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間冷暖 > 歷史劇 > 江朝宗歷史原型:《大清鹽商》劇中人和事

江朝宗歷史原型:《大清鹽商》劇中人和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大清鹽商》引起了揚州人對劇中那段歷史的重新審視,揚州文史專家李友仁先生通過對《清宮揚州御檔》和《清史》的解讀發現,其實劇中所涉人物、事件,在那個年代的揚州都是能找到原型和背景的。記者昨天就此採訪了李友仁先生。

劇情背景

一本奏摺引發“兩淮鹽引案”

紀曉嵐通風報信遭乾隆帝發配

“兩淮鹽引案”是發生在清朝乾隆時期的一件貪污案,是由一本奏摺引起的。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初五,剛上任沒多久的兩淮巡鹽御史尤拔世,向乾隆皇帝發了一本重要的奏摺,稱其前任應該向戶部上交60萬兩銀稅,但卻只交了27萬兩,剩下的30餘萬兩銀子不知所終。

當時大小金川戰役正處在膠着之際,每日所耗軍餉糧草甚大,30餘萬兩銀子對國庫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這一張奏摺的遞上,可以說正中乾隆的下懷。乾隆命人調查之後發現,此案涉及幾任兩淮鹽政及衆多鹽商,官商勾結侵吞稅銀達千萬兩之多。

江朝宗歷史原型:《大清鹽商》劇中人和事

乾隆震怒之下,下旨嚴查,鹽運史盧見曾被革職查辦,紀曉嵐也受到牽連。

據《清朝野史大觀》卷六記載:兩淮鹽引案由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劉統勳審案,劉統勳將案情告訴刑部右侍郎王昶,王昶轉身就將此事告訴了紀曉嵐。紀曉嵐與盧見曾是姻親,盧的孫子盧蔭文娶紀曉嵐長女爲妻。紀曉嵐得知此案案情後,擔心盧見曾一旦被查出有罪必殃及兒女,搞不好自己也會受到牽連,於是將一包鹽、一包茶包入信封傳信。

信輾轉到了盧見曾手中,盧見曾不解:我曾是鹽運使,難道還缺鹽、茶不成?嘴裏說着“鹽、茶,鹽、茶”突然醒悟,於是盧見曾立即將家產全部轉移。乾隆追究到知情者頭上時,紀曉嵐講出了實情,被降罪革職發配新疆長達三年。

追劇找原型

劇中人物:揚州鹽商總商汪朝宗

原型:“一夜堆鹽造白塔”的江春

江春,字穎長,號鶴亭,又號廣達(行鹽的旗號爲“廣達”),安徽省徽州府歙縣江村外村人。清代著名的客居揚州的徽商鉅富,爲清乾隆時期“兩淮八大總商”之首。因其“一夜堆鹽造白塔,徽菜接駕乾隆帝”的奇蹟,而被譽作“以布衣結交天子”的“天下最牛徽商”。

據《揚州畫舫錄》所記,江春任總商四十年,先後蒙乾隆賞賜“內務府奉宸苑卿”、“布政使”等頭銜,薦至一品,並賞戴孔雀翎,爲當時鹽商僅有的一枝,時謂江春“以布衣上交天子”,“同業中無不以爲至榮焉”。

劇中人物:兩淮鹽運使盧德恭

原型:紀曉嵐的姻親盧見曾

盧見曾,字抱孫,號雅雨山人,山東德州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進士。歷任洪雅知縣、灤州知州、永平知府、長蘆、兩淮鹽運使。形貌矮瘦,人稱“矮盧”。他不僅勤於吏治,而且愛才好士,擅長詩文,時人評價其“主東南文壇,一時稱爲海內宗匠”, 是清代有影響的文學家,刻有《雅雨堂叢書》。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兩淮鹽引案發,因收受鹽商價值萬餘之古玩,鋃鐺入獄,後病死在獄中,終年七十八歲。乾隆念及盧見曾年近古稀,深受牢獄之災,又頗有功勞,許保留其全屍。

