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范蠡輔佐國君勾踐有功而且以他的聰明爲何救不了自己兒子?

范蠡輔佐國君勾踐有功而且以他的聰明爲何救不了自己兒子?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范蠡爲早期道家學者,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人尊稱爲“商聖”,"南陽五聖"之一。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爲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峯之間。後定居於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世人譽之“忠以爲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被視爲順陽範氏之先祖。

范蠡輔佐國君勾踐有功而且以他的聰明爲何救不了自己兒子?

網絡配圖

范蠡是越王勾踐的大臣,他曾經輔佐越王勾踐,運籌謀劃二十多年。還有一種說法,勾踐夫妻曾經到吳國當人質,就是范蠡陪伴在身邊,一邊保護勾踐夫婦,一邊曲意奉承吳王,終於讓吳王放勾踐回國。回國後,他和文種一起協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積極發展生產,鼓勵越國人休養生息,積極訓練士兵,終於打敗了吳國,洗雪了亡國的恥辱。然而,范蠡深深地知道,越王勾踐這個人只能是和他一起共患難,卻不能和他一道共享富貴,因此在打敗吳國,功成名就之後泛舟太湖,離開了這個賴以成名的是非之地。而和他一道爲國出力的文種卻被越王勾踐賜劍而死。范蠡進能輔佐國君復國,退則能保全其身,自古就被看作是明智之士,尤其是他功成身退,更被看作是智者的典範,屢屢被人提及和效仿。可是,後來他的兒子在楚國犯了死罪,范蠡卻救不了他,這究竟是爲什麼呢?

范蠡離開越國以後,乘船跨海到了齊國,更名改姓,自稱“鴟(chi)夷子皮”,在海邊耕作。他們父子吃苦耐勞,努力生產,合力治理產業,很快積累了幾十萬的財富。齊人聽說他賢能,就讓他做了國相。

不知道範蠡的思維方式就是與衆不同還是看透了吳、越兩國官場上那些事情,齊相這個官他又不要了。他認爲,住在家裏就能積累到千金財產,一做官就能當到卿相,這是平民百姓能夠達到的最高地位了。如果長期享受尊貴的名號,不吉利。於是他把相印歸還給齊國君主,把家產全部發散給四鄰和知音好友,然後攜帶着財寶祕密地離去。范蠡新到的這個地方是在陶地,他認爲這兒是天下的中心,犯交易做買賣道路暢通,經營生意可以發財致富。於是自稱爲陶朱公,和兒子一起耕種、畜牧、做一些利潤不錯的買賣。很快,他的家資又積累了起來,而這次要比上次積累的不知還要多多少!他的名氣也更大,天下人都知道有個陶朱公。

范蠡輔佐國君勾踐有功而且以他的聰明爲何救不了自己兒子? 第2張

網絡配圖

被稱之爲朱公的范蠡二兒子在楚國殺了人,被捉了起來。朱公想救他,於是安排小兒子前往楚國。他給小兒子公關活動的費用是一千鎰黃金,裝在器具中,需要用牛車拉。正當小兒子要出發時,朱公的大兒子不幹了,他堅決要求前去,可是朱公並沒有答應。他的大兒子說“家裏的長子叫做家督,現在弟弟犯了罪,父親不派長子去,卻派小弟弟,這說明我是不肖子。”說罷就想自殺。朱公的妻子也替兒子求情,說“現在派小兒子去,未必能救得了二兒子的命,卻先喪失了大兒子,該怎麼辦?”朱公不得已就派了大兒子。朱公寫了一封信,要大兒子到了楚國以後去找一箇舊日的好友莊生。他囑咐大兒子說“到了楚國以後,要把千金送到莊生家,一切聽從他去處理,千萬不要與他發生爭執。”這個長子去了,可是他卻瞞着父親私自帶走了幾百鎰黃金。

朱大公子到了楚國,打聽到這個莊生住在靠近楚國都城外城的地方,找到他家卻看到,門外的野草已經遮蔽了道路門戶,實實在在一戶貧窮人家。儘管如此,朱大公子還是按照父親所說,把信交給莊生,並留下了千金。莊生收下了信和金子,對大公子說“你可以趕快離開了,千萬不要留在此地。等你弟弟釋放後,也不要問原因。”朱大公子離開莊生的家,也沒有再來探望,但是卻並沒有離開楚國。他把自己私自帶來的黃金送給了楚國一個主事的達官貴人。

朱家大公子不知道,莊生雖然住在窮鄉陋巷,可是他在楚國卻很有名,從楚王以下沒有人不尊封他爲老師。朱公獻上黃金,他並非是想收下,只是想事成之後再歸還給朱公以示信用。換一種說法,假如不收下,怕引起誤會,以爲這是拒絕替人辦事。收下了,可以讓朱公子放心。所以這個莊生對妻子說“這是朱公的錢財,以後再如數歸還朱公,但哪一天歸還卻不得而知,這就如同哪一天生病不能事先告訴別人一樣,千萬不能動用。”但是這個朱大公子不知道莊生的意思,以爲財產送給莊生不會起什麼作用,所以他又另外找了達官貴人。

