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奇聞異事 > 劉裕出征爲何停留4個月?最後與北魏誰勝誰負?

劉裕出征爲何停留4個月?最後與北魏誰勝誰負?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劉裕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劉裕滅南燕的戰役,他在征服南燕之後,回國陸續平定國內的叛亂,在外又滅了譙蜀,東晉國力大增,而且劉裕也是在多年的戰亂中,儘量保證東晉的百姓能夠得到休養生息的空間和時間,在蓄積國力之後,劉裕開始了在一次的北伐,這一次也是後秦國內打亂,劉裕看到了機會。

劉裕出征爲何停留4個月?最後與北魏誰勝誰負?

《宋書.武帝本紀中》荊、雍既平,方謀外略。會羌主姚興死,子泓立,兄弟相殺,關中擾亂,公乃戒嚴北討。

義熙十二年初,劉裕就已經調集四路大軍分路進攻後秦了,最主力的還是檀道濟和王鎮惡這一路,連克許昌洛陽,其他幾路的兵力更多的是吸引後秦兵力,爲檀道濟和王鎮惡創造機會,而值得注意的是,劉裕同年九月就抵達彭城了,過了一個月王鎮惡就攻克了洛陽,但是劉裕卻一直沒有發兵出征,他是在義熙十三年正月才率軍西進的,也就是他在彭城大概停留了4個月,顯然劉裕是有顧忌的,也就是北魏的態度。

因爲當時北魏的明元帝拓跋嗣,他的皇后姚氏,是後秦姚興的女兒,北魏和後秦是姻親之國,而且同時又明白脣亡齒寒的道理,如果說北魏在劉裕出兵的時候,斷了晉軍的後路,劉裕所部的確會處於危險的境地,所以劉裕要確認北魏的態度纔好做出行動,不然劉裕容易陷入腹背受敵的尷尬境地。

《資治通鑑.晉紀三十九》魏主嗣使羣臣議之,皆曰:“潼關天險,劉裕以水軍攻之,甚難;若登岸北侵,其勢便易。裕聲言伐秦,其志難測。

北魏朝堂之上,持謹慎觀點的人還是佔大多數的,畢竟劉裕陳兵於兩國邊境,說是借到,誰也不知道劉裕心裏想着什麼,國與國之間,尤其是那個時代的國家之間,本來就沒有太多的信任,當時北魏朝廷之上,最能看清形勢的是崔浩,他直言,“裕圖秦久矣,今姚興死,子泓懦劣,國多內難。裕乘其危而伐之,其志必取”,而且北魏自己的背景也是有麻煩的,柔然經常犯邊,崔浩認爲,這個時候和劉裕發生衝突,是在爲後秦背鍋,再者可能陷入到不必要的麻煩當中,但是拓跋嗣還是更傾向於,阻止劉裕進軍的勢頭,嗣乃以司徒長孫嵩督山東諸軍事,又遣振威將軍娥清、冀州刺史阿薄幹將步騎十萬屯河北岸。

劉裕出征爲何停留4個月?最後與北魏誰勝誰負? 第2張

其實劉裕在沒有得到北魏明確答覆之前,就已經開始試探北魏的態度了,在各路大軍開始討伐後秦的時候,王仲德所部就進入了黃河流域,在東郡涼城大破北魏軍,王仲德水軍入河,將逼滑臺。魏兗州刺史尉建畏懦,帥衆棄城,北渡河。

這個就有意思了,北魏尚未給出答覆,晉軍就開始強行借道了,還在魏境攻城掠地,可能當時劉裕是沒有太多的時間等北魏的回覆,所以只能用軍事行動來讓北魏暫且屈服,最起碼不要在劉裕西進的時候搗亂。

面對晉軍的行動,北魏自然是如臨大敵,遣叔孫建、公孫表自河內向枋頭,因引兵濟河,這個時候前線的王仲德也是個人才啊,言語之間直接把錯誤完全都扣到了北魏身上,劉太尉使王徵虜自河入洛,清掃山陵,非敢爲寇於魏也。魏之守將自棄滑臺去,王徵虜借空城以息兵,行當西引,於晉、魏之好無廢也,何必揚旗鳴鼓以曜威乎,也就說,滑臺不是我打的,是你們守將自己跑得,我們老大劉裕只是想收復洛陽古都,打掃祭拜下皇陵罷了,你們怎麼能以兵戈相向呢?

