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隋文帝的政治改革:南北朝的亂象由此被扭轉

隋文帝的政治改革:南北朝的亂象由此被扭轉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隋朝剛一樹立,隋文帝就停止了大範圍的制度改造。他的三省六部制和《開皇律》,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我們也曉得,再好的制度,也需求人來運轉。

楊堅用人政策先看宰相,位置重要,由三省長官共同組成。要看看三省長官是誰?“以相國司馬高熲爲尚書左僕射,兼納言。相國司錄京兆虞慶則爲內史監,兼吏部尚書,相國內郎李德林爲內史令。”高熲官最大,位置最高。李德林是單純的內史令,而虞慶則還主管人事,虞慶則高一些。

高熲是文武兼資,李德林是文人型官員,三方叛亂等嚴重歷史時期都出過鼎力。虞慶則呢?二號人物,“京兆櫟陽人也,本姓魚,其先仕於赫連氏,遂家靈武,世爲北邊俊傑,……慶則幼雄毅,性倜儻,身長八尺,有膽智,善鮮卑語,身被重鎧……初以弋獵爲事,中便折節讀書常慕傅介子、班促仲升爲人。”一是他按原始出身 是漢人,但是胡化水平深,祖輩爲北方少數民族效勞。

他內心更視作鮮卑人。二是他固然也是文武雙全,但是他身上武的方面顯然重於文的方面。兩個特性一聯絡 看,他更像是楊堅自己。楊堅發現是由於高熲引薦。當時太原有石州,他被派去鎮壓叛亂,不如把他調來這兒穩定。虞慶則恩威並施,八千多家主動投誠。這是大 功,高熲賞識,引薦了他。楊堅看重他的狠勁。處置北周宗室時,他曾勸斬草除根,這更合楊堅的心願。

還有一個人受注重,是楊雄。他立過許多功績。像李德林與高熲的溝通工作常由他來做。楊雄當的是左衛大將軍。這是國度最高統帥。十二衛大將軍中,他排第一, 宿衛皇帝,當然由他來擔任。參與政事,與三長官一同成了當時的指導中心。好不好?我覺得相當好,楊雄是武將,高熲偏文,李德林是純文,虞慶則是文武兼修, 所以,文武搭配合理。出身上,北周系統有,李德林是北齊系統,東西分離也不錯。高熲楊雄李德林都是漢人,而虞慶則算半個胡人。胡漢搭配也不錯。

隋文帝的政治改革:南北朝的亂象由此被扭轉

從用人的角度來講,隋文帝還是一位有目光的皇帝,無論是李德林還是高熲、虞慶則都能相互補充,這樣一個政治中心配合起來應該是相得益彰了。但是很快,有一個新人突破了這種寧靜,開端介入到這個中心之中,那麼這個新人是誰呢?他又有什麼本領呢?

蘇威出身於關中大族武功蘇氏,這是高門大族,父親是蘇綽。他是當年第一批支持宇文泰的人。他曾說過,管理國度,提出了六條詔書,讓宇文泰大開眼界,以至自 己天天看。這是政治目光,還有詳細實幹才能。他是經濟學家,協助宇文泰預算,管理國度財政極端重要。蘇綽對他們是十分難得的事。宇文泰下詔誰學不會這些, 別想當官。歸葬時,宇文泰痛哭。說“尚書平生爲事,兄弟妻子不知者,吾皆知之。惟爾知吾心,吾知爾意。方欲共定天下,不幸遂舍吾去,奈何!”這話說得情真 意切,反映出他對蘇綽的極大信任。蘇威出身於此,宇文護使出美人計,把女兒嫁給蘇威,蘇威會不會替他效勞?不會。他覺得時期在變,宇文護要專權,一定長得 了。一結婚,他就決議帶着妻子進山讀書去了。沒參與政治,宇文護被殺,他也沒受牽連。蘇威面對朝廷的詔書,也是一再稱病,名望就越來越高,後來,楊堅輔政 時,高熲就引薦了他。

楊堅派人去請,一談,驚爲天人,把他當成了知己。而蘇威在楊堅當皇帝后,逃竄了。跑回了老家種地去了。楊堅想,不追,等事情穩定下來再說,如今勝利了,徵爲納言,戶部尚書讓他當,他出山了。蘇威這個人,性格是爲人謹小慎微,不願意捲入政治鬥爭中。二是他注重名節,不願意參與宇文護與楊堅改朝換代,更在乎他 不願意違犯道德的事,佔領了道德至高點。三是他頭腦甦醒盼望建功立業。承受宰相,就能夠看出來。他曉得了楊堅的目光,願意共創大業,該出山時肯定出。這三 個特性看出,這人心機縝密,頭腦分明,最合適做大臣,所以,楊堅等待極高。蘇威剛上任就把賦役政策改動了,蘇綽的方法是十五歲男孩成年,均田就要提供勞 役,這是租庸調製。北周進步到十八歲,總的說來,擔負還重,蘇威首先要減輕擔負,不能再這樣壓榨。首先進步到二十一歲,賦役減少爲每年二十天,給國度提供 的絲織減少到兩丈。這是減輕農民擔負。他還規則,北周末年徵收的酒稅鹽稅減免,讓農業與工商業讓利,這種惠農政策衝動人心。這些計劃,讓百姓認可了。

