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這個路邊撿來的女孩死後卻百官跪拜,只因她的兒子

這個路邊撿來的女孩死後卻百官跪拜,只因她的兒子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位於合肥新站區的一個叫做於彎的不起眼的小村,因爲一個傳奇的女人而被人們所知。一提起她,人們總愛用這些話語來形容她,比如說她臉上長滿痘、大腳、對李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等,而這個女人就是清末大臣李鴻章的母親李氏。作爲家裏排行老末的李文安,從小身子骨就不行,但是,他卻幸運的娶到了一個賢淑的老婆,這個李氏對他一生的幫助很大。

這個路邊撿來的女孩死後卻百官跪拜,只因她的兒子

李氏和李鴻章父親的結合有着很強的傳奇色彩,其實,李氏是李鴻章的爺爺李殿華在路邊抱回來的,也就是說,李氏是一個棄嬰。當時,李氏正發着高燒,稍微懂得點醫術的李殿華看出來這個小女孩得的是天花病。於是,好心的李殿華沒有見死不救,他將這個女孩帶回了家裏,在他的救治下,小女孩最終倖存了下來。

但是,最終天花使得她的臉上長了很多麻子。成爲棄嬰的李氏沒有地方可以去,於是,她就在李府住了下來,當李府的服侍丫鬟。如果,沒有李鴻章父親的關注,可能李氏就一輩子在李府當侍女,終其一生。但是,上天還是很眷顧這個可憐的女孩的,在朝夕相處的日子裏,李文安對這個被遺棄的女孩漸漸有了不一樣的情感。

李鴻章的爺爺知道了他的想法後,並沒有反對這份感情,而是撮合他們在一起,最終李氏和李文安結爲了夫妻。李文安娶了李氏之後,仕途很是順利,他二十一歲的時候考中了秀才,三十三歲的時候中了舉人,三十七歲的時候考上了進士,後面就被安排到刑部當官,最終做到了御史這個職位。

而在李文安官運亨通的背後其實有着李氏很大的付出,爲了讓他能夠全心全意的讀書備考,她攬下了家中所有的大活小活,甚至還下地幹活,此舉,更是解決了李文安的後顧之憂。民間常說的旺夫運用在李氏身上一點都不爲過。

這個路邊撿來的女孩死後卻百官跪拜,只因她的兒子 第2張

李氏爲了李府的添丁旺族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她成爲李府的兒媳婦後,她一共給李府生了八個孩子,六個男的兩個女的。男的分別取名爲瀚章、鴻章、鶴章、蘊章、鳳章和昭慶。李氏的前半輩子都是操勞的命,爲了李家的上上下下可以說,幾乎沒有享福過。

但是,她的後半生卻發生了巨大的轉折,她幾乎享受到了可以享受的一切,甚至,包括皇恩。其中,李鴻章名氣最大,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爲“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爲“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爲“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爲“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在她七十五歲生日的時候,剛好碰上了慈禧四十歲的生日大壽,當時的光緒皇帝專門頒佈了褒獎她的諭旨,其諭旨內容大概是這樣寫到的:直隸總督大學士李鴻章和湖廣兩省的總督李瀚章的母親已經快八十高壽了,特意施與她恩惠,賞賜給她皇帝親筆題寫的“鬆筠益壽”的匾額一面,三個紫檀,鑲有玉的如意一柄,兩匹大卷的旗袍布料還有大卷的八絲緞袍布料兩匹。

這麼多的賞賜,可以說,這皇家對李氏算是皇恩浩蕩了。不過,李氏能夠享受到這種至高待遇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爲她生了個兒子——李鴻章。

這個路邊撿來的女孩死後卻百官跪拜,只因她的兒子 第3張

一八八二年,這一年的李氏已經八十三歲高齡了,只能呆在牀上,根本下不了牀,她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光緒皇帝特地給李鴻章批了一個月的假期讓他回家照顧自己的老母親,並且,賞賜給李氏一根8兩重的人蔘,用來給她補養身體。但是,聖旨剛剛到達李府的時候,李氏就病危去世了,享年八十三歲,這在古代是很長壽的年齡了。

這個路邊撿來的女孩死後卻百官跪拜,只因她的兒子 第4張

在她死了之後,光緒皇帝又下發聖旨,聖旨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的:李鴻章和李瀚章的母親,爲人賢惠淑良教育孩子教育的很好,現在去世了,朕感覺很是痛惜。朝廷一向都優待大臣們,恩惠推及到他們賢明的母親,靈柩回原戶籍的路上,地方官要多加照顧,好好的安置妥當,到達原戶籍地之後,賞賜給李府祭壇一個,用來昭示皇恩的浩蕩。

當裝有李氏遺體的靈柩從湖北的武漢經過長江到達巢湖的時候,地方官們都主動的在沿途進行跪拜,一點都不敢怠慢。不僅如此,在李氏死後的二十多年,清朝追封她爲一品的夫人,封她爲一品伯夫人和侯夫人。真是死前風光,死後也是榮光不減。

這個路邊撿來的女孩死後卻百官跪拜,只因她的兒子 第5張

李氏能夠在生前死後獲得這麼多的恩賜,除了她本人品性賢良,持家有方,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她生養出了國家的棟樑。李鴻章作爲清末的輔政大臣,其作爲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李鴻章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因其盡忠輔清,才幹了得而聞名。並且,他對瀕臨崩潰的清王朝來說就像是救命稻草一般,清朝廷爲了籠絡他,自然會更加的優待他的家人。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