其實就實際行爲而言,王仲德才是不佔理的,當時不引起誤會的方法就是,即便北魏守將棄城而逃,你也不能擅自入城啊,王仲德的做法完全就是去造成誤會的,說白了還是在試探北魏的底線和態度,而劉裕則是知道了北魏更多的還是處於猶豫之時,所以劉裕決定趁機進軍,快速解決關於後秦的戰事,當然也是做好了準備,先擊敗北魏,打消後顧之憂在西進。

十三年正月,公以舟師進討,留彭城公義隆鎮彭城。畢竟深入後秦境內的晉軍不能給劉裕太多時間,如果劉裕因爲北魏而一直遲疑不定,那麼北伐的晉軍容易發生意外,但是北魏又對劉裕的進軍不太放心,所以雙方不可避免的發生了一次軍事衝突,此戰也就是劉裕利用卻月陣,以不到3000人擊潰30000北魏騎兵的經典戰役。

當時北魏的策略是不主動招惹,但是要給劉裕軍以軍事壓力,不說打也不說不打,總之就是讓劉裕難受,常有數千騎,緣河隨大軍進止。時軍人緣河南岸,牽百丈,河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爲虜所殺略。遣軍裁過岸,虜便退走,軍還,即復東來。

劉裕出征爲何停留4個月?最後與北魏誰勝誰負? 第3張

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這個時候北魏騎兵就像是一羣蚊子,劉裕就是個半夜想睡覺的人,剛剛睡着,這蚊子就撲過來了,是叮人也好,是製造噪音也好,總之劉裕就睡不着了,起來想打蚊子,結果它們飛得滿屋子都是,只要在躺下接着睡,可是蚊子由來了,劉裕就又起來了,來回多次,沒辦法,劉裕只能先不睡了,要把蚊子全部拍死。

這就是劉裕當時的境地,可是他的部隊是步兵和水師組成的,只有少量的輕騎兵,沒有實力和北魏軍正面硬剛,所以劉裕的辦法是,在黃河北岸丟下一個誘餌,讓北魏人來咬。

《宋書.朱超石列傳》高祖乃遣白直隊主丁旿,率七百人,及車百乘,於河北岸上,去水百餘步,爲卻月陣,兩頭抱河,車置七仗士,事畢,使豎一白毦。

其實這個時候是北魏軍最好的機會,畢竟卻月陣是需要時間佈陣的,在陣型未建成之時,同時朱超石的強弩部隊還未進入軍陣,這是在河北岸劉裕軍防禦力最脆弱的時候,但是北魏竟然只顧看熱鬧,虜見數百人步牽車上,不解其意,並未動。就這樣白白浪費了這個絕佳的機會,高祖先命超石馳往赴之,並齎大弩百張,一車益二十人,設彭排於轅上。虜見營陣既立,乃進圍營。當朱超石率部入陣的時候,卻月陣則已經成型了。

這個時候,卻月陣的總兵力,是先遣的700人,加上後來朱超石所部的2000人,一輛戰車增加20人馬,共計100輛戰車,那麼陣中總兵力大約就是3000人,而北魏騎兵呢?虜以衆少兵弱,四面俱至。嗣又遣南平公託跋嵩三萬騎至,遂內薄攻營。30000騎兵向着卻月陣的晉軍圍過來。

相對來說,卻月陣能夠有如此大的威力,能夠讓步兵擊敗10倍於己的騎兵部隊,真可謂得到了天時地利人和,就陣型而言,軍陣後方就是自己的水師,可以及時補充兵員換下受傷的士兵,同時也可以及時保證軍械的更換,最主要的還是弓箭的後勤保證,而且水師也可以保護軍陣後方不會遭受地方騎兵騷擾。

這裏的戰車應該不是簡單的戰車,勢必是劉裕針對面對北方騎兵所改造的,能夠給步兵提供防護,免於被騎兵殺傷的戰車,否則沒有意義,同時戰車之間應該不是簡單的並靠關係,如果佈陣時間充足的話,可以挖溝壑,多設置拒馬等防禦性器械,戰車形成的防線,一個是降低了騎兵的騎射殺傷力,另一個是減弱了其衝擊力,也利於步兵進行反擊。