盧見曾死後三年,劉統勳上書乾隆,一方面陳述盧見曾整修西湖水利的業績,一方面指出揚州官員和鹽商奏摺中有不實之詞,爲盧見曾平反。其實當時鹽政雖有虧空,卻都是歷任鹽運使“積弊所致”,加上案件背後更有京中權貴的身影在,盧見曾雖然有責任,但罪不至死。

劇中人物:兩淮巡鹽御史阿克佔

原型:上奏引發“鹽引案”的尤拔世

據史學家考證,尤拔世也並非什麼清廉之官,只不過是因爲初到兩淮,不知兩淮官商關係盤根錯節,一上任便向鹽商索賄,碰了一鼻子灰,因而盛怒之下索性破罐子破摔,將堵着兩淮鹽稅窟窿的白紙捅開,卻不知由此掀起了一場乾隆時期官場、兩淮鹽業史上的腥風血雨。

劇中設置:兩淮鹽運使辦公衙署

原型:國慶路上的“運司衙門”

原運司衙門在揚州老市政府所在地,大門朝東,在國慶路上。今僅存門樓,門樓上方有“兩淮鹽運使司”匾額。兩淮都轉鹽運使司衙署是揚州鹽商時代興盛的見證,其淵源最早可追溯至漢武帝劉徹時期的大儒董仲舒,原址曾留有董井和古宅。鹽運使,官名,始置於元代,稱爲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簡稱“運司”,設於主要產鹽地區。從元朝至民國,皆在揚州設立兩淮鹽運衙署機構,負責兩淮地區鹽的生產、運銷和緝私等事務,足顯鹽務在揚州經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劇中設置:兩淮巡鹽御史辦公衙署

原型:鹽院,原址在今皇宮廣場

鹽院是當年兩淮鹽區的最高鹽務專官——兩淮巡鹽御史的官署,又稱兩淮巡鹽察院署、兩淮巡鹽御史廨署、鹽漕察院、察院,位於今皇宮廣場所在地。兩淮鹽政由兩江總督兼任以後,鹽院遂成廢署,但兩江總督來揚巡視鹽政時,仍常駐節此地。

據揚州文史專家王虎華介紹,如今,原鹽院建築均已不存,僅留兩三處殘骸:一是鹽院東圍牆牆基一組,二是門前的一對石獅子(萬壽宮遺物),三是皇宮廣場住宅小區的東北隅,有少許假山,疑似原鹽院內桃花泉書屋鄰近假山的遺存,移置於此。

因爲鹽院的緣故,其西側、東側及門前的道路便被命名爲院大街、院東街和院前街。院大街、院前街不復存在,而院東街還一直保存着。

更多揚州元素

劇中多處

提到揚州書院

《大清鹽商》中多處提到揚州的書院。

書院是一種由儒家士大夫創辦並主持的文化教育機構。揚州書院教育的歷史可追溯到隋唐,而嚴格意義上的揚州書院始於宋代,到了明清又有了較大發展。而多位兩淮鹽運使、兩淮巡鹽御史對揚州書院的發展功不可沒。

維揚書院明嘉靖五年(1526),巡鹽御史雷應龍創始,其後,巡鹽御史徐九皋、陳蕙、洪垣、彭端吾、楊仁願等數次修復。

甘泉書院明嘉靖五年(1526),巡鹽御史朱廷立所建。

安定書院巡鹽御史胡文學創建於康熙元年(1662),雍正十一年(1733),巡鹽御史高斌、鹽運使尹會一重新擴建。

梅花書院始建於雍正十二年(1734)。清嘉慶十三年(1808),兩淮鹽運使阿克當阿在梅花書院後面的空地上興建了文昌樓,以擴大梅花書院的場地,使其成爲舉人們會文課試交流的場所。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