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袁紹曹操原本是盟友,二人的關係爲何會惡化?

袁紹曹操原本是盟友,二人的關係爲何會惡化?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官渡之戰,是我國曆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跟着本站小編一起探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我們對於官渡之戰耳熟能詳,但是導致袁紹、曹操這對本來的盟友直接對決的直接導火索是什麼呢?

袁紹曹操原本是盟友,二人的關係爲何會惡化?

董卓進軍洛陽後,廢掉少帝劉辯,另立漢獻帝。十八路諸侯會盟討董卓,實際上各路諸侯卻心存異志,意圖搶佔地盤,企圖割據自立以圖天下。然後從公元190年至199年,十年的期間,各個軍閥集團互相攻擊,爭奪地盤,吞滅兼併。到了公元200年,北方除關隴和遼東兩個邊隅地區外,八州之地爲袁曹兩大軍事集團所分割。袁紹並河北青、冀、並、幽四州,曹操兼併河南司、豫、兗、徐四州。兩大集團旗鼓相當,軍事上袁強曹弱,政治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優於袁紹。一山難容二虎,袁曹爭雄必然爆發——官渡之戰。

在中原十年大混戰過程中,曹操和袁紹曾經是親密的盟友。曹操和袁紹兩人背靠背,一個向北,一個向南,不受夾擊,因此各自取得了節節的勝利。在袁紹與曹操兩人攜手共進中,曹操依賴袁紹的扶植而發展,袁紹則結援曹操而無後顧之憂。如果說其他軍閥都是單一參與中原逐鹿,而袁紹與曹操兩位梟雄則並肩戰鬥,自然是所向無敵。但是隨着兩人勢力的膨脹,自然而然開始外親內疏,明爭暗鬥,兩大集團的決戰是必然之勢。但官渡之戰在兩大集團其實都尚未準備充分,尤其是袁紹剛剛平滅公孫瓚,尚未喘息又投入大戰,在公元200年爆發決戰,則是雙方都未料及的。而這一切的直接的導火索就是曹操進佔河內郡,河內郡地理位置正好在曹操和袁紹兩大集團的中間地帶,本來可以作爲雙方勢力的緩衝,但是曹操進佔河內郡,相當於打破了平衡。

事情的原委還要從河內張楊說起,張楊原是丁原部將。董卓殺丁原,當時張楊回幷州募兵,於是據有河內,在十年混戰中與袁紹相聯絡。公元198年末,曹操擒殺呂布,解除了北進的最大後顧之憂,立即對袁紹擺出了對抗姿態,在公元199年四月進兵河北,略取河內。之前,曹操圍呂布,袁紹暗中支持張楊聲援。曹操打入張楊內部,指使張楊部將楊醜殺張楊,公開投靠曹操,挑起事端。張楊部將眭固又殺楊醜,明白宣佈投歸袁紹。曹操直接揮師臨河,派曹仁、史渙渡河擊殺眭固,佔領河內郡,打入袁紹的領屬區,建立了河北前進基地。袁紹大怒,但是此時袁紹正和公孫瓚對峙,他曾經致書公孫瓚,勸公孫瓚投降,除去嫌隙,而公孫瓚不予理會。於是袁紹奮力滅公孫瓚,當曹操進兵河內時,袁紹也取得了勝利。袁紹凱旋之後,立即宣佈兵伐許都,時間約在公元199年五六月間。

袁紹曹操原本是盟友,二人的關係爲何會惡化? 第2張

公元200年二月,袁紹正式南伐,發佈討伐曹操的檄文,其中有一段數列曹操挑動兵戈的罪惡說:“往年我軍北伐,征討公孫瓚,強敵叛逆,抗拒整一年。曹操趁此機會,暗中與公孫瓚勾結,打着援助我軍的旗號,實際想在背後發動突然襲擊,所以領兵臨近黃河,正在調集舟船渡河,被我方外交人員覺察其陰謀,正趕上公孫瓚被剿滅,才使得曹操把鋒芒縮回,陰謀沒有得逞。”這道檄文載於《後漢書·袁紹傳》。李賢注引《獻帝春秋》說:“曹操渡河攻佔河內,聲言援助袁紹討伐公孫瓚,實際是要偷襲袁紹大本營根據地鄴城。恰好公孫瓚敗亡,袁紹也識破了曹操計謀,立即回軍,曹操退守敖倉。”這就是說,曹操進兵河內,挑起袁曹公開對立,成爲官渡之戰的直接導火線。

曹操既佔了地利和實利,又進擊河內郡企圖偷襲袁紹根本,氣度狹窄的袁紹被激怒了,貿然發動官渡之戰,承擔了黷武的罪責。袁曹較量,曹操確實道高一尺,戰鬥還未開始,已在氣勢和道義上先勝一着。當時的袁紹剛剛和公孫瓚大戰了數年,袁紹內部可謂人困馬乏,“百姓疲敝,倉庫無積”。沮授曾經建議目前最緊要的是,獎勵農耕、休息百姓,然後慢慢和曹操爭鬥。可是袁紹不聽,爲官渡之戰的失敗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