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演義趣聞 > 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古代冰窖都是怎麼用的

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古代冰窖都是怎麼用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冰窖。中國在古代就已有了“冰箱”。雖然遠不如現代科技產物電冰箱,但仍可以起到對新鮮食物的保鮮作用。在古籍《周禮》中就提到過一種用來儲存食物的 “冰鑑”。這種“冰鑑”其實是一個盒子似的東西,內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面,然後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間,就可以對食物起到防腐保鮮的作用了。這可能是人類使用最早的冰箱。  

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古代冰窖都是怎麼用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湖北隨縣曾侯乙楚墓1978年出土了兩件冰鑑,冰鑑上還放著一柄長勺是專門用來舀冷飲的。此外,在古書《吳越春秋》上也曾記載:“勾踐之出遊也,休息食宿於冰廚。”這裏所說的“冰廚”,就是古代人們專門用來儲存食物的一間房子,是夏季供應飲食的地方,實際上就是古代冰窖。設計奇巧、鑄造精工的鑑缶被譽爲中國古代的“冰箱”。鑑缶由盛酒器尊缶與鑑組成,方尊缶置於方鑑正中,方鑑有鏤孔花紋的蓋,蓋中間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頸部。鑑的底部設有活動機關,牢牢地固定著尊缶。鑑與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應是夏天盛放冰塊、冬天盛放熱水之用。

明朝時,北京城的皇公貴族已把冰箱做爲重要的祛暑器具,那是一種用天然冰塊降溫的箱子,以黃花梨木或紅木製成。從外觀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鬥形,腰部上下箍銅箍兩週。箱兩側有銅環,銅環的用途就是便於搬運。箱口覆兩塊對拼硬木蓋板,板上鏤雕錢形孔。

那時的冰箱不僅外形美觀,而且在功能設計上也十分精巧科學。冰箱箱內掛錫,箱底有小孔。兩塊蓋板其中一塊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塊是活板。每當暑熱來臨,可將活板取下,箱內放冰塊並將時新瓜果或飲料鎮於冰上,隨時取用。味道乾爽清涼,用後讓人覺得十分愜意,暑氣頓消。由於錫的保護,冰水不致侵蝕木質的箱體,反而能從底部的小孔中滲出。  

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古代冰窖都是怎麼用的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民國以前,採冰儲冰是皇室貴族特權,只有皇室可以建造冰窖,這些冰窖就是官辦冰窖,簡稱官窖,它們多是磚石建造的內部爲拱形的地下冰窖,又可分爲直接爲皇宮服務的御用冰窖和爲王府官衙服務的吏用冰窖兩種。據《大清會典》記載,當時北京城內共有十八座官窖,分列紫禁城內、德勝門外、景山西門、正陽門外四處。民辦冰窖的出現則是在民國時期,它們幾乎都是挖掘的土炕,置冰後以土掩埋。

如今,北京的冰窖只殘存三處:故宮內冰窖數目不詳,雪池衚衕內兩座,恭儉衚衕內一座,皆爲官窖,民辦冰窖則早已無跡可尋。

驕陽似火、鑠石流金的日子還沒開始,那應該是在農曆六月。眼下,溽暑還只在醞釀階段,深夜球賽頻出的冷門讓人感到涼意,南方的水患也讓人不寒而慄,樓上空調機滴下的水也並不急促。

北京地理曾推出《偎冬兒》和《地下空間》系列,前者在時間上和《避暑》對應,後者作爲一個陰森森的系列,則堪稱北京的別樣避暑地圖。

那時的冰箱不僅外形美觀,而且在功能設計上也十分精巧科學。冰箱箱內掛錫,箱底有小孔。兩塊蓋板其中一塊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塊是活板。每當暑熱來臨,可將活板取下,箱內放冰塊並將時新瓜果或飲料鎮於冰上,隨時取用。味道乾爽清涼,用後讓人覺得十分愜意,暑氣頓消。由於錫的保護,冰水不致侵蝕木質的箱體,反而能從底部的小孔中滲出。 

