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代名將李愬:後人給予其高度的肯定和褒揚

唐代名將李愬:後人給予其高度的肯定和褒揚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愬簡介

在對李愬簡介前,先應該瞭解一下唐朝中期的政治局勢。當時唐朝廷對地方藩鎮失去了控制,造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這些藩鎮勢力最大的,吳元濟就是其中之一。他勾結河北藩鎮,爲禍唐代宗、德宗兩代。到了唐憲宗的時候,在朝廷的極力主張下,纔將其戡平。而平定吳元濟的那個人,正是唐代名將李愬。

唐代名將李愬:後人給予其高度的肯定和褒揚

李愬的畫像

李愬的父親名叫李晟,也是一位名將。李愬因爲父親的戰功,得以加官進爵。在李晟去世後,李愬和哥哥一起爲父親守孝三年,期滿後,才入朝爲官。恰吳元濟作亂,朝廷先後派出高霞寓、袁滋等人前去平定,皆無戰功。李愬自告奮勇,接替了唐西路軍的統帥。

李愬到任後,一方面安撫士兵,一方面接連攻打吳元濟在蔡州以西的軍事據點,攻下文城柵、馬鞍山、路口柵、嵖岈山、冶爐城等地,俘虜了敵將丁士良、李忠義、李祐等人,將他們收爲自己麾下的戰將。

之後李祐見奇襲蔡州的時機已經成熟,便率領自己親自訓練而成的三千精兵,在奇寒的天氣下疾行數十里,冒着大雪佔領了蔡州城。而當李祐佔領蔡州的時候,吳元濟卻不以爲然,他認定李祐不可能這麼快攻下蔡州。直到唐軍的號令傳到蔡州內城之下,吳元濟纔開始準備抵抗,但爲時已晚,爲禍數十年的淮西遂被平定。

此後,平盧節度使李師道又叛,唐憲宗令李愬前去平定,李愬和李師道連續十一戰皆捷,斬殺萬餘名叛軍。最後李師道被自己的部將劉悟所殺,李師道之亂被平定。

公元820年,李愬被任命爲魏博節度使。第二年,幽州、鎮州又發生了叛亂,田弘正被殺。李愬恰逢病重,他將自己的佩劍交給牛元翼,讓他指揮平定叛亂。但由於李愬沒能親自指揮,所以未能建功。同年十月,李愬在洛陽去世,年僅49歲。

李愬怎麼讀

李愬是唐代中期的名將,首平淮西,再平李師道,鎮魏博,爲唐中期的統一有巨大的貢獻。但是李愬怎麼讀呢?

唐代名將李愬:後人給予其高度的肯定和褒揚 第2張

《李愬傳》的封面

李愬,用漢語拼音標註爲lǐ sù。因爲李愬是唐代中期人,而李姓是唐朝的國姓。由此可以推論,李愬的先輩或是唐室的宗親,或是立有戰功,被唐王室賜姓。

因爲“愬”這個字比較少見,也並非常用字,因此有很多人不知道李愬怎麼讀。其實這個字在字典中有兩個讀法,一種是sù,另一種是shuò。一般在用這個字的時候,根據語境,兩個讀音有不同的解釋和意義。

首先來說一下shuò這個讀音。當念成這個讀音的時候,其表達的意思是恐懼的樣子。在《公羊傳.宣公六年》中,提到有“愬而再拜”這個詞,也就是恐懼在下拜行禮。當時這個字的讀法和含義有些用於名字中明顯有些不太好。試問有誰願意讓自己的孩子一生生活在恐懼和害怕之中的呢?因此,在李愬這個名字中,應該被讀爲sù。

“愬”字sù讀音,是作爲中國古代的一個通假字使用,同“訴”。因此讀成sù的時候,它可以被釋義爲訴說,傾訴。比如在《論語•顏淵》中,有“膚受之愬”之言。在《詩經•邶風•柏舟》中,有“薄言往愬,逢彼之怒”一句,可以解釋爲我本想想要向鄭玄是訴說情況,誰知道他正好心情不太好。

