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演義趣聞 > “咱家”竟然不是宦官太監的專有稱呼嗎

“咱家”竟然不是宦官太監的專有稱呼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觀衆常常可以在影視作品中看到宮廷宦官以“咱家”自稱。尤以清宮戲最爲典型,“咱家”一詞被誤認爲是宦官的標配,其實不然。 

“咱家”竟然不是宦官太監的專有稱呼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古代,太監都自稱“咱家”,“咱”字是很常見的字,但是個多音字,念zan,又念za。“咱家”在明朝以前的一些朝代,最早是和尚、道士對自己的稱呼。

這一詞意味着清平,寡歡,淡泊世事的一生,後來太監們也用這一詞,顧名思義也是指自己已經沒有性能力,清平地過一生,故稱“咱家”。

“咱家”(音za,去聲),人稱代詞,我,早期白話,早期文獻中也可以寫作“喒”。宋元明清時期的俗文學作品中運用十分普遍。例如“自嘆咱家,兩鬢霜華,有錦難纏,淚溼琵琶”(孫周卿[雙調]蟾宮曲 自樂);明徐渭《漁陽三弄》:”咱家姓察名幽,字能平,別號火珠道人”;清孔尚任《桃花扇•撫兵》:“咱家左良玉,表字崑山。”  

“咱家”竟然不是宦官太監的專有稱呼嗎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宦官自稱“咱家”,在舊時戲曲小說中多見。“李蓮英伸手在榮祿肩上拍着,笑說道:‘魚兒快上鉤了,四爺須好好地做去,不要弄毛了,再抱怨咱家。’”(《清代宮廷豔史》)

2008年新拍的《三國演義》中,董卓在羣臣面前道:“竟敢行刺咱家,咱家是什麼人?”“咱”字並不見於宋以前的字書。《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咱家”已經在當時的俗文學作品中運用。但從歷史角度看,董卓自稱“咱家”並不合適。 

“咱家”竟然不是宦官太監的專有稱呼嗎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我是貓》中文譯本(於雷譯版)通篇貓公的自稱便是“咱家”。“咱家是貓。名字嘛還沒有。……這大約便是咱家生平第一次和所謂的'人'打照面了。”當年於雷先生在翻譯“吾輩”這一貓公自稱之時曾經在“在下”和“咱家”來中進行選擇。他認爲,“吾輩”不卑不亢,卻謙中有做,類似我國舊時戲曲宦官口裏的“咱家”。於雷先生結合貓公心態和文章風格而定作此譯,既凸顯了貓公玩世不恭、插科打諢的心態,“咱是貓,不是人”,又將其嬉笑怒罵下的犀利深刻地表現出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