范蠡輔佐國君勾踐有功而且以他的聰明爲何救不了自己兒子? 第3張

網絡配圖

莊生找了一個機會進宮面見楚王,說“某星宿移到某處,這將對楚國有危害。”楚王非常尊重信任莊生,趕緊問“現在該怎麼辦?”莊生說“只有做德義之事纔可以避免災禍。”楚王說“您不用多說了,我一定照辦.”於是派人查封儲藏三錢的倉庫。

朱大公子找的那個楚國高官告訴他說“我王將要實行大赦。”朱大公子問“怎麼見得呢?”大官說“每當王上要大赦時,常常先查封儲藏三錢的倉庫。昨天晚上,我王已經派人查封了。”朱大公子以爲,既然是大赦,弟弟一定可以釋放,一千鎰黃金等於是白白扔在了莊生那兒,根本就沒有發揮作用,於是去見莊生。莊生見到朱大公子非常吃驚,說“你還沒有離開楚國嗎?”朱大公子說“我始終沒有離開過楚國。當初我爲弟弟一事來,今天楚國正商議大赦,弟弟自然得到釋放,所以,我今天特意來向您告辭。”莊生知道朱大公子登門的意思,說“你的黃金都在某房間裏,你自己去取吧。”這個朱大公子還真的入室取走了黃金,他離開了莊生,還暗自慶幸黃金又回到了自己手中。

莊生有一種被羞辱的感覺,他被小兒輩出賣了!於是再一次進宮對楚王說“我上次所說的某星宿的事情,您說想用德義之事來彙報,現在,我在外邊聽路人都說,陶地的富翁朱公的兒子殺人後被楚國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錢賄賂楚王的左右,所以君王並不是體恤楚國人才實行大赦,只不過是因爲朱公子才實行的大赦。”楚王一聽大怒,說“我雖然無德,又怎麼會因爲朱公的兒子佈施恩惠呢?”於是下令,先殺掉朱公的兒子。等到朱二公子行刑後的第二天才下達大赦令。

當然,朱大公子只能是帶着弟弟的屍體離開了楚國。

回家後,母親和鄰居都十分悲痛,朱公卻安慰他們說“老大救不了弟弟,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不是他不愛自己的弟弟,只是他有所不能忍心捨棄的東西。他年幼就和我一起生活,經受過各種辛苦,知道爲生的艱難,所以把錢財看得很重,不敢輕易花錢。至於老三呢,一生下來家中就十分富有,出門豪車,良馬獵犬,錦衣玉食,哪裏知道錢財從何處而來?所以,他會把錢財看得很輕,棄之也毫不吝惜。原來我要派老三去,本來就是因爲他能夠捨棄錢財。老大不能捨棄錢財,所以最終救不了弟弟,這是很符合情理的事情。再說了,殺人償命,就不要再悲痛了!我日日夜夜盼望的,就是老二的屍體能夠送回來。像我們這樣的家庭,兒子能夠不被殺在鬧市當中,也算是保住面子了。所以,也不要再悲痛了。”

范蠡輔佐國君勾踐有功而且以他的聰明爲何救不了自己兒子? 第4張

網絡配圖

這段故事,後任把它總結爲一句成語,叫做“知子莫若父”。實際上,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智慧的范蠡所以救不了兒子性命,關鍵是范蠡的智慧拗不過面子。

首先是大兒子的面子。在朱大公子看來,父親不派他去救弟弟,而是派小弟弟前去,這是說明他是不肖子。說起來,這只是一個面子問題,因爲父親並沒有說明爲什麼不派他去,也沒有說你去不合適或者去了也是白去之類的話,是他自己認爲不讓他去這面子丟不起,甚至還想自殺,范蠡拗不過這個面子。這時候,朱大公子已經把面子和性命連在了一起,正如范蠡妻子所說,這時候的范蠡也沒有一定的把握就能夠救二兒子,可最爲現實的例子是,不派大兒子去,他就會馬上死在你面前。

其次是莊生也拗不過自己的面子。莊生成功說服了楚王實行大赦,但這事情卻有點兒神不知鬼不覺的奧妙,楚王不知道,達官貴人不知道,朱大公子就更不知道。這種事情智的確是智,但只能是讓范蠡這樣同爲智者的人去感知,可就是不能夠對任何人說,包括自己的老婆。如果是真能救了朱二公子,范蠡肯定能夠知道莊生的良苦用心智謀所在,但那隻能叫做“心有靈犀一點通”,他同樣不能對人明說。莊生是不打算要一文錢財的,否則,像他那樣的家庭,稍微一動那個錢,就沒有辦法補上,朱大公子回去明裏辭行,實則取錢,人家分毫未動,正說明這一點。問題在於,既然莊生已經把事情做成,又沒打算要錢,爲什麼不把好人做到底呢?這就是莊生也拗不過那個面子!這就是他說的有一種被人出賣了的感覺。像莊生這種安守清貧的高士,視金錢官位如糞土,什麼都可以不要,就是不能不要面子。

看起來,不僅僅是范蠡,清雅智慧如莊生者,也是拗不過那個面子。這同時說明一個問題,任何人,無一例外都有自己邁不過去的一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