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宣宗被稱爲“小太宗”的晚唐唯一文治武功皇帝

唐宣宗被稱爲“小太宗”的晚唐唯一文治武功皇帝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宣宗的傳奇色彩是這樣煉成的

會昌六年(公元846年)三月二十三日,唐武宗駕崩。皇太叔李忱即位,是爲唐宣宗。甫登基,唐宣宗即刻施展了一系列的雷霆手段。隱忍了大半生的他,似乎迫不及待地要將唐武宗李炎所建立的一切徹底推翻。

在宗教上,唐宣宗與唐武宗反其道而行之。他抑制道教,杖殺了搗鼓唐武宗滅佛的趙歸真等數名大道士;恢復佛教,除了詔令在長安、洛陽二京增加寺廟外,聽任僧人修復各已毀之寺廟。他以犧牲政府奪取寺院經濟之利,爭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廣大民衆的支持,從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礎。厚實的政治基礎,使他得以用自己的意志,來刷新政治。

在政治上,他首先做的是爲“甘露之變”平反昭雪。與唐文宗一樣,唐宣宗雖爲宦官所立,但同樣久有誅滅宦官的心願。他爲文宗朝爲誅滅宦官的“甘露之變”失敗而扼腕長嘆,但他又認爲,事變雖由李訓、鄭注二人策劃,但他們是小人;故除此二人外,對當時所有死於宦官之手的朝臣予以平反昭雪。這一舉措贏得了受難者親屬及廣大朝臣與士人的好評。

其次,便是結束黨爭。首當其衝的就是武宗一朝的強勢宰相李德裕及其黨人。李忱正式執政的第二天就罷免了李德裕,此後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宣宗就把所有李黨的重要成員,全部貶出了朝廷,用行動全盤否定了唐武宗的會昌政治。同時拔擢了一批新人,完成了對中樞神經的大換血,建立了他自己的執政班子。

唐宣宗被稱爲“小太宗”的晚唐唯一文治武功皇帝

網絡配圖

李忱還命人把《貞觀政要》書寫在屏風上,時常站在屏風前逐字逐句地閱讀。此外,他還命翰林學士令狐絢每天朗讀太宗所撰的《金鏡》給他聽,凡是聽到重要的地方,便會讓令狐絢停下來,說:“若欲天下太平,當以此言爲首要。”

有幾件事足以證明宣宗確實非一般君主可比。有一次,到北苑打獵,遇到一個樵夫。李忱問他的縣籍,那人回說是涇陽(今陝西涇陽)人,李忱就問他縣官是誰,樵夫答:“李行言。”李忱又問:“政事治理得如何?”樵夫說:“此人不善通融,甚爲固執。他曾經抓了幾個強盜,這些強盜跟北司的禁軍有些交情,北司就點名要他放人,李行言不但不放,還把這幾個人殺了。”李忱聽完後一言不發,回宮後就把此事和李行言的名字記了下來,釘在了柱子上。事情過去一個多月後,恰逢李行言升任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刺史,入朝謝恩,宣宗就賜給他金魚袋和紫衣。有唐一代,這象徵着極大的榮寵,尤其在宣宗一朝,這樣的賞賜更是絕無僅有。李行言受寵若驚,又大惑不解。宣宗就命人取下殿柱上的帖子給他看。

還有一次,宣宗到渭水狩獵,路過一佛祠,看見醴泉縣(今陝西禮泉)的一些父老正在設齋禱祝,祈求任期已滿的醴泉縣令李君爽能夠留任。宣宗將這個縣令的名字默記在心。後來懷州刺史出缺,宣宗遂親筆寫給宰相一張條子,將此職授予李君爽。宰相們愕然良久,不知道一個區區的醴泉縣令何以能上達天聽,得到皇帝的青睞。隨後李君爽入朝謝恩,天子將此事一說,宰相們才恍然大悟。

又有一次,主管財政的大臣在奏疏中把“漬污帛”(被水浸溼污染的布帛)中的“漬”寫成了“清”,樞密承旨孫隱中就把那個錯字的筆畫修改了一下。不料宣宗拿到奏疏,一眼就看見了那個被塗改過的字,頓時勃然大怒,下令追查塗改奏疏的人。孫隱中隨後便以“擅改奏章”的罪名遭到了處罰。

唐宣宗不僅在治理朝政上極其認真,就連生活中的一些瑣碎事務也是如此。宮中負責灑掃的那些雜役,只要他見過一面,就能記住他們的姓名和各自的職能,所以不管宮中要做什麼事,派什麼活,他往往隨口就能點名讓人去幹,而且每次派任都毫無差錯,讓宮中的宦官和差役們咋舌不已。

