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清末爲何立4歲的載湉而不立17歲的載澂爲皇位?

清末爲何立4歲的載湉而不立17歲的載澂爲皇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同治帝駕崩,4歲的載湉即位,載湉是惟一合適的繼承人,對於太后,對於恭親王,對於清朝的禮制和命運都是最合適的。那麼17歲的載澂爲什麼與皇位失之交臂呢?

民間有句話:吃了臘八飯,就把年貨辦。農曆十二月,全國上下都要準備過年。同治十三年的臘八飯,剛剛親政的同治帝怎麼也吃不上了,因爲他在三天前的臘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駕崩了。對於全國的老百姓和廣大官員來說影響不大,無非是死了一個皇帝,還會有新皇帝,自己還是草民和微末臣子,這年還照樣得過。而對於大清朝來說,意義不一樣,因爲同治帝沒有皇子,根據皇帝父死子繼的祖制,沒有人來當皇帝了。

清末爲何立4歲的載湉而不立17歲的載澂爲皇位?

網絡配圖

同治帝駕崩,受到的精神打擊打擊最大的應當是兩宮皇太后,尤其是慈禧,因爲她就這麼一個兒子,榮華富貴和皇太后的地位全都是憑藉兒子得來。慈禧生同治帝載淳,才被冊封爲懿貴妃;又因爲載淳當了皇帝,才被尊爲皇太后。當年在熱河行宮,她們孤兒寡母三人遭受顧命八大臣欺辱,是何等痛苦,最終聯合恭親王等發動政變,但是她也把國家扛在了肩上。歷經十幾年的精心撫養,孩子長大了,還娶了媳婦,成爲了真正的皇帝。多年的寡婦熬成婆婆,原本有天倫之樂的太后,沒有享清福的命;一方面同治帝不爭氣,政治上不成熟,沒少讓她老人家操心,這也只是國家的事;兒媳婦也跟這個她合不來,婆媳關係這幾千年的話題,估計太后能理解;兒子大婚兩年了,還是沒有孫子;就在這一年最冷的臘月天,孫子沒有抱上的太后,兒子也沒有了。太后真不是好當的,早年進入深宮大院,就與孃家人來往不多;有了兒子沒多久,丈夫不在了;精心撫養十年,終於娶了兒媳婦,這孫子沒有抱成,兒子又不在了。平凡人難忍受如此痛苦,慈禧畢竟是太后,有與凡人不一般的心態。

同治帝駕崩後,兩宮皇太后就召見諸王大臣開會,參加會議的有幾位奕字輩的人物:五皇叔惇親王奕誴、六皇叔恭親王奕訢、七皇叔醇親王奕譞、九皇叔孚郡王奕譓,這四位都是同治帝的叔父。另外有郡王銜貝勒奕劻和額駙景壽,兩人時任御前大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兩宮太后是皇嫂,六個兄弟在一起,這種家族會議要討論家事。畢竟皇家的事,也是國家的大事,他們在一起最緊要的不是討論同治帝的喪事怎麼辦,而是誰來繼承皇位,這關係到這一幫人的榮華富貴和國家的命運。

爲同治立嗣不可行——溥字輩被否決

這時候有一個菜鳥提議,大清祖制——皇位父死子繼,應該由溥字輩人過繼給同治帝爲嗣子,並且提出了人選溥倫,立馬遭到惇親王奕誴的強烈反對,他說了四個字“疏屬不可”。

爲什麼“疏屬不可”?溥倫是宗室載治的兒子,隱志郡王奕緯的嗣子,道光帝曾孫。奕緯是道光帝長子,要不是死的早,皇位就不是咸豐繼承了。咸豐帝即位後把載治過繼給了奕緯,溥倫就成了奕緯孫和道光帝曾孫。溥倫過繼給同治帝合乎禮制,然而血統太遠了。載治是乾隆帝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的玄孫,立溥倫的話,血緣關係上要追認到乾隆帝,已經超出五代。更要命的是,溥倫當時還是個未滿百天的娃娃。清朝一兩歲夭折的皇子皇孫太多了,編者真想問提議立溥倫的人,你們是猴子派來的,誠心搗亂的嗎?