除了訴說,傾訴的意思外,這個字還有向,往的意思,如潘岳在《西征賦》中一句“愬黃巷以濟潼”。

因此,相對shuò讀音來說,sù讀音比較符合用於名字的習慣。

李愬的成就

李愬是唐代中期的名將,因此李愬的成就,主要體現在期軍事方面。他先後平定淮西吳元濟、平盧李師道的叛亂,並且鎮守魏博,爲唐朝中期的穩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唐代名將李愬:後人給予其高度的肯定和褒揚 第3張

李愬破蔡之戰的插圖

吳元濟根據淮西長達數十年,是唐朝的心腹大患。唐朝先後派出幾名大將前去平定,卻師久無功。爲父親守孝結束沒多久的李愬便毛遂自薦,請求前往淮西平定吳元濟。朝廷同意了他的這個請求,便讓他成爲了西路軍的統帥。李愬到任後善待士兵,奉己儉約,治軍有方,深得士兵們的尊敬。他又發動了一系列的對蔡州外圍的戰鬥,先後取得了文城柵、馬鞍山、路口柵等大捷,俘虜了敵將李佑、李忠義等人,將其收爲己用。然後在雪夜向蔡州發起突襲,使得吳元濟不得不向唐軍投降。因此長達數十年的淮西之亂宣告平定。

正是由於李愬的善戰,讓唐王朝重拾威信,布檄四方,原本割據的藩鎮勢力,先後望風歸附。從安史之亂後唐代的藩鎮根據局面,在此時宣告結束。

此後,平盧節度使李師道再次叛亂。朝廷再次派遣李愬前去鎮壓。李愬和李師道交戰十一次,皆獲得勝利。之後,李愬又接連攻下魚臺、沂州、丞縣等地。平盧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李師道的部將劉悟殺死了李師道,投降了朝廷。李師道之亂也被平定。

李愬的成就,在於其對藩鎮割據勢力的用兵,對江河日下的唐王朝起到了積極作用,使唐王朝迎來了短期的安定與統一。

李愬的評價

李愬由於其傑出的軍事才能和卓越的戰功,成爲了唐朝中期最著名的將領之一。後人對李愬的評價,也給予了其高度的肯定和褒揚。

唐代名將李愬:後人給予其高度的肯定和褒揚 第4張

李愬的畫像

一般情況來說,“二十五史”中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是最具權威性的。因此我們先來看一下劉昫在《舊唐書》中對李愬的評價。在元和年間,唐朝得到了短暫的穩定和統一,這其中離開不當時許多名將的功勞,而李愬在這些人中,他的功勞是最大的,可以佔據一半以上。再回想起他的父親李晟,也是一個能征慣戰的將領,父子一起打造了唐中期的統一局面。如果這個時候再繪凌煙閣畫像,李愬父子絕對可以位列其中。

在北宋時期修訂《新唐書》的時候,關於李愬的列傳,正好是宋祁掌筆,因此關於李愬的評價也是宋祁所寫。他在《新唐書》中的評價主要針對李愬個人的用兵用人方面。李愬俘虜了吳元濟的部將李佑,但是李愬並沒有殺他,反而將他收爲己用。當時有許多唐朝將領,都要求李愬殺死李佑,但是李愬沒有同意。結果在平定蔡州的戰役中,李佑率先登城,立下了大功。這正可謂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李佑之所以能得以在唐軍中盡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華,全都倚賴李愬的用人。

在中國歷史上,如白居易、蘇洵等著名的大詩人,也都對李愬的溢美之詞不絕於口。詩人王建在看了李愬的事蹟後,不由寫下名詩《贈李愬僕射二首》,生動地描寫了李愬平蔡的戰役,也體現了王建對李愬的讚賞和崇拜。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