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治的任性不只是娶後媽 還曾逼着文官去打仗

李治的任性不只是娶後媽 還曾逼着文官去打仗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經過貞觀之治已顯示出蒸蒸日上的勢頭,但隨着國力增強,原本還算精簡的官僚機構也海綿吸水般膨脹起來。到高宗永徽年間,每年參加國考的人數不勝數,連候補官員也常常多達萬人。唐代的考覈標準是“身、言、書、判”四項。可前兩項沒有什麼硬標準,第三項大家水平都差不多,能卡一卡人的只剩下“判詞”這項了。因此,主持考務不是鬧着玩的,稍失公允便會惹禍上身。但有個人竟能做到一碗水端平,此人便是高宗朝的宰相李敬玄。

李治的任性不只是娶後媽 還曾逼着文官去打仗

網絡配圖

李敬玄記憶力超強:考試過去一年了,他還能記住每一個參加面試者的模樣,沒事上街一打招呼就能叫愣一排人;有人向他詢問落選的理由,他能如數家珍地將早已被扔到爪哇國的卷子倒背出來,並指出其中的紕繆。靠着這等驚人的記憶力,李敬玄多年來盡職盡責地爲大大小小的機關單位送去源頭活水。

但這也給李敬玄帶來了讓他始料未及的結果——因李家門生遍天下,根深葉茂的相權已嚴重威脅到了至高無上的皇權。高宗屬於典型的悶騷型皇帝,他見李敬玄在朝中混得風生水起,心中早動了殺念,但苦於沒找到合適的“白手套”,於是隱忍不發。

興頭上的李敬玄雖功成名就,但還希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他已位極人臣,沒有再高升的可能,於是動了提高自己身份的念頭—和皇族連宗。

李敬玄雖有國姓,但祖籍安徽,和李唐皇族半毛錢關係也沒有。他也知道“隴西李姓”是皇帝的禁臠,貿然去碰無疑是自尋死路。所以他劍走偏鋒,費盡周折將自家的族譜嫁接給了二等大姓“趙郡李”。誰不知李唐出身趙郡,所謂“隴西李”只不過是提高身份的障眼法,因此高宗看在眼裏,氣在心上。但他的性格決定他不會親自出面給李敬玄的人生畫上休止符。他還是在忍耐,在等待。

李治的任性不只是娶後媽 還曾逼着文官去打仗 第2張

網絡配圖

終於,高宗坐不住了。原來李敬玄的名望因一件極其意外的事在民間大“火”了起來:杭州官員張惠母親年老多病,再加上家裏人口較多,張惠不得已挪用了公款,不料掩蓋不周而東窗事發,所貪款項的數額正好壓到了“斬刑”的紅線。這時杭州市祕書長徐太玄挺身而出,主動分攤了張惠的責任,承認贓款的大部分是自己貪的。這樣一來,兩人都以“減死”處理,保住了性命。李敬玄十分欽佩徐太玄的爲人,便趁主持吏部的便利,將已被削職爲民的徐太玄帶病提拔爲從三品的祕書少監。老百姓在交口稱讚徐太玄的同時,更將李敬玄掛在嘴邊,彷彿他纔是“正義的化身”。

如果說誰在朝中名望大,皇帝還可以忍受:畢竟我賜給你的,我還能隨時收回。但當位高權重的宰相不知不覺混成了全民偶像時,皇帝便再也忍不住了—殺,必須得殺!

李治的任性不只是娶後媽 還曾逼着文官去打仗 第3張

網絡配圖

恰好,這時吐蕃犯境,數萬唐軍兵敗被俘。和李敬玄素來不對眼的大將劉仁軌找到了報仇的機會,他舉薦一直拿筆桿子的李敬玄去拿槍桿子,帶隊出征,制服頑敵。李敬玄當然不願意傻乎乎地伸脖子,他向高宗擺事實,講道理,就差飆淚打滾了。可高宗冷冷的一句話便把他的千行淚給憋了回去—大敵當前,劉仁軌就是讓我到前線掄刀子我也得去,何況你!李敬玄看着高宗無比犀利的眼神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在高宗心中他早該死了。

灰心喪氣的李敬玄帶領着被吐蕃打得同樣灰心喪氣的唐軍,一出塞便遇上了吐蕃第一名將,唐軍又上演了一出潰逃醜劇。喪師辱國的李敬玄明白回國後等待他的將是什麼,但他不明白,自己只不過愛出風頭而已,怎麼就會得罪了九五至尊的高宗?這時他纔想起“伴君如伴虎”的民諺,可惜已經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