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奇聞異事 > 民國的怪象:中南海有總統而紫禁城竟還有皇帝

民國的怪象:中南海有總統而紫禁城竟還有皇帝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統帝溥儀宣佈退位,從而結束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皇帝的統治。人們也不難發現,儘管溥儀宣佈退位,孫中山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登上了歷史舞臺,然而,當時實行了“一國兩制”的政策。俗話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那麼,當時爲什麼要實行“一國兩制”,也就是國民政府與清政府“兩種制度”同時存在的政策呢?

清光緒三十四年,即1908年10月,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同時生了重病。在光緒皇帝臨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將不起,由於光緒皇帝無後,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見軍機大臣,商量立儲人選,軍機大臣認爲內憂外患之際,當立年長之人。慈禧太后聽後勃然大怒,最後議定,立三歲的溥儀爲帝,並讓溥儀的親生父親載灃監國。兩天之後,光緒、慈禧相繼駕崩。半個月後,溥儀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緒皇后隆裕和載灃攝政。第二年改元宣統。就這樣,年僅三歲的溥儀登上了晚清皇帝的寶座,是爲宣統皇帝。

但是,讓人始料不及的是,僅僅過了三年,即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年僅六歲的溥儀頒佈了《退位詔書》,但保留非統治皇帝的名義,溥儀退居紫禁城中的養心殿,雖然宣告了清朝王朝的滅亡和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結束,但是並沒有給封建帝制的畫上真正的句號。

如果說1911年的焦點人物是孫中山和袁世凱,那麼,這一紙代宣統皇帝頒佈的退位詔書,讓隆裕太后成爲了1912年最受關注的人物。退位詔書的頒佈,讓隆裕皇后成爲那個時代的點睛之筆,也讓她獲得了死後的哀榮。1912年2月12日,延綿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王朝,正是以隆裕皇后頒佈的一紙退位詔書宣告退出歷史舞臺。

據有關史料記載,起草退位詔書的,是光緒二十年的恩科狀元張謇,這位開創了百年實業傳統的清末狀元不僅具備經世致用的頭腦,且極具文采。一紙詔書,委婉而生動地道出大清朝的“有疾而終”:

朕欽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用是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之全國,定爲共和立憲國體……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爲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宣佈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爲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民國的怪象:中南海有總統而紫禁城竟還有皇帝


·《走向共和》劇照:袁世凱力勸隆裕太后退位。

而在此之前的兩個月前,1911年12月29日,自1894年就建立了興中會的孫中山,被十七省代表推選爲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兩天後的1912年元旦,南京臨時政府宣告成立。

儘管溥儀已經宣佈退位,但是,登上臨時大總統寶座的袁世凱卻給了隆裕極爲隆重的葬禮。袁世凱出於難以明言的需要,向世人和還具備勢力的前清舊臣展示,他的地位來自大清的賜予,對於大清,他不忘舊情。隆裕死前曾對大臣世續說:“孤兒寡母,千古傷心,睹宮宇之荒涼,不知魂歸何所。”又對溥儀說:“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國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別汝之期至矣,溝瀆道途,聽汝自爲而已。”而對於袁世凱,隆裕無話可說。

在清末十年中,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是推行“清末新政”最得力的人物。許多“新政”措施,往往先從直隸試辦,然後再製訂章程推廣各省。如編練新軍,創辦巡警,開辦學堂等,都是這樣。袁世凱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極力擴張自己的勢力,成爲晚清政壇上最具實力的政治明星。

清政府希望通過一步步的改革,使統治地位得以延續。但是,開始得有些晚了。此時,進步的革命力量已經開始成長。在革命力量的影響下,清廷內部也開始出現立憲的聲音。立憲派最著名的領袖,便是代隆裕起草退位詔書的張謇。在立憲思潮的影響下,大清的執掌者們終於開始考慮這一問題。1905年12月,清政府派遣以載澤爲首的五位大臣出洋,到日本、英國、美國、德國和法國去考察他們的政府,並詳細調查中國實行立憲政體的可能性。1906年9月1日,光緒帝在慈禧太后的指使下,命令京師和地方官員開始憲政的準備工作。問題就這樣決定下來,準備工作就開始了。

然而,在立憲改革穩步推進的1908年末,已經軟禁的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駕崩,成爲皇太后的隆裕順理成章地開始逐漸走向歷史前臺。不幸的是,隆裕儘管成了皇太后,但是,歷史還沒有需要她出場。在隆裕皇太后的最後歲月中,與她關係最微妙的,莫過於袁世凱。這位因爲日後稱帝而身敗名裂的改革者,在1909年下課之後一直密切注視着國內政治形勢。

武昌起義的第二天,即10月11日,適逢袁世凱的五十二歲壽辰。由於時局動盪,不少人估計他可能會再起,所以前來祝壽的心腹親信比往年更多。但是,正當養壽園內大擺酒宴、演戲祝壽時,武昌起義的消息突然傳來,袁世凱雖然立刻下令停止祝壽活動,但他馬上意識到,期待已久的出山時機已經到來。

袁世凱決心東山再起,重出江湖。在1911年到1912年間,不僅是革命軍方面如火如荼,各種抗議運動也都湊在了一起。1911年的中國,是辛亥革命的中國。從那一年年底,有十七個省市脫離清政府宣佈獨立。第二年初,南京臨時政府的旗幟高揚在揚子江畔。就這樣,隆裕出場的時間到來了。她要爲清政府的平安善後負起責任。袁世凱最後一次朝見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問題。

皇帝退位已經無可挽回,隆裕皇后立即頒佈授予袁世凱一等公爵,想用這種方式讓袁世凱保持大清不亡。但此時此刻,南方革命黨許諾的大總統位置對袁更有吸引力。袁世凱一口謝絕了榮典,不斷向這位太后傳遞“革命黨太厲害”的消息。《胡漢民自傳》中評價當時的袁世凱說:“一方挾滿族以難民黨,一方則張民黨以迫清廷,時人謂之新式曹操。”

民國的怪象:中南海有總統而紫禁城竟還有皇帝 第2張

沒有選擇,她依然只能“全權授予”袁世凱。她所能做的就是在註定的命運之下爲清室爭取一個較爲優待的條件。在南北雙方拉鋸的談判過程中,清室的退位條件的每一次更改,都“入奏”隆裕皇太后過目,“太后逐字討論,見解明快”。主要負責起草優待條件的,正是早年被載灃豁免的汪精衛。

他們制定的《優待條例》規定:一是,清帝稱號不變;二是,每年由國民政府給予四百萬元;三是,清帝仍居清宮,以後移居頤和園;四是,原有私產由民國保護等等。2月6日,參議院通過了這個所謂《優待條例》。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帶着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在養心殿裏,“揮淚對宮娥”,舉行了最後一次朝見禮儀。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了。就在溥儀退位第二天,袁世凱聲明贊成“共和”,同一天,孫中山宣佈辭去臨時大總統。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開始了“一國兩制”也就是國民政府與清政府“兩種制度”同時存在的新時代。

直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出任直軍第三軍總司令,趁直、奉兩軍在石門寨、山海關等地激戰,回師北京發動“北京政變”,推翻直係軍閥政府,驅逐清遜帝溥儀出宮,改所部爲中華民國國民軍,自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電邀孫中山赴京共商國事。但迫於形勢,又同反直系的軍閥張作霖、段祺瑞妥協,組成以段爲臨時執政的北洋政府。至此,辛亥革命後出現“一國兩制”的局面才得以結束。不難看出,九十九年前的“一國兩制”是辛亥革命勝利的標誌,更是辛亥革命妥協性、軟弱性、不徹底性的產物。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