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曾公亮的一生有哪些作爲?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曾公亮的一生有哪些作爲?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曾公亮(999年-1078年),字明仲,號樂正。泉州晉江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進士第,授會稽知縣。他自地方官員累升至知制誥、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參知政事、樞密使等職,在嘉祐六年(1061年)以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正式拜相。宋英宗即位後,加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宋神宗即位後,再加至門下侍郎兼吏部尚書、昭文館大學士,累封魯國公。之後因年邁罷相,帶司空兼侍中出鎮河陽三城,又判永興軍,最終以太傅致仕。元豐元年(1078年),曾公亮去世,年八十。獲贈太師、中書令,配享英宗廟廷,賜諡“宣靖”。宋理宗時爲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曾公亮曾與丁度承旨編撰《武經總要》,爲中國古代第一部官方編纂的軍事科學百科全書。

曾公亮的一生有哪些作爲?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主要影響

政治成就

針對北宋吏治混亂的弊端,曾公亮提出廢除“磨勘法”,對各級官的任用和升遷採取考課督察的辦法,即“三考有善政者,則升其官資,兩任有善政者,則升其任使,無成績者則罷黜。”同時他又提出裁減冗兵的方案,以減輕國家財政支出。

曾公亮作爲北宋政壇上的三朝元老,影響力極大。早年即有變革之心的他,不但在王安石變法中大力舉薦王安石主持變法大局,而且在變法過程中還給予王安石相當程度地支持,這對變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後因與王安石在變法認識上的分歧,加之其它方面的原因,最終沒能成爲堅定的變法派。

軍事思想

天聖年間,西夏叛宋,朝議興兵討伐,仁宗和戰不定。曾公亮上奏《徵懷書》,認爲治天下之根本,當採取先懷柔、後征伐的策略,否則,師出無功,敵寇愈加猖狂而勞損官軍。仁宗採用懷柔政策,西夏率服。

慶曆年間,曾公亮針對時弊提出“擇將帥”以加強武備的主張。他認爲:擇將之道,唯審其才之可用,不以遠而遺,不以賤而棄,不以詐而疏,不以罪而廢。他認爲造成將不稱職的原因,並非世無將才,而是選之不得其要,或用人不能盡其才。他建議選將必先試其才,所試有效,方給顯官厚祿以重其任,然後委其命而勿制約,用其策而無懷疑。

曾公亮與端明殿學士丁度主編的《武經總要》,是中國第一部規模宏大的官修綜合性軍事著作,對於研究宋朝以前的軍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紹了武器的製造,對古代中國軍事史、科學技術史的研究也很重要。

曾公亮的一生有哪些作爲?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第2張

歷史評價

趙頊:公亮謹重周密,內外無間,受遺輔政,有始有卒,可方漢張安世。(《續資治通鑑長編》)

李復:老鳳池邊蹲不去,餓烏臺上噤無聲。(《石林燕語》引)

賈衆:曾魯公脊骨如龍,王荊公目睛如龍。(《宋人軼事彙編》引)

曾肇:公以儒術吏事見推,一時履和蹈義,篤行不怠。故能奮於小官,不繇黨援,周旋侍從。致位宰相,佐佑三世,有勞有能,定策受遺,功施社稷。知止克終,老而彌劭。爲一代之宗臣,可謂盛哉。 (《曾太師公亮行狀》)

王稱:公亮勳亞於琦(韓琦),而昧於潔身之義,懷祿不去,君子譏之。 (《東都事略》)

李燾:公亮喜薦士,多得人,然性吝嗇,殖貨至鉅萬,持祿固寵,爲世所譏。晚年昏病,以歌舞沈日夜。(《續資治通鑑長編》)

王淮:立賢無方,湯之執中也。必曰閩有章子厚、呂惠卿,不有曾公亮、蘇頌、蔡襄乎?(《宋史》引)

曾公亮的一生有哪些作爲?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第3張

朱熹:所至舉職,皆有能名。 (《三朝名臣言行錄》)

脫脫:公亮靜重鎮浮,練達典憲,與韓琦並相,號稱老成。升之自爲言官,即著直聲。然皆挾術任數,公亮疾琦專任,薦王安石以間之,升之陰助安石,陽爲異同,以避清議,二人措慮如此,豈誠心謀國者乎?新法之行,何望其能正救也。 (《宋史》)

黃仲昭:公亮方厚莊重,深沉周密,輔弼三朝,號稱老成。然始薦王安石可用,及安石變法,無所異同,世譏其持祿固寵雲。(《八閩通志》)

王夫之:曾公亮、王陶之瑣瑣者,何當榮辱,而引身遽退,虛端揆以待安石之縱橫哉?(《宋論》)

佚名:曹瑋沈勇有謀,公亮入相稱職。(《歷代羣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