清末爲何立4歲的載湉而不立17歲的載澂爲皇位? 第2張

網絡配圖

慈禧太后抓住機會立馬錶態“溥字輩無當立者”。從載字輩選擇一個王子過繼給咸豐帝,繼承皇位,將來這個皇帝有了兒子再過繼給同治帝。而載字輩王子,當時只有兩個人選:恭親王奕訢子,17歲的載澂;醇親王奕譞子,4歲的載湉。 至於爲何載澂落選,而載湉當選,野史小說等等衆說紛紜,近年來充斥熒屏的清宮劇也讓很多人有衆多說法 。依編者看,有幾點原因:

一 禮法制度和現實狀況,載澂不宜過繼,需要載湉過繼;

前文說,嘉慶五子,三子絕後;道光九子,五子絕後;嘉道鹹三朝,近支宗室子弟夭折過多,不斷的有出繼;反對溥倫即位的惇親王就是過繼出去的。同治十三年的時候,恭親王奕訢已經四十多歲了,他有四個兒子,長子載澂,次子載瀅已經在幾年前過繼給八弟,還有兩個兒子早就夭折了。

恭親王奕訢,諡號“忠”,對大清絕對是忠心耿耿。無奈的是,冥冥之中的上蒼嫉妒這位英才,早年與皇位失之交臂,後來又奪走他兩個兒子,對恭親王打擊已經很大了,天妒英才奪二子;根據禮法,恭親王又把次子過繼給兄弟。

恭王四子,天奪二出繼一,如果把載澂再過繼給咸豐帝,恭王府就沒有後代了。忠心耿耿而又匡扶社稷的人,要是無後,太殘忍了,恭親王能忍受嗎?天下人怎麼看待?載澂是恭王府惟一後人,不宜過繼。

醇親王奕譞婚後不久就生一子,二歲夭折;載湉當時三歲半,在當時已經可以請師傅了。奕譞的兩個兒子,天奪一出繼一,對他和奕訢都算公平;更何況他才三十出頭,還能再生。

二 恭親王地位和能力,大清離不開,位置不好擺;醇親王的能力和地位,大清可以不要;

恭親王奕訢當時是世襲罔替親王,乾隆之後惟一的議政王,是軍機處領班軍機大臣和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又是內務府總管大臣和宗人府宗正。有太多事情離不開恭親王,尤其是同治帝駕崩,國家關鍵時刻。辦喪事、修皇陵、新君登基、軍國大事、外交洋務、宗人府、皇宮雜務等等等等。

立載澂爲君,恭親王是父親,國家的事情不是更好辦,怎麼說離不開恭親王呢。在魯迅先生說“吃人的禮制”統治下,古代君臣關係,事情並不像我們想的現代父子關係能理解的,不能用現代的思維去理解當時。

舉例,聽到立載湉爲嗣,醇親王奕譞立馬談到,王公相扶,仍痛苦不已。爲什麼?古代宮女一旦入宮,很少能與家人再相見,《紅樓夢》中元妃省親在大觀園與家人淚別那一幕,是真實情況的反映;天子無私情,朝堂無父子,不能再講親子關係。

如果載澂即位,大清當家的是兩宮皇太后,已經17歲的載澂,知道誰親誰疏,誰遠誰近;明朝的嘉慶帝,因爲大禮儀案而興大獄,就是爭論該問誰叫爹。這種尷尬的環境,恭親王、兩宮皇太后、載澂都不好處理,宮鬥空耗國力,國家需要穩定,時局不允許載澂即位。

清末爲何立4歲的載湉而不立17歲的載澂爲皇位? 第3張

網絡配圖

小皇帝自己是不知道已經過繼給伯父,在朝堂上見到阿瑪,指不定大呼小叫,成何體統?所以,醇親王在光緒帝即位後提出辭職,很快就被批准,他後來諡號“賢”,真是賢。

三 載澂是紈絝子弟,載湉即位更好教育;

正史記載同治帝得天花而亡,野史多傾向與得花柳,說的也很有眉目,電影《一代妖后》採納了這種說法,我認爲非常可信。雖說天花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才根治的,但是早在乾隆年間中國就發明了接痘技術,對於天花的防治,還是有技術的。順治時發生過天花,皇家對此重視,再者既然是天花,爲什麼單單傳染給了皇帝,難道天花是來尋仇的?同治帝駕崩原因,本文不做贅述。但是同治帝私自出宮,是誰帶他下天橋尋花問柳的,最大嫌疑人是載澂。

載澂比同治帝載淳小兩歲,是與載淳一樣的天資聰明的調皮搗蛋鬼。不同在於,同治帝在生在深宮高牆之中,自小就受到嚴格的管束;載澂不一樣,在恭王府沒有接受嚴格教育,不折不扣的紈絝子弟,特別愛逛窯子,喜歡調戲婦女。就這樣一個人卻進宮陪同治帝讀書,又准許在內廷行走。兩個高中生年齡的孩子,不僅是堂兄弟,而且還在一起讀書,都是天資聰明的調皮搗蛋鬼。載澂把載湉帶壞一點都不假,載湉十九歲駕崩沒有兒子,載澂二十八歲去世也沒有兒子,據說是他染性病喪失了生育能力。

光緒帝載湉與同治帝載淳性格完全不同,這是後話。載湉不過三歲半,現在也就是剛進入幼兒園的年齡。順治帝六歲登基、康熙帝八歲登基、同治帝六歲登基,這載湉完全可以當皇帝,只要教育好,就是一代明君,這不是編者的說法,是朝堂上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