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俗話說成王敗寇 劉邦奪得天下後爲何沒有污名化項羽

俗話說成王敗寇 劉邦奪得天下後爲何沒有污名化項羽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劉邦得了江山後,爲何項羽沒被污名化?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劉邦和項羽之間,有着一種奇妙的聯繫,劉邦是一位得道之士,而項羽是一位失道者,論實力,劉邦不如項羽,但是論起心性,項羽比劉邦差了十萬八千里,項羽失去了烏江,這似乎是他的宿命,但是在這場鴻門宴上,他就是唯一的機會。

說到大澤鄉的叛亂,大秦的末日,變得更加的熱鬧。

陳勝和吳廣率領着幾百兵丁前往北京,一場暴雨改變了他們的命運,暴雨洗掉了大澤鄉的土地,洗掉了他們的軟肋,秦法在“失期”時就砍了他們的腦袋,就算他們參軍,也不一定能活下來,反正都是要死的。

俗話說成王敗寇 劉邦奪得天下後爲何沒有污名化項羽

“王侯之尊,何必如此?”

這是一個年代的問題,也正是這一段話語賦予了“農民起義”的溫暖與顏色。

大澤鄉的叛亂很快就傳播開來,現在的胡亥,對朝堂上的事情一竅不通,整天遊手好閒,趙高一心想着削弱大秦,然後坐上皇位,而現在,所有的人都對他忠心耿耿,有被毀滅的危險,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其他江湖豪傑也是大吃一驚,像項梁、張良等人,都觸犯了秦律的法律,而另外一人,則因爲暗中謀害了始皇,被秦王追捕,卻始終沒有造反。

“陳勝是誰”,江逸心中一動。

但無論他是什麼身份,他所幹的一切都有其象徵意味,陳勝就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火,雖然不一定最熾烈,但最能點燃的就是熊熊燃燒的大火,於是項梁乘機出征,攜着自己的親外甥項羽四處遊歷,項羽剛剛舉起大鼎,用自己的力量震懾了那些前來效忠自己的勇士,張良找到了自己的新主人,希望能夠重振韓國。

而作爲這一幕的主人公,劉邦依舊在“逃亡”在芒碭山,呂雉每日爲他提供美味佳餚,他的人生是無限美好的,但是他的內心深處,他的戰意已經蕩然無存。

俗話說成王敗寇 劉邦奪得天下後爲何沒有污名化項羽 第2張

如今的劉邦和項羽相比,實在是太可笑了。

項羽是燕國的孫子,而劉邦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平民,地位和地位相差太遠,所以劉邦從來沒有對自己的兒子如此張狂。

但是劉邦並沒有意識到,他的“醉生夢死”已經到了盡頭,如果命運真的存在,陳勝造反的時候,他就會變成劉邦。

大澤鄉鬧事的消息已經傳到了沛縣,平日裏這些平日裏趾高氣揚的官員們都驚慌失措起來,大澤鄉就在附近,而他們又正好被列入“死亡名單”的陳勝,這些人都是平民心目中的“帝王將相”。

於是,蕭何和沛縣知府就在盤算着如何脫身。

蕭何說,實際上朝廷裏也有人響應起義,我們不能跟他們硬碰硬,要學會適應。

知府明白了蕭何的用意,那就是要反抗,防止大澤鄉叛亂帶來的災劫,不過,要謀逆,也不能親自動手,必須要有“頭面”,到底要找什麼人?

劉邦是個很有“氣質”的人,他建議去見劉邦。

所以劉邦被一幫官員從芒碭山裏挖了出來,官員們用劉邦做了一個美夢,“誘惑”了劉邦,劉邦自然同意了,殊不知,就算他們不“哄”劉邦,劉邦也會離開芒碭山,畢竟人總有一天會死去,但是總要有個結果。

劉邦以“沛公”的身份西征西征,講述了一段由沛人“打怪升級”的故事。

說到這支隊伍,大家都忍不住想笑,“沛公”曾經是一名亭主,但卻闖下了禍,逃到了芒碭山,沛公的“近衛”樊噲曾經做過一次狗食生意,據說沛公還欠了不少銀子,他們的謀士蕭何地位更高,曾經在沛縣任職過,屬於中層官員。