唐宣宗被稱爲“小太宗”的晚唐唯一文治武功皇帝 第2張

網絡配圖

唐宣宗雖爲宦官所立,但同樣想解決宦官專權的問題。鑑於“甘露之變”的教訓,他處理時極爲謹慎,他以論詩爲名,召翰林學士韋澳入內,屏退左右侍從,問:“近日外面輿論,對宦官的權勢有何說法?”韋澳答道:“陛下威斷,宦官已大有收斂。”唐宣宗閉目搖頭說:“全非這樣,朕尚畏其存在。卿有何良策?”韋澳以爲和朝臣商量,恐重招甘露之禍,不如在宦官中找一些有膽識者共謀。唐宣宗否定了這建議。

他又召宰相令狐綯商議。令狐綯的計策是:有罪必究,有缺不補,待其自然消耗,以至於盡。然令狐綯的奏章被宦官發覺,從而此計非但難以奏效,反面加劇了南衙北司的矛盾。

儘管大動作無法實施,唐宣宗還是盡力抑制了宦官。宦官內園使李敬實氣焰囂張,遇到宰相鄭朗不下馬,唐宣宗立即剝了李敬實的官服,配給南衙當賤役。他又規定,凡是節度使有罪,監軍(由宦官充任)連坐。宦官問題雖終未能全盤解決,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宦官的囂張氣焰。

除此之外,唐宣宗在位期間還有一項巨大的歷史功績不可不提,那就是河湟的收復。自從安史之亂以來,河、湟地區(今甘肅及青海東部)已經被吐蕃佔據了將近百年之久。唐玄宗之後的歷任天子,尤其是唐憲宗李純,雖然懷有收復河湟的志向,但始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爲藩鎮之亂連年不絕,朝廷不得不屢屢用兵,而且朝政又被黨爭和宦禍搞得烏煙瘴氣,使得王朝自顧尚且不暇,更不用說騰出手去對付吐蕃人了。到了武宗會昌年間,形勢開始發生逆轉,吐蕃爆發了大規模內戰,造成政局紊亂,人心離散。

上天似乎註定要把收復河湟的歷史功績送給唐宣宗李忱,因爲吐蕃開始走向衰亡的時候,正是他登上歷史舞臺的前夕。李忱即位後的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二月,原在吐蕃控制之下的秦州、原州、安樂州以及石門、驛藏、制勝、石峽、木靖、木峽、六盤關等“三州七關”,在一夜之間全部歸降大唐。本來三州七關的收復就已經夠讓大唐臣民出乎意料了,沒想到短短兩年之後,即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正月,吐蕃統治下的沙州人張義潮率軍歸唐。沙州本是吐蕃控制的地方,張義潮趁吐蕃發生動亂之際,起兵抗擊吐蕃,唐人都積極響應,隊伍很快壯大,吐蕃守將驚惶逃遁。張義潮率軍投奔唐朝。朝廷令張義潮軍駐留沙州,並任命張義潮爲沙州防禦使。十月,張義潮出兵河湟之地,很快平定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十州(今甘肅、青海交界一帶)。然後派兄弟張義澤赴京,獻上包括沙州在內的十一州地形圖籍,從此,河湟失地全部迴歸了大唐版圖。

唐宣宗被稱爲“小太宗”的晚唐唯一文治武功皇帝 第3張

網絡配圖

唐朝詩人杜牧作詩稱讚宣宗收復河湟:“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牧羊驅馬雖戎服,白髮丹心盡漢臣。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閒人。”詩人崔鉉作詩:“邊陲萬里注恩波,宇宙羣芳洽凱歌。右地名王爭解辮,遠方戎壘盡投戈。煙塵永息三秋戍,瑞氣遙清九折河。共遇聖明千載運,更觀俗阜與時和。”

不可否認,百年失地的收復並不是靠唐宣宗的武功,而是一時的機運。如果說消滅黨爭、遏制宦官和整頓吏治的確是出於唐宣宗的個人努力的話,那麼,收復河湟多多少少有上天饋贈的意思。

極富傳奇色彩的唐宣宗,讓業已衰落的大唐王朝見到了中興的曙光,雖然無法達到太平盛世,但起碼讓百姓看到了過太平日子的希望。可惜好景不長,宣宗皇帝又走上了他的先輩愛妤丹藥的老路。儘管如此,但在“大中之治”落下帷幕之後,歷史仍然給予唐宣宗李忱很高的評價,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是這樣評論的:“宣宗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