還要講的是,政治道德方面,他也可圈可點,一個例子是,皇宮裏帳子用的是銀勾,蘇威心疼,天天在皇帝面前談怎樣做節約的好皇帝,隋文帝一聽,打動了,換成 了鐵勾子。無用的裝飾都去掉了,這是不迎合皇帝之喜。再舉個例子,說一個小官得罪了皇帝,隋文帝要殺他,可是《開皇律》中沒有這一條,蘇威就去攔,隋文帝 非要殺,氣勢洶洶,蘇威拿身體攔。隋文帝不好入手,還要追。蘇威也跑,就要攔。隋文帝進去了,一會兒出來說,“公能若是,吾無憂矣”,這是不肯逢迎帝王之 怒。這就防止了皇帝犯更大的錯誤。這不逢喜不迎怒,這就是政治道德。這樣的人難得。隋文帝觀賞,就加了他的擔子,又加了三個,一是大理卿,二是京兆尹,三 是御史大夫。

讓蘇威一個人身兼五職——太子少保,兼納言、度支尚書、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果真闡明蘇威的才能,同時也闡明隋文帝對蘇威的信任。可是,槍打出頭鳥,眼看着蘇威的權利越來越大,朝中的其他大臣開端做不住了,把彈劾的目的對準了蘇威,那麼隋文帝將如何處置呢?

有一個官員叫樑毗,彈劾蘇威了,說他一點舉賢自代的心意都沒有,要彈劾。樑毗是在提示楊堅,不要讓他一個人佔了。這樣的批判,楊堅迴應,他“朝夕孜孜,志 存遠大,舉賢有闕,何遽迫之”。楊堅以爲他有這個本領,蘇威肯,也是由於我是明君,假如是昏君,他還不出山呢。

“不值我,無以措其言。我不得蘇威.何以行 其道?楊素才辯無雙,至若斟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高熲都坐不住了,他是左僕射,表態了,不如把這個也讓蘇威算了。楊堅笑了,“蘇威高蹈前朝,熲 能推舉。吾聞進賢受上賞,寧可令去官!”他是大賢人,是你引薦的,才幹任職的,我賞你還來不及呢。朝堂差不多是蘇威的天下了。有人有不同意見嗎?

李德林與他關係不斷不太好,舉例子。到了平陳之後,蘇威倡議在陳的土地上,每五百家設立一個鄉,設一個鄉正,處置民間訴訟,增強對江南的統治。楊堅覺得不錯,李德林反對了,當初變革行政是不讓鄉官理事,如今讓他們處置本鄉訴訟,不是改回去了嗎?能保證不向着親人,做到司法公正?這不妥,兩個主要大臣,意見 相左,得聽第三方意見了。像當初李德林與虞慶則討論要不要殺北周宗室。當時高熲支持的虞慶則,這次高熲支持的是蘇威。他覺得李德林頑固,不如蘇威牢靠。

不指意見,攻擊人品,道德選擇。高熲的決議讓楊堅支持了蘇威,設立了鄉與鄉正,一年後,楊堅派虞慶則尋訪民情,回來彙報,鄉正不是好東西,成了惡霸,爲害一 方。楊堅只好裁撤。李德林沒快樂,上諫設不得,如今設了,就不能隨便改動。假如老改,朝廷的威嚴在哪?隋文帝本沒面子,李德林再這樣說,楊堅惱羞成怒,直 接貶官了,永遠沒再回來。這時,朝廷的中心變了,蘇威的退場,政治中心變成了高熲蘇虞與楊雄,李德林出局了。

李德林那是在隋文帝楊堅改朝換代的過程中,立下過大功的人,但是同樣被出局了。那麼這就給人們帶來一個問題,爲什麼李德林的位置會被蘇威取代?李德林的出局,反映出隋文帝怎樣的用人思想呢?

蘇威取代李德林,有兩個隱形要素:一是地域要素,李德林是北齊範疇之內,蘇威是關中人,是北周範疇內,楊堅更信任北周系統中的人。高熲身上也同樣存在。門戶之見易見。李德林是外人,虞慶則、蘇威都是高熲本人引薦的本人人。內外之別放在第一位。二是李德林與蘇威政治取向不同,李德林關注政治的根本準繩。蘇威 關注的是施政行爲。前者考慮後者辦事,楊堅更喜歡後者。

他自身自恃甚高,他並不希望他人也跟他一樣考慮以至與他爭辯。隋就有人批判蘇威辦事過於苛細,楊堅卻不斷堅持賞識。這一點上,李德林不行。不能成爲皇帝的股肱。狹隘上,不只表如今地域上,更表如今思想與心靈上。當然,可喜的是,高熲蘇更是兢兢業業營私 之人。史載,高熲是夜裏做夢都辦公的人,這樣的勤奮人對亂世的百姓當然是嶄新的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