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石亭之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曹休爲何能逃走

石亭之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曹休爲何能逃走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石亭之戰,是三國時期的一場大戰。感興趣的讀者和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228年,魏吳雙方在淮南進行了一場大戰,陸遜、朱桓、全琮在石亭大敗曹休十萬大軍,曹休狼狽逃回,不久慚憤而死。此戰一舉扭轉了吳國在淮南地區的不利局面,此戰過後第二年孫權稱帝。

石亭之戰的經過

公元228年,在孫權的授意下,吳國鄱陽太守周魴用詐降誘敵之計致書魏國曹休,表示願意叛吳歸魏,請求曹休派兵接應。曹休中計,率軍10萬到皖城準備接應周舫,魏明帝又命司馬懿向江陵方向、賈逵向東關方向,三路大軍同時進發。

八月,孫權到達皖城,任命陸遜爲大都督,賜予黃,手執馬鞭接見了他。又任命朱桓、全琮分別擔任左、右督,各領三萬人迎擊曹休。曹休知道被欺詐,仍然仗恃人多,打算就與吳國交戰。尚書蔣濟上書說:“曹休深入敵方境內,與孫權的精銳部隊對壘,而朱然等在長江上游,正處於曹休背後,我看不出什麼有利之處。”

前將軍滿寵上書說:“曹休雖然明智果斷但很少用兵,這次他的行軍路線背靠湖泊,傍依長江,容易進軍,難以退卻,這是戰爭中易於受阻之地。如果大軍進入無疆口,應該嚴加戒備。”滿寵有奏表還未得到答覆,曹休陸遜已在石亭開戰。

石亭之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曹休爲何能逃走

陸遜自己統率中路大軍,命朱桓、全琮分別爲左、右翼,三路並進,衝擊曹休埋伏的部隊,乘勢把他們趕走了,吳軍在後追殺,直抵夾石,斬殺、生擒一萬餘人,繳獲牛馬驢騾車輛上萬,以及幾乎全部的軍資器械。幸虧賈逵迅速趕往夾石,嚇退了被派往夾石的吳兵,曹休堪堪率敗軍撤走(吳人望見逵軍,驚走,休乃得還)。

陸遜爲何不同意在夾石設伏

在石亭之戰前,朱桓曾對孫權說:“曹休本因是皇親國戚而被任用,並不是有勇有謀的名將。今如交戰必敗無疑,敗後必逃,逃走時肯定經由夾石、掛車,如讓一萬士兵在此設伏,那麼可把他的部衆全部俘虜,甚至可以生擒曹休。我們就可乘勝長驅直入,攻取壽春割據準南,進而圖取許昌、洛陽,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啊,不可錯過!”

孫權以此詢問陸遜,陸遜認爲不可,於是沒有采取行動(權以問陸遜,遜以爲不可,乃止)。從戰事的發展過程來看,曹休大敗後果然從夾石撤退,吳軍也派軍隊前往夾石阻攔曹休,可是賈逵先到一步,逼退了吳軍,營救了曹休。如此看來,當初陸遜拒絕在夾石設伏是一個決策上的失誤。

那麼陸遜爲何不同意朱桓在夾石設伏的建議呢?我認爲,陸遜之所以沒有采納朱桓的建議,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第一,朱桓的謀劃只是“看上去很美”。看到朱桓的建議沒有能夠被落實,相信很多人會聯想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朱桓、魏延的計劃都是看上去似乎很可行,但實際上恐怕存在很高的風險。

我們來看雙方的兵力對比,即使不算賈逵、司馬懿的兩路大軍,只曹休所率軍隊就有十萬之多,多於陸遜、朱桓、全琮三人合起來的九萬。這也是爲何曹休明知中計,仍然敢於發動進攻的原因,他認爲僅憑自己的軍隊,依然可以擊敗吳軍。所以,從全局考慮,如果分兵給朱桓去設伏,吳軍兵力減少,擊敗曹休的難度會增加。

而且一開始魏吳兩軍接戰之後,並沒有分出勝負,曹休率軍撤到石亭夜宿,由於軍隊發生了夜驚,所以陸遜才趁機擊潰了曹休的軍隊(軍夜驚,士卒亂)。如果沒有“夜驚”這個偶然事件,陸遜想擊敗曹休也不是 那麼簡單的事情。

石亭之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曹休爲何能逃走 第2張

另外來說,夾石雖然是曹休撤軍的必經之路,但距離合肥太近(地圖上直線距離大概50-60公里),如果朱桓真的率軍在夾石設伏,很難不被魏國發現,而且後來曹休戰敗後,雖然吳軍準備在夾石阻攔曹休,但賈逵已經率軍趕來,所以即使朱桓提前設伏,也很難不和曹魏發生交戰。

第二,陸遜保守的性格。朱桓的計劃其實是分爲兩步走的,第一步是活捉曹休,俘虜十萬大軍;第二步是割據淮南,進而圖取許都、洛陽。江東士族對於北伐其實並不非常熱心,可以說有些牴觸,他們只希望能夠保住江東,保住自己家族的固有利益,所以陸遜恐怕內心並不熱衷於圖取許都、洛陽。

第三,朱桓和陸遜的“爭鬥”。根據孫權的戰前部署,雖然朱桓、全琮分別擔任左右都督,但吳軍前線總指揮是陸遜。而朱桓繞過陸遜,直接給孫權提出作戰計劃,本就不符合規定。所以孫權纔會寫信徵求陸遜的意見,而陸遜從多方考慮,不同意這個計劃,也是非常正常的。

其實,縱觀陸遜一生的征戰生涯,夷陵之戰沒有追擊劉備,石亭之戰沒有死追曹休,說明陸遜的作戰風格是偏向於保守的。所以,面對朱桓“看上去很美”的作戰計劃,陸遜還是出於更加穩妥的考慮沒有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