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乾隆皇帝繼位後是如何執政的?爲何要跟雍正帝唱反調?

乾隆皇帝繼位後是如何執政的?爲何要跟雍正帝唱反調?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弘曆,清朝第六位皇帝,在位六十年。說起這個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清朝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駕崩,其子愛新覺羅·弘曆受遺詔繼位,也就是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繼位後是如何執政的?爲何要跟雍正帝唱反調?

乾隆是個有理想的皇帝,剛繼位就準備放手大幹,但其在頭一年(包括雍正十三年的後四個月)的執政時間裏,基本上就是在和死去的雍正皇帝唱反調。

雍正皇帝崇尚僧、道,生前養活了不少相關人士在皇宮內幫其修道煉丹,根據《清史稿·高宗本紀》中的記載,乾隆首先就拿這幫人開刀:“九月......壬寅,止進獻方物。禁內廷行走僧人招搖。”

從傳言雍正皇帝的死因是服食丹藥過多來看,乾隆的這個行爲無可厚非,歷史上死於丹藥中毒的皇帝不少,乾隆對此厭惡和警惕是應該的。

可在此之後,乾隆的許多行爲就完全顛覆了雍正在遺詔中稱讚他“居心孝友”的說法,把雍正愛乾的事全給掀翻了。

如乾隆登基後的當月:“庚戌,召楊名時來京……戊午,賞李紱侍郎銜,命管戶部三庫事。”次月“丁丑,起彭維新爲左都御史。”

這幾個人中,楊名時早在雍正六年就被論罪罷官,且根據《雍正起居注》中的記載,他是雍正相當厭惡的官員,稱其爲“逆子”、“逆臣”,還罵他是“巧詐沽譽,朋比欺朦,從不實心辦事,毫無親君愛國之心”。

李紱因和雍正寵臣田文鏡互相攻訐,於雍正五年兩次被雍正判爲死罪,後雖免死,但此後棄用時間也長達八年。

而彭維新是受乾隆的叔叔,果親王允禮的彈劾,被雍正關在監獄中。

除以上三人之外,早在雍正四年就被罷官的前江蘇巡撫張楷,雍正七年因觸怒雍正,被髮配到軍中效力的前監察御史謝濟世,等等諸人,全部被乾隆召回爲官。

簡單來說,就是雍正朝獲罪,不被雍正喜歡,甚至厭惡的官員,乾隆都予以重用。

乾隆對待雍正朝的論罪官員如此,對待雍正朝判定的一些案件,也是如此。

比如,乾隆於十月“命治曾靜、張熙(兩人都是雍正朝呂留良案中的關鍵人物,極力宣傳反清復明,雍正和曾靜編《大義覺迷錄》,以此反駁民間反清言論)罪。”兩個月後,即“磔曾靜、張熙於巿。”

而這兩個人,是雍正曾公開宣言:“朕之子孫,將來亦不得以其詆譭朕躬而追究誅戮”,並予以保護的的人。

乾隆元年三月,乾隆“釋汪景琪、查嗣庭(金庸先祖查昇的堂兄)親族回籍。”

乾隆皇帝繼位後是如何執政的?爲何要跟雍正帝唱反調? 第2張

汪景琪是年羹堯的死黨,其所編著的《西征隨筆》被雍正狠批爲:“悖謬狂亂,至於此極!惜見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種得漏網也。”汪景琪被雍正殺掉後,腦袋在菜市口懸掛十年之久,家人全部發配給披甲人爲奴。

查嗣庭於雍正五年因文字案,被定爲“諷刺時事,心懷怨望”之罪,本人自殺後,還被雍正下令戮屍,子孫十六歲以上者全部被殺,十六歲以下者,包括女眷,全全部發配給披甲人爲奴。

如此被雍正判定的重罪之人的家人,乾隆全部赦免。

雍正不想殺的人,乾隆馬上給幹掉,雍正判重罪的人,乾隆卻馬上赦免,他想幹什麼?

和上述乾隆剛一繼位就馬上反雍正的政策相比,乾隆十三年後,全部赦免被關押的雍正的兄弟們、恢復被開除宗籍的允禩、允禟等人後代的皇族身份,就不算什麼了。

古有“子不言父過”的倫理規則,或許乾隆皇帝的治國理念和雍正皇帝不太一樣,可要改變雍正的某些政策和行爲,也不至於如此急迫。

即便是爲了其寬仁治國的理念,但在繼位之初,雍正屍骨未寒之時,這樣的行爲難免不令人遐想。

乾隆爲何要不顧及雍正的顏面,急切地推翻雍正的各項主張?

其實,根子是在雍正身上,而乾隆的這些反雍正政策的行爲,也是得到了雍正的許可。

乾隆繼位之初,清朝上層的政治氣氛是很緊張的,這都是雍正在位十三年中,因爲要強硬推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受大部分士紳、官員反對的革新政策帶來的結果。

雍正是用比較嚴酷的態度對待反對者,由此帶來的是,皇權和臣子們的嚴重對立。

比如被雍正發配充軍的謝濟世就公開指責其是“雜霸之治”,這代表了絕大部分官員對雍正和皇權的不滿。

這樣的緊張氛圍和對立關係,顯然不利於清朝的統治,初繼位的乾隆知道,病死的雍正也知道。

雍正如果不病死,未來也會採用部分和乾隆類似的手段來緩和和臣子們的關係,只不過因爲突然病死,沒來得及做。

而爲了繼任者乾隆能順利地掌握權力,且不受道德倫理的指責,雍正在遺詔中,給乾隆鋪好了路。

在《雍正遺詔》中,有這麼兩段話,可以表明雍正的態度:

乾隆皇帝繼位後是如何執政的?爲何要跟雍正帝唱反調? 第3張

至於國家刑法禁令之設,所以詰奸除暴,懲貪黜邪,以端風俗,以肅官方者也。然寬嚴之用,又必因乎其時。從前朕見人情澆薄,官吏營私,相習成風,罔知省改,勢不得不懲治整理,以戒將來,今人心共知儆惕矣。

凡各衙門條例,有從前本嚴而朕改易從寬者,此乃從前部臣定議未協,朕與廷臣悉心斟酌,而後改定,以垂永久者,應照更定之例行。若從前之例本寬,而朕改易從嚴者,此乃整飭人心風俗之計,原欲暫行於一時,俟諸弊革除之後,仍可酌復舊章,此朕本意也。嗣後遇此等事,則再加斟酌,若應照舊例者,仍照舊例行。

從中可以看到,雍正清楚的表明了“然寬嚴之用,又必因乎其時”的態度,且明明白白的告訴乾隆,他採取的嚴苛政治行爲,是特殊情況下的暫時實行,乾隆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隨時更改。

正是因爲有了雍正如此正式的交代,乾隆才能在繼位之初,不用理會孝道的倫理羈絆,大張旗鼓的推翻雍正的一系列嚴苛行爲。

雍正是個相當有本事的皇帝,對於政治態度和行爲的寬鬆和緊張,有他自己的路線圖,他在位時,目標就是把國庫堆滿銀子,既然完成了,自然就會緩和君臣關係。

乾隆和雍正的治國理念稍有不同,沒有雍正的遺詔,他也會改,只不過,不會那麼快的改,畢竟,要考慮到雍正的聲譽。

而雍正也不傻,用遺詔的方式,讓乾隆可以放心大膽的改,父子配合如斯,當然就能繼續“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