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宮廷野史 > 秦國崛起的原因:重用異國謀士 造就天下無敵

秦國崛起的原因:重用異國謀士 造就天下無敵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回望歷史,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兼併,使得天下狼煙四起。最終秦國滅六國、一統天下、北擊匈奴、南征越族、建立了無比輝煌的豐功偉績。從這一系列的豐功偉績來看,自然是與秦國曆代君主的雄心壯志分不開,與秦國士兵的英勇奮戰分不開,與秦國的政治經濟分不開,更是與秦國曆代謀士“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謀略分不開。但我們縱觀歷史史書,會很驚奇的發現秦國的多數謀士與智者並非爲秦國人,而多數謀士都是從其他國家來到秦國的。列如衛國的商鞅、魏國的張儀、魏國的范雎、楚國的百里奚、宋國的蹇叔等人。並且這些人最終受到了重用,從而大展身手,聲名鵲起,爲秦國一統四海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的謀略成爲了秦滅掉六國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禁要問到,這是歷史發展的巧合,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爲何會出現這樣的一種歷史現象呢?

一、秦國曆代主要謀士簡述

1、商鞅

通過史書我們可以知道商鞅,他出生於衛國。被後人稱頌爲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也是衛國國君的後裔,故稱爲衛鞅,後受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受到秦孝公的邀請來到秦國,最終得到秦孝公支持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秦孝公死後,商鞅被貴族所誣陷,最後遭到車裂而死。但是通過商鞅這一系列改革,秦國大治,民風突變,秦人隨即“怯於私鬥,勇於公戰”。《史書.商君列傳》記載:“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史稱“商鞅變法”。

秦國崛起的原因:重用異國謀士 造就天下無敵

網絡配圖

商鞅變法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並且逐步的在秦國建立新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積極推行郡縣制以加強中央集權,重視發展農產,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使得全國百姓以私下鬥毆爲恥,以爲國家立下戰功爲榮,使得國家軍隊戰鬥力不斷增強。富國強兵的秦國,成爲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傲視於西方。“經過商鞅變法後,也使秦人的宗族色彩開始減弱,親情血緣的觀念也很淡漠,使秦國人形成了具有濃厚的功利主義的價值觀,這使得秦國軍隊迅速強大成爲了虎狼之師”「2」。 綜上可知,商鞅對秦國的崛起做出了不可估計的貢獻。秦國最初只是一個相當弱小的國家,《史記.秦本紀》記載了“秦闢在雍州,不於諸侯會盟”。由此可見秦國當時的弱小和在各諸侯眼中的毫無政治地位。通過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由一個蠻荒之國成爲了一個軍事強國。可以看出商鞅對秦國崛起的作用之大。

2、張儀

張儀是魏國大梁人,爲魏國貴族後裔,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在戰國時期,出現了戰國七雄的相互兼併混戰的局面。爲使自己處於優勢的外交形勢,各諸侯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紛紛採取了“合縱與連橫”的策略,以達到壯大自身消滅它國的目的。當時出現“戰國虎爭,馳說雲涌,人持弄丸之變,家挾飛鉗之術”的社會形態,張儀正是作爲傑出的縱橫家順應歷史而出現在戰國的政治舞臺上,他對列國兼併戰爭形勢的變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張儀來到秦國在秦國進行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改革,張儀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採用了“外連衡而鬥諸侯”,的靈活的外交政策。運用自己聰明的才幹,機智的謀略,縱橫捭闔,四處遊說諸侯,建立了諸多功績,在秦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上成爲舉足輕重的人物。在《戰國策》一書中對張儀向有“縱橫家言”之稱,可見歷史對其高度的評價。他在風雲多變的險惡環境中,憑藉靈活外交手段,積極採用連橫策略,逐步的打破了各諸侯的合縱政策,使秦國綜合國力得到迅速提高,這就爲秦國的崛起霸業和將來統一四海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3、范雎

原魏國人,後來成爲了秦國著名謀士,在謀略上,對各諸侯國採取遠交近攻的計策,使得秦國最終一統天下。在這期間,范雎巧施離間計,智取長平,挫敗趙國,再次減弱了秦國一統天下的阻力。但是范雎也是一位充滿矛盾的歷史人物。他一方面小肚雞腸,“每飯之德必賞,睚眥之怨必報”;另一方面,他又是十分具有謀略,能夠忍辱負重,最終成就大事的人。他一方面對過去了的恩怨耿耿於懷;另一方面,他又具有軍事遠見,提出了“遠交近攻”“靈活多變”的戰略方針。歷史的事實證明,“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是相當有效的,秦國就是在這一方針指引下逐漸的強大起來的,一步步完成統一大業的。范雎對於秦國一統四海的作用同樣是不可忽視的。

