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商鞅變法成功,最後爲什麼會被車裂?

商鞅變法成功,最後爲什麼會被車裂?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商鞅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商鞅變法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改革之一,他在秦國推行新法,幫助秦國成爲了戰國時期最爲強盛的諸侯國,也爲秦始皇的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從吳起、李悝等改革家的思想中提取精華,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法家理論,並靠着這套理論對秦國社會進行了徹底的革新。

雖然商鞅最終被車裂而死,但他的改革成果卻保存了下來。

商鞅變法成功,最後爲什麼會被車裂?

在春秋戰國那個思想自由、百家爭鳴的時代,當然不止商鞅一位取得成就的改革家。

戰國法家思想的創始人之一,申不害就曾經在韓國擔任丞相,主持變法。司馬遷在《史記》中稱讚他道:"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不過,申不害去世後,韓國很快衰落,他的變法也宣告失敗。

那麼,同樣是變法,爲什麼商鞅成功了,申不害失敗了呢?

周安王十七年(前385),申不害出生在鄭國京邑,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滎陽市東南部的京襄古城一帶。他本是鄭國的低級官員,周烈王元年(前375)韓國攻滅鄭國後,申不害便成爲了韓國人。他憑藉自己的能力,在韓國也擔任了官吏。

周顯王十五年(前354),魏國揮師攻打韓國。面對敵強我弱的嚴峻局面,韓昭侯和大臣們都束手無策。申不害建議韓昭侯拿着諸侯面見天子時攜帶的"珪"去面見魏惠王,並向他稱臣。他解釋道:"我執珪於魏,魏君必得志於韓,必外靡於天下矣,是魏弊矣。諸侯惡魏必事韓,是我免於一人之下,而信於萬人之上也。夫弱魏之兵,而重韓之權,莫如朝魏。"

意思是說,如今魏國強大,韓國弱小,要是韓國拿着珪向魏表示臣服,魏王肯定會更加驕傲自大。這樣一來,就會引起其他國君的反感,韓國則會被同情。韓國雖然對魏稱臣,但實際上是削弱魏國而增強韓國的權勢。

商鞅變法成功,最後爲什麼會被車裂? 第2張

一番解釋後,韓昭侯同意前往。他拿着珪表示了對魏王的尊敬後,魏國不但撤走了軍隊,還和韓國結盟。多虧了申不害的計策,韓國才轉危爲安。於是韓昭侯自此重用他,給他更多的機會來施展才華。

次年,魏惠王轉而攻打趙國,一舉包圍了趙國的首都邯鄲。緊急關頭,趙成侯向臨近的韓國、齊國求助,韓昭侯纔剛剛與魏停戰,於是十分猶豫,便詢問申不害的意見。不過,申不害擔心自己的意見和昭侯心中的答案不同,就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說自己要好好考慮。

隨後,申不害分別鼓動兩位大臣,讓他們對昭侯提出自己的意見,申不害則在一旁觀察。揣摩好昭侯的心思後,他建議昭侯聯齊救趙。由此,還誕生了一個著名的典故,那就是"圍魏救趙"。

經過這兩次事件,昭侯完全相信了申不害的能力,便提拔他爲相,主持國政。

商鞅變法成功,最後爲什麼會被車裂? 第3張

按照《史記》的說法,"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申不害學習黃老之學,卻在學說中主要強調"循名責實,慎賞明罰"的刑名之學。申不害在韓國"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對內整頓政事,對外則在諸侯之間周旋,維護韓國的利益。

申不害指掌內政後,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打擊豪族。他先拿韓國三大家族俠氏、公釐和段氏開刀。剝奪了他們原本享受的特權,拆毀了他們有可能借以起事的堡壘,並沒收其財產來充實國庫。這一舉動不但打擊了舊勢力,也增強了韓國的財力。

申不害按照功勞和能力來授予官職,從而提高了官吏的辦事效率,也提高了人們建功立業的積極性。此外,他還將韓國各貴族的私兵招入軍隊統一訓練,提高了韓軍的戰鬥力。他重視農耕,鼓勵百姓墾荒,增加糧食收入。

此外,他還重視技藝的發展。在他的努力下,韓國的手工業和製造業領先諸國。《戰國策》中就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記載。

申不害掌管內政的十五年,韓國國力不斷提升,諸侯都不敢貿然來犯。不過,申不害強調權力收歸中央,由君主來行使。這一制度導致“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

也就是說,如果君王英明,國家就能穩定發展。但如果君王昏庸,權力便會被濫用,國家也就會衰敗,這是他失敗的根本原因。而商鞅則強調法治,連君王都要受此限制。這樣一來,哪怕君主平庸,也無法影響靠法治自行運轉的社會。秦國在商鞅所創造的框架中穩步發展,是商鞅變法成功的體現。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