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漢武帝擊敗匈奴用了四十年 他只用了幾天

漢武帝擊敗匈奴用了四十年 他只用了幾天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古代史中,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與中原農耕政權對峙,對中原王朝北部邊防構成極大的壓力。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都以解決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爲重要任務。中原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反擊,以大漢帝國、大唐帝國、大明帝國最出名、最有成效。其中,大唐帝國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反擊,代價最小、成果最豐盛。

大唐帝國立國後不久,就對北方及周邊發起反擊。短短數年時間內,不僅徹底平定了北方、將北方遊牧民族納入自身羈縻體系,連周邊的威脅也一併徹底解決。在大唐帝國的反擊中,李靖貢獻最大,而也最具備傳奇色彩,是研究大唐帝國不可饒過的一個對象。而想要真正瞭解李靖,就必須從李靖的生平開始。

漢武帝擊敗匈奴用了四十年 他只用了幾天

網絡配圖

李靖出生於大隋帝國的一個士大夫家族,受到家族的影響和薰陶,李靖從小就能文能武,有進取心。大隋帝國頂級名將韓擒虎是李靖的舅舅,他對李靖在用兵方略上有極大的幫助。

大隋帝國末年,天下大亂,大隋帝國太原留守李淵起兵,李靖被李淵次子李世民所賞識,召入幕府,開始了他傳奇而又輝煌的一生。

李淵在佔據關中、收服巴蜀之後,統一天下之路就開始不可逆轉。李淵派次子李世民征討河北,同時派李靖平定南方。南方最大的割據政權就是割據兩湖、兩廣的蕭銑。李靖平蕭銑時,正值雨季,道路泥濘,江水暴漲,爲唐軍增加了極大的難度,蕭銑因此而爲設防備。唐軍諸將大都主張退兵,等到雨季過去再進兵。李靖力排衆議,主張兵貴神速,全力突擊。結果,李靖一戰攻破江陵,蕭銑自殺,諸多州縣不戰而降。

李靖在平蕭銑過程中,主張“兵貴神速、全力突擊”,給諸將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最終不戰而迫降的結果更是讓諸將歎服。因此,當輔公祏割據丹陽,以江淮之地造反時,諸將依然主張效仿平蕭銑時的戰術。此時,李靖再度展現他天才的一面。

李靖分析道:江陵城在最前線、有天險阻隔、蕭銑未曾方便,因此,可以兵貴神速、全力突擊,進而不戰而屈人之兵。而丹陽在江淮內地,輔公祏防備嚴密。一旦不能立刻攻破,就有被合圍的危險。因此只能穩紮穩打,逐步推進。事實的發展果然如李靖分析的那樣,唐軍依靠穩紮穩打最終平定了輔公祏叛亂。

漢武帝擊敗匈奴用了四十年 他只用了幾天 第2張

網絡配圖

大唐帝國統一全國後,李靖被任命爲靈州總管,開始直面漠北遊牧民族的威脅。此時,漠北遊牧民族爆發內亂,加上遭遇暴風雪,人畜死傷極多。唐太宗抓住機會,全力出擊漠北。李靖被任命爲定襄道總管。李靖率領三千鐵騎,將兵貴神速發揚到極致,全力突入草原諸部核心。頡利可汗大驚,以爲唐軍大軍到了,拋棄手下,逃亡漠北。就這樣,李靖以三千鐵騎在數天內就平定整個漠南。平定漠南後,李靖依然不放鬆,調集一萬鐵騎,休整數日後,便攜帶二十日口糧,全力攻入漠北。此次突擊依然大出頡利可汗所料,依然是毫無防備。草原諸部大驚,被迫舉族投降。至此,大漠南北被李靖徹底平定。李靖因功被封爲尚書右僕射。

漠北平定後,大唐帝國開始平定東北的高句麗。李靖沒有直接參與平高句麗的戰爭,但是,李靖爲唐太宗制定了合理的策略,使得唐太宗重創高句麗,收復了遼東半島。此時,大唐帝國西部的吐谷渾叛亂,唐太宗主要精力放在了東北,於是讓李靖掛帥,平定吐谷渾。吐谷渾採取堅壁清野、不與唐軍決戰的做法,使得唐軍行軍過程中異常艱苦。李靖深思熟慮後,決定不惜一切代價追捕吐谷渾王。果然,當吐谷渾王被俘後,吐谷渾諸部皆放棄抵抗,投降。李靖爲大唐帝國拓地數千裏。

大唐帝國統一全國後,李靖被任命爲靈州總管,開始直面漠北遊牧民族的威脅。此時,漠北遊牧民族爆發內亂,加上遭遇暴風雪,人畜死傷極多。唐太宗抓住機會,全力出擊漠北。李靖被任命爲定襄道總管。李靖率領三千鐵騎,將兵貴神速發揚到極致,全力突入草原諸部核心。頡利可汗大驚,以爲唐軍大軍到了,拋棄手下,逃亡漠北。就這樣,李靖以三千鐵騎在數天內就平定整個漠南。平定漠南後,李靖依然不放鬆,調集一萬鐵騎,休整數日後,便攜帶二十日口糧,全力攻入漠北。此次突擊依然大出頡利可汗所料,依然是毫無防備。草原諸部大驚,被迫舉族投降。至此,大漠南北被李靖徹底平定。李靖因功被封爲尚書右僕射。

漢武帝擊敗匈奴用了四十年 他只用了幾天 第3張

網絡配圖

漠北平定後,大唐帝國開始平定東北的高句麗。李靖沒有直接參與平高句麗的戰爭,但是,李靖爲唐太宗制定了合理的策略,使得唐太宗重創高句麗,收復了遼東半島。此時,大唐帝國西部的吐谷渾叛亂,唐太宗主要精力放在了東北,於是讓李靖掛帥,平定吐谷渾。吐谷渾採取堅壁清野、不與唐軍決戰的做法,使得唐軍行軍過程中異常艱苦。李靖深思熟慮後,決定不惜一切代價追捕吐谷渾王。果然,當吐谷渾王被俘後,吐谷渾諸部皆放棄抵抗,投降。李靖爲大唐帝國拓地數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