4、其他謀士

除了上述著名謀士之外,秦國還有許多的異國籍謀士,“秦莊襄王任用的呂不韋、秦始皇任用的李斯”這些人都爲秦國的霸業作出了貢獻。

二、爲何各國謀士來秦國

1、從各謀士爲了自身發展需要來看,即“在自己的國家不得志,長期不得重用”。

秦國崛起的原因:重用異國謀士 造就天下無敵 第2張

網絡配圖

各國謀士來到秦國,看似爲歷史的巧合,但是在這一些巧合的同時又具有許多歷史的必然性。對於一個謀士而言,如果想要有所作爲,就必須要有自己所發展的空間,有自己施展才能的機會。如果一個優秀謀士的才能在一個地方長期得不到發揮,或者是他的才能發揮長期受到限制,那他就會考慮重新找一個適合自己才能發揮的環境。商鞅從魏國來到秦國,有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在魏國長期得不到重用,使得他不得不考慮改變自己目前的現狀,並且他需要一個可以施展自己才華的地方,以此來實現自己的抱負。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各謀士受到了冤屈感到不平而又無法申訴,使得他們要找別的國家去施展才能。比如說張儀,就是因爲和氏璧被盜,而楚國丞相昭陽誤認是張儀所盜取,後張儀經過嚴刑考打之後,被迫來到了秦國。此外,秦國是在戰國時期是弱國,常常被東方大國所小看。秦孝公爲強大秦國發布招賢令招各國能人賢士共同治秦。於是商鞅來到秦國,最終實現了自己的抱負。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的分析范雎的情況。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范雎最初是魏國人,此人相當的有才能,在魏國的時候就充分的展現出了他的軍事才能,但是後來他出使齊國被大夫須賈所誣陷,經過千辛萬苦之後最終到達了秦國。得到了自己施展才能的天地。由此可知,各謀士到秦國雖然是個有苦衷,但也是心想事成,因爲秦國也正是他們所希望來到的地方。

2、從秦國的各代君王來看

在秦國的歷史上,秦國基本是沒有出現昏君,秦國的各代君主都是相對明智而又有抱負的,善於接納各種有志之士,來滿足自己強大的需要。秦國的國君在智謀與明智方面都比其他諸侯國更加的強,秦國的國君雖不說每一代都是傑出的君主,但是秦國始終沒有出現楚懷王和晉靈公之類昏庸無道、荒淫誤國的君主。相反還出現了像秦穆公、秦昭王、秦孝公,秦始皇這樣具有雄才偉略的君主。當然,其他國家也出現有招納賢士的舉措,如“燕昭王築黃金臺,戰國四公子養士等”。但能夠長期堅持下來的只有秦國的“客卿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秦穆公,就是一位相當具有能力的君主,他在位期間,極盡所能的招納賢士。“在客卿制度上敢於突破宗法格局大膽起用外籍人士”。“夕穆公求士,西取餘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人,皆不出於秦。穆公還積極的擴張領土,很大程度上爲秦國開闢了新的領土。秦穆公還施行仁義的政策,減輕刑罰,重視商業的發展,使得秦國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也有“秦孝公積極的推行招賢令,招致商鞅的到來。此外還有惠文王拜張儀爲相”以及“秦昭王直跪着向范雎請求說:“請先生怎樣賜教於我呢”,這些都可以看出秦國曆代君主對謀士的重視。到了秦始皇時期,彷彿是上天故意安排給秦國一統四海的歷史使命:“一個具有統一四海野心的君主出現了”。並且,我們也可以把這幾位傑出的君主比做爲伯樂,而這一批國外的謀士就是一匹匹千里馬。而歷史的證明是:“只要有了伯樂,千里馬也會從千里趕來”。秦孝公在求賢的過程中說過:“諸侯鄙秦,醜莫大焉”,這句話所體現出了東方各諸侯國對西方弱秦的鄙視。因此秦孝公開始打算改變被東方國家視爲蠻荒弱國的現狀,富國強兵。但是要富國強兵必然是需要大量的人才和改革家,這就爲這一些人才來到秦國留下了歷史發展的必要條件。歷史也證明:“一個成功的人必定是一個善於用人的人”。最後,前代謀士的成就和在秦國得到的優厚待遇也鼓動着後面的謀士到秦國大展身手,秦國的謀士到了秦國基本上都是得到了重用,如商鞅就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使得其他各國的謀士都看到了秦國良好的政治風氣與秦國曆代君主對謀士的善待。這些情況使得各國謀士積極地想來到秦國發揮自己的才能。所以,秦國曆代傑出的君主也是吸引衆多外來謀士來秦國的重要因素之一。

