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洪亮吉被免職充軍 爲何有人不落井下石還雪中送炭

洪亮吉被免職充軍 爲何有人不落井下石還雪中送炭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799年,翰林院編修洪亮吉上書軍機大臣,抨擊朝廷弊端,指責“言路似通而未通,吏治欲肅而未肅”,戳到了嘉慶皇帝的痛腳,差點丟了腦袋。幸好嘉慶皇帝愛惜人才,“恩旨從寬,免死,改發伊犁,交將軍保寧嚴加管束。”洪亮吉方纔留住一命。

洪亮吉是清朝時期的一名學者,又是一名頗有名氣的詩人,尤其擅長寫山水詩。嘉慶皇帝怕洪亮吉在伊犁亂說話,特意下旨,命他“不許作詩、不許飲酒”。皇帝竟然親自下旨不允許大臣寫詩,可見洪亮吉的影響力。

洪亮吉被革職發配,在朝廷裏的聲望卻不降反升。洪亮吉發配離開京師這天,許多人自發來爲他餞行,其中包括數十名官員。一名戶部主事,甚至把自家宅院典當了300兩銀子,送給洪亮吉作爲路上的盤纏。旅途中,各地官員慕名而來,爲洪亮吉送行。

從京師到伊犁,何止萬里之遙?洪亮吉一路上迎來送往,日子過得瀟灑之極,不像是發配的犯人,倒像出遊的旅客。

1824年11月,天降暴雨,洪水發作,導致黃河在高家埝十三堡潰堤決口。這下不得了,洪澤湖水暴漲,淮陽兩個郡遭受嚴重水災,轄區內的老百姓遭受到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

道光皇帝聞訊,龍顏大怒,嚴厲地查處了一批高官。其中,體仁閣大學士、兩江總督孫玉庭在洪災發生後徇情隱匿,庇護相關人員,被革除職務,交部嚴議。河道總督張文浩則因“御黃壩應閉不閉,五壩應開不開,湖水過多,致石工掣塌萬餘丈”,承擔失職的責任,被革除職務,發配到伊犁。

張文浩被髮配到伊犁這天,兩江總督琦善、河道總督嚴烺親自爲他餞行,百般寬慰:“人生作官不能無公過,聖明在上,不久自必賜還。”又對張文浩的屬下說:“張大人奉旨出差,爾等應照常伺送。”最後表示,會在張文浩去了伊犁後,幫助贍養老父,“三兄行後,老伯處自當代爲侍奉,切勿記念。”

張文浩聞言,痛哭流涕,再三感謝。對於他來說,心中最不放心的就是老父無人贍養照顧。

當張文浩出發後,琦善和嚴烺真的來到張文浩家中,對張文浩父親勸慰有加,很久才離去。一個月後,琦善和嚴烺籌集了1萬兩銀子,送給張文浩父親,又安排護送他們返回浙江。

洪亮吉被免職充軍 爲何有人不落井下石還雪中送炭

洪亮吉和張文浩被皇帝一擼到底,革職發配,是有罪之身,一般人唯恐避之不及,劃清界限,絕不往來;爲何有的官員還主動靠近,雪中送炭呢?

他們是親朋好友嗎?

爲洪亮吉餞行的官員,絕大多數都是泛泛之交,並無深厚感情。嚴烺與張文浩是好朋友,他來爲好友送行,倒也無可厚非,情有可原;而琦善與張文浩結交不深,加之平日對人就比較苛刻,難得如此慷慨大方。

這實際上是當時的官場風氣使然。清朝時期,官場並不興“人走茶涼”這一套。相反,大家都很在意通過雪中送炭等行爲來獲得一個好的聲望。特別是當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定會傾力相助,“當日清議,極重友朋一倫,比於君父,而冷暖之際,好名者多。”

洪亮吉被免職充軍 爲何有人不落井下石還雪中送炭 第2張

落井下石?那是不存在的。真要這麼做的人,等於是自絕於官場,升遷無望,你還得等着一輩子被人戳鼻樑骨吧。

看看今天的世態炎涼,再想想從前的人情世故,真是讓人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