卻月陣能夠大顯神威,還有重要的一點是,敵軍指揮官的錯誤指揮,卻月陣陣型本來就不會太大,讓北魏騎兵直接衝過去也是減弱了北魏騎兵的優勢,而且一旦進攻受阻,前面的騎兵沒有足夠的迂迴空間,只能硬衝,結果就是被人家收人頭。

於是百弩俱發,又選善射者叢箭射之,虜衆既多,弩不能制。超石初行,別齎大錘並千餘張槊,乃斷槊長三四尺,以錘錘之,一槊輒洞貫三四虜,虜衆不能當,一時崩潰。臨陣斬阿薄幹首,虜退還半城。

面對衝過來的北魏騎兵越來越多,常規的弓弩已經不能遏制了,所以朱超石用了另一種臨時的武器,他把長槊砍斷成3、4尺的樣子,當時的一尺大概是23cm,也就是說每一段的長度在100cm左右,但是至於怎麼用,就說法很多了,記載中寫得太簡單了,“以錘錘之”,怎麼錘,斷槊放在哪裏?

先要說的是,這裏用大錘錘斷槊的辦法應該不是朱超石臨時想出來的辦法,畢竟這大錘和長槊是他佈陣前劉裕給他的,應該是劉裕軍之前就有過這個辦法,不然打仗時帶着大錘幹嗎?個人覺得,這斷槊應該不是簡單的固定在戰車的某個地方,之後用大錘錘,無論使用大錘的人多有有力氣,都不足以讓斷槊有直接貫穿3、4名騎兵的力量,就算有這樣的將士,也不會太多,就是幾個,問題是,如果只有個別軍士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也就是卻月陣的某幾個點打出了優勢,明顯不足以引起北魏軍全軍崩潰,這是不是卻月陣全線發威,纔會導致北魏騎兵發生潰退。

最有可能的是,斷槊還是放在了強弩上,“以錘錘之”,應該是給強弩助力,這樣兩種力量匯合在一起,讓斷槊有了能夠連續洞穿多名北魏騎兵的可能。晉軍以此擊潰了衝擊的北魏騎兵,此後雖然北魏軍還想挽回敗局,但是晉軍氣勢正盛,已經無法遏制了。

超石率胡籓、劉榮祖等追之,復爲虜所圍,奮擊盡日,殺虜千計,虜乃退走。高祖又遣振武將軍徐猗之五千人向越騎城,虜圍猗之,以長戟結陣。超石赴之,未至,悉奔走。大軍進克蒲阪,以超石爲河東太守,戍守之。賊以超石衆少,復還攻城,超石戰敗退走,數日乃及大軍。

此戰之後,劉裕就更有底氣西進了,後秦也就必然滅亡了,當然劉裕能夠安心滅後秦,北魏沒有在後方搗亂,除了劉裕自己做了軍事部署之外,還有一位北魏重臣幫了他的忙,這個人也就是崔浩。

劉裕在滅後秦時,齊郡太守王懿降於魏,上書言:“劉裕在洛,宜發兵絕其歸路,可不戰而克。”魏主嗣善之。當時拓跋嗣是有想法的,既然劉裕主力在後秦,他想要趁虛進攻留劉裕的後方,也就是彭城和壽春,這個時候是崔浩力諫,打消了拓跋嗣計劃,不讓拓跋嗣給劉裕“搗亂”。

崔浩告誡拓跋嗣,今西有屈丐,北有柔然,窺伺國隙。西面有赫連勃勃,也就是胡夏國,而北面有柔然,如果北魏興兵南下偷襲劉裕的後方,這兩方就與可能去偷襲北魏的後方,那樣的話,吃虧的還是北魏,之後崔浩還誇讚了劉裕一番,劉裕奮起寒微,不階尺土,討滅桓玄,興復晉室,北禽慕容超,南梟盧循,所向無前。

當然崔浩這麼阻止拓跋嗣去找劉裕的麻煩,也不是爲了劉裕好,他說到底還是北魏之臣,他是從北魏利益考慮的,因爲劉裕滅了後秦,即便在關中地區留有兵力,短時間也無法做到穩固的統治,雖留兵守之,人情未洽,趨尚不同,適足爲寇敵之資耳。願陛下按兵息民以觀其變,秦地終爲國家之有。可坐而守也。崔浩的觀點還是比較有遠見的,後來長安的確就是得而復失。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