3、各謀士看清秦國具有一統天下的潛能

作爲一個智者,它必然有着清醒的頭腦意識,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什麼是自己不想要的。對於一個優秀的謀士而言,找到屬於自己、適合自己的生存空間便是自己人生取得成功的關鍵一步。因此爲何商鞅、張儀、范雎等戰國著名的謀士都選擇來到秦國,這真的是歷史的偶然?的確歷史存在偶然,但是偶然僅僅存在與那些混亂政治的時期。自秦穆公以來秦國的政治是比較清明的,而各謀士之所以來到秦國更重要的是看出了秦國的各位君主相當的具有霸氣,具有一統四海的野心,具有知人、識人、用人、信人的本領和氣度。我們試問作爲一位深思熟慮的謀士,他怎麼能不希望自己擁有一個堅固的靠山來支持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在歷史中,秦孝公就是商鞅的這一個靠山,這就使得商鞅的才能得到能充分發揮。而且各謀士在自己發揮才幹的過程中能儘量希望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他們都認爲秦國的君主就是他們要找的發揮才幹的依靠。這可以說是各國謀士來到秦國的重要原因之一。再者,秦國當時處於各諸侯的西部,處於相對蠻荒之地,東方的諸侯國多認爲秦國是一個弱小之國,便不會把秦國當做爭霸的對手,這使得秦國可以很好的免於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危害,由此使得秦國擁有了一個利於自己崛起的周邊環境。並且,秦國的中心爲關中平原,經濟富庶,人口衆多,易守難攻,使得秦國具有一統四海的經濟實力。范雎就充分的認識到了這一點,他曾經對秦昭王說:“大王的國家,四年都是堅固的要塞,北方布甘泉高山、谷口狹隘;南面環涇、渭二水蜿蜒如帶;右邊有隴山、蜀郡;左面有函谷關、商阪,勇士百萬,戰車千輛。大王佔據了地利、人和有利條件”「8」。而各謀士也都充分的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纔不遠千里的來到秦國。

秦國崛起的原因:重用異國謀士 造就天下無敵 第3張

網絡配圖

三、從各謀士來秦國看秦國崛起

在當今社會,我們說競爭爲人才的競爭,人才是決定一場競爭、一個企業的成敗的關鍵因素。由此可見人才對於一個集團、一個企業的重要性。秦國,在春秋及戰國初期,爲一個名不經轉的弱國、貧窮國,能夠最終成爲一統四海、橫掃六國的帝國,其中關鍵的一個因素便是“人才”的運用。而在戰國一個征戰的時代,人才往往是可思、可盼而不易得到的。人才在選擇自己歸宿的時候也會充分的考慮這個歸宿是否真的適合自己,是否能讓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而這時候的秦國,就剛好滿足了各位謀士對他們歸宿選擇的標準。秦國曆代的君主,大多都有識英才重英才的能力,而且用人不疑,這就使得到秦國來的這一批謀士減除了後顧之憂,能夠盡全力地爲秦國的崛起做貢獻。從歷史的證明來看:“商鞅變法”秦國突飛猛進,張儀的 “外連衡而鬥諸侯”政策給秦國一個靈活的外交,而范雎“遠交近攻”政策,更是讓秦國的軍事行動取得了輝煌成就”。秦國的這一批謀士還具有爲了秦國而不顧生死的優良作風。比如說,楚懷王要以殺害張儀來換得秦楚聯合,張儀就不顧自己的安危隻身到了楚國,最後再憑藉着自己的機智擺脫了危險。從這一種大義凜然的風範來講,秦國的謀士品格的確要高於他國謀士。除此之外,秦國的這幾位謀士也有一種爲了事業而敢於做在他人看來大義不道之事,因爲雖然他們已經離開了自己的祖國,但是對於自己的故鄉多少都會具有一定的留戀之情,當秦國即將滅亡自己祖國的時候,他們深明大義,因爲他們知道這是大勢所趨,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反推歷史,像商鞅、張儀、范雎這樣的能人智士沒有來到秦國,秦國的歷史是否會改變,秦國又是否能夠統一六國,北擊匈奴南征越族呢?但是歷史就是歷史,已經無法轉變,因爲在這兒我們不得不承認秦國這些異國謀士對秦國一統四海的功績。由此看來,各國智者、謀士來到秦國,並非歷史的偶然,而是歷史自身發展的需要。因爲秦國自身的潛力、秦國的優良政治、秦國的君明智主、秦國對歷代謀士的優待等都是各異國謀士最終選擇來到秦國的歷史根源,也正是這一批智者成就了一個帝國。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