和項良這樣的“大神”一比,誰都會認爲沛公是“湊數”。

但沛公不在乎,一來他沒有一蹴而就的想法,要麼依附,要麼發展壯大,人生一片悲涼,唯成敗而論英雄,但人生亦是可笑的,失敗還有翻盤的可能,哪怕是一頭野獸,也能成爲一代梟雄,也有可能被大河吞噬。

俗話說成王敗寇 劉邦奪得天下後爲何沒有污名化項羽 第3張

劉邦西征,不斷的吞併對手,不斷的壯大自己,從沛縣帶來的士卒也都有了很好的磨練,甚至樊噲都能上陣殺人,劉邦在此期間,碰到了一個能讓自己的人生髮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張良。

在韓國滅亡前,張良並不是劉邦的人,他只是“外援”,但是張良卻很欣賞劉邦的性格,他對劉邦的性格非常的欣賞。

劉邦在張良“社交網絡”(項羽的舅舅項伯和張良走的很近),知道吳中有一股“大勢力”在作亂,楚國的老世家項氏實力很強,所以劉邦想要“投靠”項氏,以此來壯大自己的實力。

劉邦跟着項梁,很快就被其他諸侯“擁立”爲楚懷王,成爲了一個“臨時”的統治者,而項羽和劉邦則是站在了一個“層次”上,兩個人的身份幾乎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是,項羽還被項梁壓了一頭,所以他的威望並沒有太大的提升。

真正讓劉邦、項羽身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還是“定陶之戰”,當時大秦僅存的“章邯”率領一支以俘虜爲首的殘部與項梁大軍對峙,結果卻以壓倒性的優勢打敗了項良,致使項梁身隕,這位自“陳勝”之後威名最盛的叛逆首領身隕,一時間人心浮動,暗潮洶涌。

定陶一役之後,項羽由於家族恩怨,又對楚懷王的猶豫不決,他當機立斷,決心擊斃主帥,用自己的意志力來抵抗章邯的進攻,最終“鉅鹿之戰”以一敵衆,最終項羽以奇招取勝,“破釜沉舟”就是由此而來。

項羽帶着“破釜沉舟”的意志,與大秦大軍對峙,“封神”一役,也讓項羽坐上了“第三代”的位置,再加上項羽“牽制”了最厲害的對手,劉邦才能一帆風順地向西進發,也正是因此,劉邦與項羽之間纔會有了衝突。

俗話說成王敗寇 劉邦奪得天下後爲何沒有污名化項羽 第4張

劉邦成功地向西推進,成功地“恐嚇”了還在虎視眈眈的趙高,趙高心中充滿了恐懼,生怕劉邦下殺手,現在的大秦根本沒有任何反抗之力,趙高決定“放手一搏”,讓人把他殺死,他也要成爲新的皇帝,可是那些大臣們根本不聽他的話,最終他選擇了“子嬰”,而他自己則被嬰兒殺死。

在此之前,趙高暗中與劉邦取得了接觸,想要立劉邦爲“新主”,但劉邦卻被“皇位”矇蔽了雙眼,一馬當先地攻入了關中,被貶爲“秦王”的子嬰,主動投靠了劉邦。

俗話說成王敗寇 劉邦奪得天下後爲何沒有污名化項羽 第5張

子嬰的這個計劃,其實就是一個“陽謀”,他雖然明知道劉邦的勢力並不大,但他還是堅持將“榮譽”交給了劉邦,就是爲了挑撥劉邦的傲氣,挑撥項羽的怒火,果然,劉邦一入關中就“享受人生”,誰也勸阻不了他,張良的一句話,讓他如夢初醒。

從張良的“警告”中可以聽得出來,他剛剛取得了一場巨大的勝利,將最強的項羽“氣勢洶洶”地趕到了關中,而劉邦則趁着項羽與他交手的時候,“黃雀在後”,項羽的性格讓劉邦很是頭疼。

於是劉邦想要恢復自己的名聲,他先是用“民心”做保障,頒佈兵法三章,博取人心,自己則是一反之前的驕奢淫逸,勤政放權,廣納賢能,與項羽初入咸陽時的“燒殺掠奪”大相徑庭。

項羽身邊有好幾位幕僚,而且多次叮囑他必須要剷除劉邦,究其根本原因,還是項羽過於驕傲,輕視百姓,而劉邦卻在一旁虎視眈眈,早已掌控了民心,如果劉邦真的要“佔據”關中,只是早晚的問題。

