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演義趣聞 > 子虛烏有的孫策“襲許”計劃

子虛烏有的孫策“襲許”計劃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陳壽所著《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建安五年,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策陰欲襲許,迎漢帝”,這句話很有爭議,爲《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就引注了一種反對觀點——孫盛異同評曰:孫策雖威行江外,略有六郡,然黃祖乘其上流,陳登間其心腹,且深…陳壽所著《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建安五年,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策陰欲襲許,迎漢帝”,這句話很有爭議,爲《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就引注了一種反對觀點——孫盛異同評曰:孫策雖威行江外,略有六郡,然黃祖乘其上流,陳登間其心腹,且深險強宗,未盡歸復,曹、袁虎爭,勢傾山海,策豈暇遠師汝、潁,而遷帝於吳、越哉?斯蓋庸人之所鑑見,況策達於事勢者乎?又案袁紹以建安五年至黎陽,而策以四月遇害,而志雲策聞曹公與紹相拒於官渡,謬矣。伐登之言,未有證也。——但裴松之本人是贊同陳壽的觀點的,反駁孫盛道:“然孫盛所譏,未爲悉是。黃祖始被策破,魂氣未反,(但)劉表君臣本無兼併之志,雖在上流,何辦規擬吳會?策之此舉,理應先圖陳登,但舉兵所在,不止登而已。於時強宗驍帥,祖郎、嚴虎之徒,禽滅已盡,所餘山越,蓋何足慮?……案魏武紀,武帝以建安四年已出屯官渡,乃策未死之前,久與袁紹交兵,則國志所云不爲謬也。”

子虛烏有的孫策“襲許”計劃

由於史料的缺乏以及本人對軍事的無知,我不敢對“襲許”是否有可操作性妄下定論。我的疑問是,就算我們假設“襲許”是確實可行的,這樣做真的會爲孫策帶來什麼好處嗎?也許有人會覺得我的問題很可笑,這還用問嗎,“挾天子以令諸侯”唄!但我認爲這種觀點想當然耳,尚需商榷。

“挾天子以令諸侯”固然是很快意的一件事,但“挾”卻是很需要一點技巧的,要“挾”得謙恭“挾”得溫柔“挾”得讓人感覺不出來那是“挾”。此種政治問題極爲微妙,一個弄不好就“沒逮着狐狸反惹得一身騷”,毀了形象,也落下政敵用以攻擊自己的口實。用X門大學教授易X天的話來說就是“當時的制度是帝國制度,帝國是以皇帝爲國家元首和國家象徵的,所以對待現任皇帝的態度在當時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誰要是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錯誤,那可能就會一敗塗地,而且永世不得翻身。”

讓我們來看看基本算是“挾”得比較成功的曹操是怎樣做的——這個,我在《武帝紀》裏怎麼翻來翻去翻不到啊,再引用一下易X天的話(被毆飛):“在洛陽,皇帝和百官的飲食起居甚至形同乞丐。曹操在得到這一消息後,果斷地採納謀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議,想方設法把皇帝從洛陽接到了自己的根據地許縣。……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縣以後,立即就把自己的行轅騰了出來作爲皇帝的行宮,客客氣氣地供奉起來,禮儀、禮節那是非常地到家……”

子虛烏有的孫策“襲許”計劃 第2張

老曹可謂是拯救漢帝於水深火熱之中,對漢帝也是相當地客氣的。讓我們再來看,如果按陳壽的說法孫策想怎麼迎漢帝:“策陰欲襲許,迎漢帝”——同志們,許都是什麼地方?那是天子所在,是國都(至少名義上是),攻打國都,那是大不逆之罪!驚動聖駕,非臣子所爲。如果孫策真的這樣做,恐怕影響是很不好的。我認爲有了董卓和袁氏兄弟前車之鑑的孫策是非常清楚在對待皇帝的問題上稍有不慎就會帶來極惡劣的影響,他決不會輕易拿孫老爹流血流汗打拼得來的“漢室忠臣”的形象去冒險的。袁術稱帝后他立刻與之絕交也可以說明他在這個問題上是非常謹慎和有分寸的,而“襲許”實在是太冒失了,孫策何以會前後叛若兩人呢?

所以我認爲孫策“襲許”說是靠不住的,恐怕是世人牽強附會之談,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曹氏集團爲了給孫氏集團抹黑編出來的。也有人說這是孫策自己散佈的謠言,爲的是轉移老曹的視線,但我認爲這種觀點也是靠不住的,這種謠言影響太壞了,完全可以編個更冠冕堂皇的理由嘛。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