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史 > 卫匡国是谁?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卫匡国是谁?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来源:安安历史网    阅读: 1.5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卫匡国原名马尔蒂尼,出生于意大利特伦托,是清顺治年间天主教意大利籍传教士。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西方人在了解中国的过程中离不开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和他所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但实际上更系统地向西方介绍我们这个东方古老大国的却是马可·波罗的同胞马尔蒂诺·马尔蒂尼,马尔蒂尼是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他到达中国的时间比马可·波罗晚三百多年,公元1643年,受命到东方中国传教的马尔蒂尼抵达葡萄牙人占据的澳门,当时离中国的明朝灭亡不到一年了。

马尔蒂尼的脚步踏上中国大陆时,中国的北方地区一直战乱不停,所以马尔蒂尼也只能一直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游历和传教,结交的也大多是明朝南方地区有名望的士绅和名人。在马尔蒂尼看来,要想达到传教的目的就必须融入到明人当中,因此他努力学习汉文化,还给自己起了个汉名叫卫匡国(后文统称卫匡国),表字“济泰”。

卫匡国是谁?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起这个名字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他是来帮助明人匡扶大明朝的,因为当时清军还没有南下,卫匡国没有认识到北方清朝军队的强大,他认为明朝才代表当时的中国,视清朝为野蛮人建立的国家,所以卫匡国在清军南下初期是站在明朝这一边的,并且积极参与南方各地的反清复明抵抗运动,试图通过帮助明朝复国来完成明朝人同意他传教的使命。

可惜的是卫匡国押错了宝,清军南下后一路势如破竹,明朝在南方的各个势力各自为战,几乎没有打赢清朝的可能,南明弘光朝不到一年就被灭掉。在这之后,卫匡国暂时只能将传教的可能寄望于南明的隆武朝廷,再次让卫匡国失望的是,隆武皇帝虽然愿意接纳他,但只对他讲述的跟火炮相关的知识兴趣,却对传教顾左右而言他。

卫匡国怒了,他帮助南明士绅反清复明是为了传教,这个是他来华的根本目的,既然南明朝廷不能给他需要的,他马上改变初衷,去了清朝的统治区域杭州,只不过清朝当时也急于消灭南明抵抗势力,没谁愿意在一个外国传教士身上下功夫,因此,卫匡国在收集到中国的一些具体信息后又回到了罗马教廷

在罗马,因为有了从中国收集到第一手信息,卫匡国在辩论中成功地说服了罗马教廷在未来去中国继续传教时应该尊重当地的风俗礼仪,在保证天主教教义不被篡改的前提下,允许中国区信教的教徒保持原有的祭奠祖先,祭奠儒家圣人等传统,得到教廷的允许后,卫匡国再次来到中国,这次他有了充足的准备,并选择了正确的进谏对象,他直接去了北京找清朝的顺治皇帝。

卫匡国去北京见顺治皇帝时已经是顺治十四年,隆武朝廷早就灭亡了,西南地区的南明永历政权也奄奄一息,曾经参加过反清复明斗争的卫匡国为了传教只能是扶清弃明,这个态度当然会让顺治皇帝满意,顺治虽然没有明确表示让天主教在中国合法,但也没有反对,因此卫匡国的北京之行基本上达到目的,皇帝不反对那就是可以干,于是在杭州,卫匡国主持建立了一座崭新的教堂。

教堂建立起来了,可卫匡国却没能继续进行传教的使命,他在教堂盖好的当年就因霍乱感染病故,也算是为了他的理想献身。和他的前辈马可·波罗相比,卫匡国对于让西方了解中国的贡献更大,马可·波罗是商人兼职旅行家,他看待中国的眼光和目的只在于繁华与否,东西方商品的流通是否合理通畅,而卫匡国是从文化和传承上让西方了解中国。

卫匡国是谁?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第2张

马可·波罗是来中国挣钱,卫匡国是来中国传播天主教理念,马可·波罗或许会夸大中国,但卫匡国却是实实在在的描述中国,毕竟只有了解到中国的历史传承和中国人的心理活动,才能找到天主教在中国立足的切入点,卫匡国所著的《中国新地图志》、《中国上古历史》、《鞑靼战纪》、《中国耶稣会教士纪略》等书也被史学家认可为明史和清史的有效补充。

从反清复明到扶清弃明,天主教传教士卫匡国反复多变,手段在变可目的始终如一,这位十几年间多次跨越大洋从遥远的欧洲来到东方的传教士还是很让人钦佩的,他建议让天主教教义对中国习俗的妥协,即“天主教中国化”,让中国主流的儒家团体可以有限度接纳天主教,是天主教在中国慢慢有了一定发展的根本原因,抛开是否信仰天主教,卫匡国的经历和行为算得上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放到现在,可以称之为文化交流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