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藍玉的能力怎麼樣?他最後的結局是如何造成的?

歷史上藍玉的能力怎麼樣?他最後的結局是如何造成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藍玉是明朝時期的開國功臣之一,也被譽爲明朝中期的第一武將,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藍玉是明朝名將常遇春的妻弟,因爲跟着姐夫而從軍立功。在常遇春的栽培下,藍玉迅速成長爲一代名將,多次出征漠北,大敗北元,給予其沉重打擊,爲明朝解決了一個重大威脅。那朱元璋爲何以謀反罪將藍玉殺死,還把他剝皮實草呢

一,投靠常遇春

藍玉早年跟隨姐夫常遇春,在朱元璋手下效力。常遇春對妻弟藍玉十分重視,對他大力栽培,還屢次在朱元璋面前稱讚藍玉有勇有謀。藍玉也沒有辜負常遇春的期望,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得以升任大都督府僉事。

洪武四年(1371年),藍玉隨傅友德討伐明夏,攻克綿州。洪武五年(1372年),藍玉又隨徐達討伐北元,在亂山、土剌河屢敗元軍。洪武七年(1374年),藍玉率大軍出擊北元,俘獲帖裏密赤等許多北元貴族。洪武十一年(1378年),藍玉隨沐英討伐吐蕃立功,戰後獲封永昌侯。

二,討伐北元

歷史上藍玉的能力怎麼樣?他最後的結局是如何造成的?

洪武十四年(1381年),藍玉隨徵南左副將軍傅友德出征雲南,擊敗效忠北元的樑王把匝剌瓦爾密,平定雲南。洪武二十年(1387年),北元太尉納哈出以金山爲據點,屢次入侵遼東,朱元璋於是派馮勝、藍玉討伐。藍玉率軍突襲慶州,大敗元軍,俘虜納哈出之子不蘭溪。

馮勝率大軍到達金山,納哈出十分畏懼,只得先派使者嚮明軍表示投降。馮勝於是派藍玉接受納哈出的投降,納哈出則率數百騎兵到明軍大營前投降。藍玉見納哈出親自前來十分高興,於是設下酒宴招待。納哈出向藍玉敬酒,藍玉於是把自己的大衣解下,讓納哈出穿上,說他穿上這件大衣,自己纔會喝他敬的酒。納哈出執意不肯穿藍玉的大衣,藍玉也執意不肯喝納哈出敬的酒。納哈出有些氣憤,於是把酒倒掉,就要離開。常茂(常遇春之子)認爲納哈出對自己舅舅藍玉不敬,想要毀約,於是拿刀砍向納哈出,將其砍傷。

都督耿忠擔心常茂殺死納哈出,使得局勢失控,便急忙護着納哈出去見主帥馮勝。納哈出的部下見主帥被明軍砍傷,因此十分驚慌,紛紛逃竄。馮勝則急忙派降將觀童安撫投降的元軍。在觀童的安撫及明軍的震懾下,納哈出手下的元軍這才安定下來,投降明軍。不久馮勝因爲被人控告藏匿財寶而遭免職,藍玉因此升任大將軍。

三,屢立戰功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因爲北元的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屢次騷擾邊塞,便派藍玉率十五萬大軍征討北元。藍玉聽說北元大軍在捕魚兒海附近,於是率軍深入大漠,直到距捕魚兒海四十里的百眼井。藍玉一路上沒有遇到元軍,便想撤軍。王弼對藍玉勸諫說:“大將軍率十五萬大軍深入大漠,卻無功而返,回去怎麼向皇上交待?”藍玉採納,便讓將士們飽餐一頓,然後趁夜繼續前進尋找北元主力。

脫古思帖木兒率領大軍駐紮在捕魚兒海東北八十多裏的地方,認爲明軍缺乏水草,無法深入大漠,於是不做防備。王弼率領明軍前鋒發現元軍,恰好當時颳着大風,空氣中充滿沙子,能見度很低。明軍於是趁機發起攻擊。北元大軍因此慘敗,衆多妃子及皇子皇女、王公貴族皆被明軍俘虜。

藍玉見脫古思帖木兒的一位妃子美貌,便將其霸佔,結果該妃子自殺。藍玉回師路過喜峯口,守關的將士因爲天黑無法分辨真僞而有所遲疑,藍玉於是強行率兵攻入喜峯口。朱元璋對藍玉消滅北元主力十分高興,認爲他是明朝的衛青與李靖,但也對藍玉的胡作非爲十分生氣。朱元璋因爲藍玉立下大功而不便責備,於是把封藍玉的爵位由樑國公改爲涼國公,想要以此警示藍玉。

四,居功自傲

歷史上藍玉的能力怎麼樣?他最後的結局是如何造成的? 第2張

藍玉因爲在捕魚兒海之戰一舉消滅北元主力,使得北元再也無法威脅明朝,於是居功自傲,大肆收養義子,霸佔民田。御史前來查出藍玉的不法行爲,結果被藍玉趕走。藍玉又私自決定軍中將領的升遷,不滿朱元璋封給他的職位太低,認爲自己一舉蕩平北元,職位應該在馮勝、傅友德之上,位居太師。朱元璋對藍玉的所作所爲更加不滿,但一直隱忍不發。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藍玉平定施南、忠建二宣撫司的叛亂。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藍玉處死叛亂的建昌指揮使月魯帖木兒。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錦衣衛指揮蔣(huan)誣告藍玉謀反,朱元璋於是命人調查。審判的官員上奏稱:藍玉與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人謀反。朱元璋於是下令將藍玉及其同黨全部殺死,還把藍玉剝皮實草,傳示天下。

總的來說藍玉居功自傲,收養義子,欺壓百姓,胡作非爲使得朱元璋極其不滿,朱標早逝則使得朱元璋加速了對元老重臣的屠殺。朱元璋本就痛恨貪官污吏,便以謀反罪將藍玉誅殺,然後將其剝皮實草,傳示天下以震懾貪官污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