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清代名吏張作楠免費辦學 妻女被要求做紡織籌經費

清代名吏張作楠免費辦學 妻女被要求做紡織籌經費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道光五年,徐州吏民的街談巷議,多了一則新話題:咱們新任知府張作楠張大人怎麼那麼不隨和呢?下班後,既不參加士紳的宴請,又不去青樓聽小曲兒,嘖嘖,跟以前的老爺大不同呀大不同。

有好奇者遂去府衙窺視,回來說:張大人辦了“散館”,在跟私塾先生搶飯碗呢。史料裏記載這一幕,用了“篝燈課讀”四個字。

清代的“散館”,大致有兩個意思,翰林院庶吉士就讀庶常館,學習期滿後稱爲散館;另外,民間開辦的私立學校,也稱爲散館,以區別公立學堂(書院)。張作楠晚上高掛燈籠辦散館,教附近的孩子們讀書,可不是跟私塾先生搶飯碗嗎?不過,孩子們都知道,跟張大人讀書,不用交束脩(學費),夜裏還有免費宵夜吃,個個小臉兒樂得跟花朵兒似的。

那麼問題來了,張作楠的經費是從哪裏出的?他從道光元年擔任太倉直隸州知州開始,一直私下裏辦教育,從未發愁過費用問題。

用公款嗎?不可能,他是位廉平的儒吏;自掏腰包嗎?也不可能,張作楠的薪俸需要贍養一家老小,妻妾兒女一大幫,他沒那麼富裕。原來呀,經費源自家庭副業,他讓“妻女紡織常至夜分”,也就是要求妻子女兒做紡織掙錢,還常常加班加點到半夜,如果不是爲了貼補教育經費,我想不出其他的解釋。

不心疼自己的妻女,卻心疼別人家的孩子,奇怪吧?

張作楠的奇怪之處,還不止這些呢。譬如當時的讀書人,沒做官的,不惜花大把的銀子,捐個官兒做;做了官的,個個削尖腦袋往上爬。張作楠卻覺得做官非常沒意思。道光七年初,朝廷升他做淮徐海通兵備道,正四品了。不用鑽營也能升官,睡着了也笑醒,多好啊!再熬個兩三年,保不齊就是某省的布政使或按察使了,前途不可謂不光明,而此時的他,正值盛年,還沒到五十歲。出人意料的是,他卻“乞養歸”了,提前要求退休。

現在的官員未到退休年齡而主動提出退休要求的,除了健康原因,無非兩大不可控因素:一是待遇差了、收入低了,感覺當官沒勁兒了;二是心情問題,譬如政治生態不佳,個人價值預期得不到實現等等。

清代名吏張作楠免費辦學 妻女被要求做紡織籌經費

我個人以爲,張作楠屬於後者。熟悉歷史的人不會不清楚,道光雖說是個節儉到摳門的皇帝,也整頓過吏治,但史學家蔡東藩先生還是很不客氣地給了差評:“徒齊其末,未揣其本,省衣減膳之爲,治家有餘,治國不足。”一句“治國不足”得給我們提供多少信息呀!

當時的官場生態到底怎樣?起居注裏說了一個例子。某日,“帝偶思食粉湯,命依所言之製法制之”。內務府上言,“若依此制,須另蓋一廚房專人司之,需經費6萬兩;常年費需1.5萬兩。”一碗普通的粉條湯罷了,下面執行起來卻是這樣的靡費,遑論其他?以管窺豹,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句話,還真是大有歷史淵源的。張作楠從嘉慶十三年入仕,一路走來,清王朝的官場生態,他是一清二楚的,這種提前退休,更像是“逃離”,不源起壓力大、收入低、機會少,他的薪俸足夠開支幾個孩子的奶粉和尿布錢,他的升遷也還算順達;真正讓他傷透心的,正是官場生態的不堪,讓他的價值實現沒有指望。

最奇怪的事發生在他退休之後。

他的老家在浙江金華,許多吏民發現,張作楠的三個兒子也不讀書,而是每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幹起了農民的活兒,甚至還跟工匠們學手藝。有人想不通了,你老張家是書香門第、官宦之家,讓兒子“務農工”,算怎麼回事?張作楠哈哈一笑,說道:“千百年來男兒讀書,不過是爲了科舉功名,但現在不行呀,一旦做了官,人人心術都會變壞,我不讓兒子走科舉這條路,實在是不想讓他們墮落呀。”

張作楠,字丹邨,史家贊其“精算學,貫通中西”,是一位傑出的天文學家,有《翠微山房叢書》傳世,據說當時這本系列叢書就被“學者奉爲圭臬”。竊以爲,有這番學術成就,無疑也是他“逃離”官場,“鄉居二十餘年,足跡不入城市”,一門心思搞研究的結果;若其熬到正常退休,虛耗時間於爾虞我詐、迎來送往之中,哪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一代“奇官”張作楠,他的“奇”,不能單純地用“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來理解,他也在官場拼了十餘年,也爲這個“邦”做了不少事。他的“奇”,奇在對從政治環境的認知與準確研判上,奇在改變傳統家風與價值實現上,足以讓今天的國考生們借鑑。做官嘛,無非是一種職業或工作選擇,從事某種職業或工作,無非是謀生與實現個人價值的手段,二者皆不耽誤,是爲明智,若耽誤了其中之一,就應該掂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