劉邦也明白,自己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關中時期是劉邦最痛苦的一段時間,他不是項羽的對手,也不是項羽的對手,而是“鴻門宴”的“結尾”。

鴻門宴本來就是專門用來對付劉邦的,但是礙於項羽的威望和秦國的關係,劉邦才能逃出生天,海闊任魚兒逍遙法外,劉邦這個曾經被尊稱爲“漢王”的人,現在卻在他的地盤上站穩腳跟。

正巧劉邦在這裏碰到了他人生中的另一位“貴人”——韓信。

韓信精通兵術,追隨項羽,不過韓信性子高傲,項羽也是如此,兩人的看法往往不一致,不過項羽性子剛烈,幾次都沒能成功,韓信也就放棄了,最後還是選擇了“實力”一般的漢人。

只有韓信,劉邦這輩子都能“揚眉吐氣”,韓信又一次征服了三秦,讓劉邦“躋身”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幾個國家。

自此,“楚漢”之戰,拉開了序幕。

項羽的性格雖然古怪,但是他的實力卻是毋庸置疑的,就算是劉邦成爲了皇上,也沒有說過什麼。

不過,劉邦也很愛用“天命”這個詞。

劉邦相信,天意能夠戰勝所有的智謀、利害,否則的話,爲何那些實力更強大的對手都會被他打敗,那些跟隨劉邦一起受苦的官員卻連一聲“怨言”都沒有,劉邦甚至以爲,自己就是“天命”的結果,自己也是註定要做這個帝王的。

項羽之所以“打怕”劉邦,是因爲“彭城之戰”中有多個國家的聯合部隊,劉邦帶着比項羽更多的兵力去攻打項羽的大本營,結果還是輸給了項羽,在彭城一役中,劉邦失去了妻子和父親,直到項羽將他的父親交出來,二人才平安回來。

也許,從“家眷”的意義上來講,劉邦應該“感謝”一下他,這也是爲什麼劉邦到了最後,都沒有再提項羽的事情。

彭城一役,韓信爲劉邦復仇,這一仗打下來,所有的貴族都歸順了他,但都被韓信一一擊敗,徹底“一統”,接下來就看漢王和西楚的談判了。

不過談判的效果很差,雙方又打了起來,韓信和項羽纔是真正的主角,韓信“包圍”了項羽,讓他的將士們高唱着“楚”,讓他們紛紛認輸,很快,項羽就失去了鬥志。

烏江之濱,項羽目瞪口呆的望着這一幕,他對自己的命運嗤之以鼻,在一場血戰之後,項羽沒有回到江東,而是自盡了。

劉邦親眼看着項羽自殺,他一定很感動。

他越發的感激“天命所歸”,比如說韓信,他曾經是項羽麾下的一員大將,如果不是韓信,劉邦也不可能攻佔關中,更不可能成爲新的帝王,所以韓信的“出現”,就成了劉邦人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劉邦相信,他能遇到韓信,完全是因爲“天命”的緣故。

所以,在漢代的史書上,有的記載了項羽的兇殘,有的記錄了項羽的脾氣,但是從來沒有人說項羽是一個弱小的人,成王侯敗的人爲寇,所以他對自己的敵人,表現出了最大的尊敬。

在劉邦生命的最後幾年,他曾經一支平定英布的軍隊被一支致命的弩矢射殺,劉邦在彌留之際,做出了“不醫不救”的決定,他相信只要自己有一條命,就算不用任何治療,也能痊癒,但是沒有了命運,再怎麼努力也沒有任何的用處。

因此,對“天命”深信不疑的劉邦,在他看來,終究還是輸給了“天命”。

從劉邦的角度來看,項羽或許和他一樣,唯一的問題就是“天命”不在項羽身上,他這麼厲害,這麼有天賦,居然沒能成爲真正的帝王。

結論:

在劉邦的心目中,項羽絕對不會軟弱,劉邦本人更沒有“冒充”韓信的戰績說他很厲害,劉邦更是口口聲聲說他的實力比項羽和韓信差得太多了,但是他依然坐上了這個位置,其實劉邦就是在突出他的“唯一性”和“神聖性”。

沒有玷污了劉邦的名聲,這是一種更加高明的方式,他根本不會去詆譭敵人來提升自己的實力,在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時,他依舊能夠戰勝敵人,這就證明了他配得上自己的身份。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