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古代冰窖都是怎麼用的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民國以前,採冰儲冰是皇室貴族特權,只有皇室可以建造冰窖,這些冰窖就是官辦冰窖,簡稱官窖,它們多是磚石建造的內部爲拱形的地下冰窖,又可分爲直接爲皇宮服務的御用冰窖和爲王府官衙服務的吏用冰窖兩種。據《大清會典》記載,當時北京城內共有十八座官窖,分列紫禁城內、德勝門外、景山西門、正陽門外四處。民辦冰窖的出現則是在民國時期,它們幾乎都是挖掘的土炕,置冰後以土掩埋。

如今,北京的冰窖只殘存三處:故宮內冰窖數目不詳,雪池衚衕內兩座,恭儉衚衕內一座,皆爲官窖,民辦冰窖則早已無跡可尋。

驕陽似火、鑠石流金的日子還沒開始,那應該是在農曆六月。眼下,溽暑還只在醞釀階段,深夜球賽頻出的冷門讓人感到涼意,南方的水患也讓人不寒而慄,樓上空調機滴下的水也並不急促。

北京地理曾推出《偎冬兒》和《地下空間》系列,前者在時間上和《避暑》對應,後者作爲一個陰森森的系列,則堪稱北京的別樣避暑地圖。 

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古代冰窖都是怎麼用的 第4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說偎冬的偎是慵懶,那麼避暑的避則多了一份焦灼,是逃脫和規避。無論如何,二者都指向一種閒散,這是老北京人性格的一面,進而造就了與之相對的城市文化,避暑在北京曾與空間有關(什剎海、二閘等傳統納涼地),與生產有關(藏冰、平改坡),與常識有關(浮瓜沉李)、與日用有關(冰飲食以及避暑藥品),並最終與生活情趣(天棚、噴泉、膀爺)有關。

避暑從一種社羣交往方式收縮成了一項個體活動。(北京特產)古橋空調的風行以及退出市場可以看做是傳統避暑方式(避暑能夠自理)的沒落,崇文門菜市場門口的冰塊連同在它上面滾動的桔子汽水一起消失,則徹底宣告老法兒避暑的終結。

對於更新一代的年輕人,聽見雙棒兒一詞只會理解成哼哼哈兮,他們不知道,那是北京商家溫情的產品設計??小朋友甲買了一隻冰棍,拆開包裝將它一分爲二,遞給旁邊淌哈喇子的小朋友乙。

北京名爲冰窖的衚衕不止一條,爲了避免重名,1965年地名改革時改成了不同的名字??梅蘭芳大劇院附近的冰潔衚衕現在變成了西派國際公寓;前門東路東側的冰窖廠衚衕如今是一處工地;前海南沿的白米北巷內的什剎海冰窖現爲私人會館;位於德勝門外大街西側的冰窖口衚衕已變成寬敞的大街,82歲的張世明大爺對記者說“我是五八年搬到這邊來的,那時還經常見到人們到護城河去採冰。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時候,那個土窖就改成一個倉庫了,十多年前倉庫也拆了”。 

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古代冰窖都是怎麼用的 第5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沿着景山西街向南走,到陟山門街右轉,步行幾十米便會看到位於馬路北側的雪池衚衕。走進衚衕口就會看到不遠處有一個低矮的房屋,房屋的地上部分只有兩三米高,屋頂拱頂出脊成人字形分水,與附近的民居顯得格格不入。

早年雪池冰窖共有六座,由西向東依次編號,目前只留存了5號和6號。師宗海副園長介紹,雪池冰窖共修繕過三次,前兩次改造和修繕是在1961年和1968年,當時冰窖還在使用。最近一次是在2006年對殘存的5號和6號兩個冰窖進行修繕維護。修復後冰窖便不對外開放,由專人24小時值班看護。

冰窖的內牆面凹凸不平,匯合到一起成爲拱頂,整個空間大概高十米,無樑無柱。在所進來的門對面的牆上有一個比門小些的拱形的洞,已用城磚填補上,洞的下方沒有臺階。記者估算這個冰窖大概能盛2500立方米冰,規模可謂龐大。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