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隋煬帝楊廣:短命的隋朝慘烈宮鬥 楊廣弒父奪嫡

隋煬帝楊廣:短命的隋朝慘烈宮鬥 楊廣弒父奪嫡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宗法制度牢牢佔據了中國古代世襲統治的核心地位,而核心中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第一繼承權必須屬於正妻所生的兒子,所謂“嫡子”,庶子即使年長也不得立。如果有多名嫡子,那麼必須由最年長的繼承,嫡次子即使更聰明能幹也不得立。挑戰這個核心,就等於挑戰宗法制度,挑戰世襲統治的根本,所以,一旦有皇帝想要廢嫡立庶,或者廢長立幼,往往會遭到臣下的激烈反對,甚至鬧到以死進諫的地步。

但凡事都有例外,這一幾近“鐵律”的規則,其實在歷史上不止一次被打破。而發生在隋朝的那次,由於主角的戲劇性人生、災難性結局,給華夏帶來的劇烈動盪和深刻影響,也在歷史上留下格外深刻的烙印。沒錯,主角就是史稱隋煬帝的楊廣,以嫡次子的身份謀奪了皇位繼承權,並最終斷送了富強一時的隋王朝,古代史家當然更不客氣——楊廣本人自是逃不脫陰險狡詐的批評,連同他的父母隋文帝楊堅和獨孤皇后,也被扣上了“糊塗”帽子。然而,細究奪嫡過程本身,其實只不過是又一場皇權誘惑下的悲劇。

一切肇因,起始於身爲次子的楊廣,因爲出生順序,他輸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隋文帝楊堅與髮妻獨孤皇后有着帝王中罕見的夫妻情重。新婚時,楊堅立誓絕不會與第二個女人生孩子,他做到了。他的全部五個兒子,都是獨孤皇后所生。既然五個兒子在母親的身份這方面沒有貴賤之分,剩下的也就是年齡的差異了。於是,長子楊勇順理成章地被立爲皇太子,而次子楊廣和弟弟們一樣,都被分封爲親王。《隋書》說,年輕時的楊廣“爰在弱齡,早有令聞,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他自幼容貌出衆、聰慧過人,他文武雙全、多才多藝,他有軍功、也有政績,他深得父母的寵愛,可他依然只能是晉王楊廣。

當初,正是楊廣統率隋朝大軍平定了江南,宣告南北朝結束、大一統再臨。但歷經三百年分裂,疆域複合而人心不服,不出兩年,江南大亂。鎮守北疆的楊廣被緊急調回江南,就任揚州總管。他第二次平復江南,此後他一直留在那裏,學會江南的方言,接納江南的士人,融入江南的文化……慢慢的,讓那塊隔閡已久的領地真正地迴歸華夏一統。他自認做了很多,做得不錯,可他依然只能是晉王楊廣。他只有江南這麼一塊封地,而恢宏的華夏帝國屬於那位其實什麼也沒幹的長兄楊勇。

隋煬帝楊廣:短命的隋朝慘烈宮鬥 楊廣弒父奪嫡

如果真的不如楊勇也就算了,可楊勇明明只是一個庸人……想來也是挺讓人懊惱的吧。懊惱到極處,化爲了動力。於是,隋開皇年間,上演了一出謀權奪位的大戲。劇本的精華其實只有兩句話:從所有細節包裝好自己的形象,全力以赴毀壞對方的形象。說來簡單,但這實際上是一場水滴石穿式的耐力戰。長達數年、甚至有可能十數年的時間,耐心地用各種點滴的小事,如白蟻蛀堤般動搖了嫡長繼承。其間並沒有太多的驚心動魄,只有各方精密、細緻的配合。

劇本的前半段要容易一些,因爲楊廣的形象本來就很好。曾經有一次,他去閱兵,忽然天降大雨,手下拿來了油衣,他說:“士卒都在淋雨,我怎能一個人穿上油衣?”最終也淋透了。這類事口口相傳,早已爲他造就“天下稱賢”的名聲。如今目的明確,他只要在細節上做得更完善。歸根結底,他首先必須要打動的是父親楊堅,還有,母親獨孤皇后。

換做更尋常一些的人,這些小事也許未必能起那麼大的作用,但從史書上看,大隋的開國帝后似乎有着完美主義傾向。夫婦倆都有着超乎常人的自制力,即使當上了皇帝,在相當長時間裏,一直堅持過着簡樸的生活。他們對自己尚且嚴苛,更不必說對臣下。甚至到了這種地步:因爲有臣下用布袋裝姜,楊堅覺得太浪費,就大發雷霆。因而在他們挑剔的目光中,優點會被放大,缺點更會被放大。父親楊堅崇尚儉樸,楊廣便穿着布衣、用銅飾,往來藩地與京師之間,也是輕車簡從。當楊堅夫婦到他府邸遊玩,發現府上琴絃斷絕,樂器蒙塵,自是認定他生性沉穩,不愛玩樂。

母親獨孤皇后重妻賤妾,楊廣本就與髮妻蕭妃情投意合,便更加刻意冷落妾媵,只與蕭妃攜手共處。就連身邊的侍女,也一應選用老醜之人。看在母親眼裏,自是又認定他潔身自好,不近女色。他平日舉止文雅,禮敬大臣,處事嚴肅莊重。於是每個人都在說,晉王的爲人風采,真像主上啊。這其中,有些人真心稱讚,有些人則受了好處。楊廣的佈局,縝密到不曾漏過最微小的棋子,任何人,只要有可能在帝后面前說上話,他都會屈尊結交。哪怕是獨孤皇后身邊的宮女,他也多有饋贈。這樣的表現看在眼裏,這樣的讚頌聽在耳中,楊堅夫婦心中的那桿秤漸漸傾斜,回過頭再看身居東宮的長子楊勇,便覺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