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演義趣聞 > 清朝爲什麼不修長城?除了有蒙古爲屏障之外還有一個原因!

清朝爲什麼不修長城?除了有蒙古爲屏障之外還有一個原因!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清朝爲什麼不修長城?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在《康熙王朝》中有這麼一個橋段,康熙帝親征噶爾丹回京不久視察長城,併發布了一道諭旨。大意是說明朝花費巨大人力、物力修築的長城,並未能抵禦大清入關,認爲長城是個無用的東西,同時告誡後世子孫,要以王道行天下,永不築長城。

清朝爲什麼不修長城?除了有蒙古爲屏障之外還有一個原因!

清代入主中原後,不修長城是事實,但其原因絕非像影視作品中所說的那樣簡單和冠冕堂皇。 中國古代的中原王朝,爲了抵禦外國和遊牧民族的侵擾,在邊疆屯集重兵,修築城牆。自從秦始皇開始,直到明代,北方邊境的長城一直是拱衛國家最重要的屏障。歷史也證明,長城的政治意義和軍事意義是極其重大的。

不過,自從修建長城以來,質疑聲也不絕於耳,主張修築者,大多強調其軍事上的防禦作用。例如北魏時的中書監(官職名)高閭在《請築長城表》中分析說,修築長城有五大利處:一爲“罷遊防之苦”;二爲防北部遊牧侵擾之患;三爲以逸待勞;四爲息無時之備;五爲歲常遊運,永不得匱。

清朝爲什麼不修長城?除了有蒙古爲屏障之外還有一個原因! 第2張

而反對修築長城者,皆認爲此舉勞民傷財,甚至無法抵禦外族侵略。如明代的陳建認爲,修築長城有五弊:一爲工程浩大,所費繁多;二爲勞民傷財,怨言煩興;三爲逼近寇境,胡騎出沒,驚擾不時;四爲曠遠難守,久益頹廢;五爲胡騎來犯,動輒數萬,潰牆而入,無異平地,反爲所笑。

儘管在修築長城上爭議不斷,但幾乎每個中原王朝的統治者都認爲長城不可廢,皆費巨資予以修築。清入主中原後,清朝皇帝在這個問題上卻有自己的看法和認識。順治時期因爲統一中原連年征戰,還無暇顧及長城。及至康熙親政後,才說:

“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衆志成城也。”

清朝爲什麼不修長城?除了有蒙古爲屏障之外還有一個原因! 第3張

到了康熙中期,康熙帝又再一次聲明:“本朝不設邊防,以蒙古部落爲之屏藩”的這一重要國策。其後雍正的態度基本和乃父康熙一致。

康熙帝指出將蒙古作爲屏障的這一說法大致是實,自努爾哈赤時期開始,女真就對蒙古實行或拉或打的戰略。到了皇太極即位後,蒙古各部落基本歸附清朝。因此相比較明代而言,清代的邊防並非是國家的主要戰略問題,也幾乎不存在侵擾邊境的情況,只有和沙俄接壤的邊境時有摩擦。

不過,對於蒙古各部落,清王朝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放心,像康熙朝的噶爾噶爾丹部,也是蒙古的一個部落。因此,在剿滅噶爾丹以後,康熙帝便在熱河就建立離宮,處理政務,接見、宴請、賞賜蒙古王公。並時不時舉行木蘭行圍,以展示其八旗軍隊的實力。

清朝爲什麼不修長城?除了有蒙古爲屏障之外還有一個原因! 第4張

尤其是康熙三十五年(1691),康熙帝親至多倫諾爾舉行會盟儀式,對喀爾喀蒙古三部實行盟旗制度,編爲左、中、右三路,共分三十四旗,明顯加強了對漠北蒙古的管理與控制。在這種情況下,清廷就更沒有必要勞民傷財修築長城了。事實也正如康熙所預料的那樣,自康熙朝以後,蒙古即成爲防禦沙俄南進的重要屏障。

不過,檯面下還有一個說不出口的原因。中國曆朝歷代修築長城,其主要目的還是應對外族侵略,清代是滿族人建立的政權,這在中原傳統思想看來,無疑是“異族”。

清入主中原後,當然不願在漢族和滿族之間保留這樣一個政治上、軍事上的阻隔障礙,不再強調長城的作用,具有明顯的混一天下政治,中外一家,逐漸強化清帝乃是滿漢以至天下共主的政治意圖。

在明代以前人們的心中,一般將長城以南或以內的中原地區視爲華夏之地,習讀孔孟之書,踐行儒家之道的禮儀之邦,而長城以外或以北的地區則被視爲不讀孔孟,不行儒家之道的蠻夷之地。

清朝爲什麼不修長城?除了有蒙古爲屏障之外還有一個原因! 第5張

在這種思想的主導下,如果清代統治者繼續修築長城,豈不是人爲地強化夷夏之別,自認是不知禮儀的蠻夷嗎?因此清代不修長城的原因是包含各個方面的,但主要還是消除滿漢之別,以達到臣服天下的意圖。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