之甚悉。”又說,“近日道府州縣虧空爭糧者正復不少”,“藩庫錢糧虧空,近來或多至數十萬”。如此看來,則堂堂大清帝國,竟是一空架子。外面看強盛無比,內裏卻空空如也。

嚴峻的形勢下,不管是爲公還是爲私,清理積欠、誅殺貪官,都是勢在必行。

雍正知道基層官員搞貪污主要有三招:

(1)靠上司包庇

(2)借錢糧充賬

(3)花小費報銷。

爲此,雍正苦苦思索治理貪官污吏的對策,經過調研與反覆思考,他終於想出了治理貪官的策略——《先堵退路,後算賬模式》。

雍正成立了一個叫“會考府”的機構:會考府是一個獨立的核查審計機關,成立於雍正元年正月十四日。它的任務,是稽查覈實中央各部院的錢糧奏銷。從此,各地方上繳稅銀或報銷開支,各部院動用錢糧和報銷經費,都要通過會考府會考(稽查覈實),誰也做不了手腳。這樣一來,部院長官無法貪污。既然部院長官無法貪污,地方官員想通過花一點好處費,就把自己上面的虧空全部賴掉,也就不可能了。

但是,肯定有不怕死的,不信邪的,呵呵,那就自作孽不可活了,辦法有三種:一罷官,二索賠,三抄家。雍正自己的十二弟履郡王曾主管過內務府,在追索虧空時,還不出錢,只好將家中器物當街變賣。

雍正還規定:嚴禁任何人墊付或代賠。過去追贓時,常有下屬和百姓代爲清償,而朝廷往往只要能收回銀兩,也就不管錢從何來。然而雍正不以爲然。他說,即使下屬州官、縣官有富裕,也只能用來造福地方,怎麼可以替貪官退贓?這樣一來,就有些還不起錢的官員,對此,雍正的辦法是抄家。元年八月,雍正下令:虧空官員一經查出,一面嚴格搜查衙門,一面讓貪官所在老家的官員,將其老家的家產查封,家人監控,追索已變賣的財物,杜絕其轉移藏匿贓銀的可能。贓官們的罪一經覈實,就把他的家底抄個乾淨,連他們的親戚、子弟的家也不放過。雍正下令:“絲毫看不得礙於情面,務必嚴加查處。把貪官追得水盡山窮,叫他子孫後代也做個窮人,方符合朕的本意。”此令一下,全國一片抄家聲,雍正也得了個“抄家皇帝”的封號。亂世用重典,爲國家計,爲社稷計,不如此不足以撥亂反正。沒有雍正大刀闊斧的整頓吏治、肅清貪官、清理積欠,就不會有後來的乾隆盛世。

遇到了這種皇帝,貪官們真只有“死路一條”了:因爲依照人之常情,殺人不過頭點地。人一死,再大的事也一了百了。但對不起,沒完!我雍正不吃這一套,不管什麼常情不常情,罵名不罵名。我要做的事,一定要做到位,誰也別想有僥倖心理!——在雍正時代,貪污犯們連“死路一條”都沒有。雍正的政策是:死了也不放過他!雍正四年,廣東道員李濱、福建道員陶範,均因貪污、受賄、虧空案被追查而畏罪自殺。雍正下令,找他們的子弟、家人算賬。雍正說:“這些人自知罪大惡極自身難保,就想一死抵賴,借死保住財產,讓子孫後代享用,這是萬萬不行的。”

雍正還有一招絕的:殺貪官不能只叫老百姓看,要叫當官的去看。雍正繼位不久就發生山西虧空和科場舞弊兩大案件。經審理,山西巡撫諾敏與下屬官僚上下其手,內外勾結,致使山西庫銀虧空四百多萬兩;恩科主考官張廷璐泄漏考題、收受賄賂,營私舞弊,罪大惡極。雍正原本是要把諾敏腰斬、把張廷璐凌遲,經大臣諫勸,改爲諾敏賜死、張廷璐腰斬。

雍正下令:傳旨給順天府和京師各大衙門,讓那裏四品以上的官吏,在諾敏、張廷璐行刑時,不論是否沾親帶故,也不論是不是門生好友,統統都到西市去觀刑。讓所有的人都去給這兩個墨吏送行,大有好處! 這就是殺貪官給官看。

雍正說:殺貪官一定要叫當官的去看,一人也不許不去,朕就是要讓他們好好看看,看得心驚肉跳,看得筋骨酥軟,看得魂消魄喪,看得夢魂不安!這樣,以後他們的黑眼珠盯着白銀子時,就會有所驚覺,就得掂量掂量,就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絕,就得想法給自己留條後路!朕告訴你們,這些當官的,都自稱是孔子和孟子的門徒,讓他們見一見這血淋淋的場面,比他們關在房子裏去讀一百部《論語》、《孟子》還管用得多呢!

牛逼!這才真是不一般的狠啊!但效果極其明顯:這一系列政策,沉重地打擊了貪官污吏,僅僅五年,大清國庫儲銀就由康熙末年的八百萬兩增至五千萬兩。更重要的是,社會風氣改變了。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也許誇張了點,卻是對雍正治理腐敗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