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演義趣聞 > 什麼阻礙了諸葛亮的發展?是小國寡民的政治嗎

什麼阻礙了諸葛亮的發展?是小國寡民的政治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7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首先,歷史給諸葛亮的政治舞臺是一個偏安西南的小國——蜀漢,蜀漢全盛時期擁有三十多萬戶(未失荊州時),人口約一百萬,爲三國中最少,至263年蜀亡時,有二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當中蜀郡擁有戶口最多,其面積只相當於魏國的1/5,吳國的1/2,人口只有魏國人口的1/8,吳國人口的1/4,這就決定了諸葛亮統一中國的基本條件——軍隊、人才和物資始終處於以弱敵強的局面中。

在國家綜合實力遠遠落後的形勢下,要想統一他國,是完全不可能的,關於這一點,諸葛亮其實也十分清楚,其在《出師表》中就明確指出:“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這種憂心忡忡的心理真實地再現了諸葛亮對北伐的無奈。

其次,後方的不穩定,使諸葛亮時刻處於心顧兩頭的境地,一方面,出於國家穩定的需要,諸葛亮不得不“六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孟獲,平定南中,孟獲雖然心服,但蜀漢國力並沒有從中獲得什麼提高,南中幾乎還是獨立王國,再加上歷史條件的限制,蜀漢也沒有拿出什麼有效的措施來發展南中,除了每年賜其以豐厚的物資外,還不得不加強邊防,防其生變,其生存條件仍然處於不毛狀態。

什麼阻礙了諸葛亮的發展?是小國寡民的政治嗎

以至諸葛亮北伐時,國內一有什麼風吹草動,首先想到的就是南中是否出事,以致後來鄅政有“南人心浮不定,不能往投”的說法,另一方面,後主的昏庸無能,使蜀國國家政權基本掌握在諸葛亮的手中,以致其他大臣都不敢大膽行使管理權,大事小事都得向諸葛亮彙報同意,致其在北伐中,即要關心軍事,雙要心繫國中,極大地拖了北伐的後腿。

而魏、吳兩國主賢將能,後方穩固,人人用命,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個沒有穩定後方的國家要想統一全國,是完全不可能的。

第三,連年的戰爭,使國家元氣大傷,國民生活和生存環境不斷惡化,國內出現極大的反戰情緒導致民心不穩,縱觀蜀漢立國50年,從劉備平定兩川,到營燒七百里,諸葛亮南征,六出祁山,姜維九次伐魏,最長相隔不過4年,最短的是一年兩次。

兩川百姓在蜀漢統治期間,幾乎都是在戰爭中渡過,加上蜀國國小力弱,戰端一開,幾乎是盡傾國之力,從蜀漢每次戰爭所動用的人力來看,最大的是俿亭之戰,陸遜營燒七百里,蜀國10多萬大軍灰飛煙滅,這對國家的影響是非同小可的。

什麼阻礙了諸葛亮的發展?是小國寡民的政治嗎 第2張

諸葛亮爲繼承劉備遺志,接二連三地發動一系列戰爭,每次死亡人數都以萬記,這對人口不過百萬的蜀國來說,不能不說是沉重的打擊和削弱,百姓產生反戰情緒也就不足爲奇了,而魏吳兩國在三國時期基本上沒有主動發動過戰爭。

所面對的幾乎都是對抗外來侵略,使統治者在道義上處於自衛地位而未受國民怨恨,甚至還有得道多助的趨勢,在這樣揭然兩樣的人心面前,不要說諸葛亮再活50年,就是再活一百年也無法統一中國。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