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演義趣聞 > 歷史上經典成語四面楚歌的典故出自哪場戰役

歷史上經典成語四面楚歌的典故出自哪場戰役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四面楚歌的故事,最早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其中記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描寫公元前220年,楚漢爭霸時期,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在最後一戰時,四面圍困項羽的故事。 

歷史上經典成語四面楚歌的典故出自哪場戰役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四面楚歌發生前的好多年,項羽和劉邦已經約定了在現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的東西邊界,作爲兩方的邊界,兩分天下,互不侵擾,但是後來項羽的勢力衰弱,而劉邦正在勢頭上,被手下謀士進言,應該趁項羽式微時消滅他,一統天下,於是劉邦就派兵圍攻項羽,把項羽的部隊趕至現今的安徽靈璧縣東南,也就是著名的垓下,項羽的部隊被打的七零八落,而且士氣低心,補給短缺,夜晚聽見圍攻的劉邦軍隊中傳來楚國的民國,心中大驚,誤以爲劉邦已經收服了楚地,這就是四面楚歌的真實含義。

項羽灰心喪志,一路奔逃到烏江畔,自刎而死,宋朝的李清照曾寫詩詠過項羽,“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當時項羽的部下曾勸過項羽,跨過烏江,捲土重來,東山再起,天下大定不一定是劉邦的,但是項羽覺得已沒臉面面對江東父老了,只能自刎謝罪。

從此以後,四面楚歌就用來形容人已經到了絕境,孤立無援,風險萬分。四面楚歌的故事,也因爲有西楚霸王窮途末路的悲劇色彩,而具有了生動形象的表現力,成爲了一個經典成語。

 四面楚歌的典故出自哪場戰役

四面楚歌,是中國經典的成語,用來形容處境危機,陷入了孤立無援的窘困境地。四面楚歌這個成語典故最自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其中有描寫“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就是發生在公元220年的楚漢爭霸最後時期,劉邦和項羽的垓下之戰,這場戰役直接決定了劉邦統一江山,建立了大漢朝。 

歷史上經典成語四面楚歌的典故出自哪場戰役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四面楚歌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還只是一個字面意思,描寫了在現今的安徽靈璧縣東南進行的垓下之戰的情況,當時圍困項羽軍隊的劉邦,利用心理戰,讓士兵們唱起了楚國的民歌,用來動搖項羽的軍心,果不其然,項羽在聽到營帳外響起了楚國的民歌,以爲周圍已都被劉邦收服,信心大失,和僅剩的800餘士兵突圍,逃到了烏江邊,面對後有追兵,前有波濤江水,項羽感到萬分沮喪,想起了當初拜別江東父老過烏江,一路高歌爭霸天下時的雄心壯志,陡然無存,心如死灰,自刎而死,而經過垓下一戰的勝利,劉邦一統天下的願望就實現了。

四面楚歌的典故出自哪場戰役?就是這場決定楚漢爭霸命運的垓下之戰,隨着西楚霸王的隕落,成王敗寇,千古真理,能流傳下來的就只有史官記載的有關西楚霸王的零星事蹟了。

四面楚歌發生在那個歷史時期

四面楚歌,中國經典的成語故事,是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其中記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描寫了劉邦和項羽的垓下之戰中,劉邦利用四面楚歌的攻心戰術打擊了項羽心中僅存的信念,最終導致項羽拔劍自刎。  

歷史上經典成語四面楚歌的典故出自哪場戰役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四面楚歌發生在那個歷史時期,從《史記·項羽本紀》可以推測中,四面楚歌發生在楚漢爭霸時期,垓下之戰的具體時期應該是在公元前220年,秦朝末年,民不聊生,國內生靈塗炭,民間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發展到了公元前220年左右,只剩下劉邦和項羽兩支隊伍,而早在秦朝滅亡時,項羽一把火燒了咸陽宮時,天下基本一分爲二了。在四面楚歌時的垓下之戰還末打響前,劉邦和項羽約定以現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的東西即鴻溝爲界,互不侵犯,各自爲政,只是後來形勢有變,劉邦手下的謀士提議趁項羽勢力虛弱的時候消滅他,獨分天下有何不可,於是劉邦率兵攻打項羽,在現今的安徽靈璧縣東南即垓下 ,展開生死一戰。

面對劉邦軍隊的層層圍困,項羽一方不僅士兵紀律潰散,軍心更是低沉不穩,再被劉邦施以攻心戰,在夜晚唱起楚國的民歌,一片熟悉鄉音傳來,聞者無不慼慼落淚,面臨四面楚歌的項羽,帶着殘兵敗將,連夜突圍到烏江,至此已經無路可逃了,心灰意冷之下,拔劍自刎,一代西楚霸王,就此隕命了,而劉邦做爲戰役勝利的一方,贏得了天下,終於一統江山。四面楚歌也隨着西楚霸王的窮途末路而引申爲經典的成語故事。四面楚歌發生在那個歷史時期,本就是風起雲涌,成王敗寇,千古真理,再歷害的英雄也會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