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前對魏延下手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前對魏延下手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閲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諸葛亮和魏延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諸葛亮臨死為什麼決意殺魏延,別被演義騙了,真相只有4個字。

關於《三國演義》對人物的成功塑造,諸葛亮、曹操、劉備、關羽是其中最為出彩的典型,魏延雖然不屬於赫赫有名的“蜀漢五虎大將”之列,但其知名度同樣不低。

尤其在諸葛亮北伐曹魏的一系列劇情中,他堪稱蜀漢方面軍中僅次於諸葛亮的男二號。哪怕最後因為“謀逆”被諸葛亮在死後用計除掉,依然不免讓人產生遺憾,遺憾魏延死後蜀漢再無大將的失落。

魏延是怎麼死的?按照小説《三國演義》的説法,諸葛亮料定魏延在自己死後必反,在自己病逝五丈原前預留參軍楊儀錦囊妙計,楊儀遵照諸葛亮遺計,密令大將馬岱斬殺了圖謀不軌的魏延。

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前對魏延下手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小説情節精彩歸精彩,但拿小説做史料來看未免失真。《三國志》對此的記述則另有不同,不斷北伐曹魏的諸葛亮在公元234年屯兵五丈原,期間病情惡化,自知不久於人世的他臨終前召開了一次會議,這次會議則暗示了魏延的結局。

排擠在外

在會議上,諸葛亮召集當時蜀漢一眾大臣前來,用以安排身後之事。為避免驚動曹魏大軍,諸葛亮在會上確定了自己死後全軍祕不發喪,慢慢班師回朝的策略,並與楊儀、費禕等人討論退兵計劃。

該計劃最終敲定,由大將魏延斷後,姜維在魏延之前依次退軍的順序,同時強調如果魏延在自己死後不聽眾人調遣,就不必管他,讓他自行退避。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當時蜀漢的重要將領,魏延卻沒能出席這場極為重要的會議,要了解諸葛亮此時將魏延拜為徵西大將軍,封南鄭侯,無論官職爵位還是戰功都遠高其他參與會議的將官。

以此身份卻被排斥在外,必定是諸葛亮有意為之。而且從安排魏延斷後的軍力看來,諸葛亮似乎已經算定魏延在自己死後必將抗命。

結果事態的後續發展果然如諸葛亮所料,他死後,魏延擅自率軍南返,並且燒棧道阻斷蜀漢主力大軍的歸路。楊儀等人只能命令大軍在山中開道,晝夜行軍。

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前對魏延下手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2張

待大軍全部退守漢中後,魏延又率軍與楊儀的大軍對峙,不料部下早已離心離德紛紛逃亡,他最後只能帶着寥寥數騎逃往漢中,在途中被馬岱斬殺。

相比起前半生的風雲激盪,魏延的結局可謂窩囊至極。通過《三國志》的記載,不難想到諸葛亮既然算準了魏延會反,那麼殺死魏延肯定也是出自他的授意,同樣這也是長期以來大部分人的共識,可原因卻有待商榷。

性格短板

魏延的結局一來自然與其性格有關,二來也與丞相長史楊儀存在重大關係。楊儀聰明練達,精通政務是諸葛亮的得力助手,魏延則與楊儀素有間隙。很大一部分就與魏延性格矜高,頗為自傲有關。

面對魏延孤傲的性格,蜀漢上下都會對其避三舍,只有本性同樣驕傲的楊儀不讓魏延,魏延由此忌恨楊儀,二人關係勢同水火。每當發生爭執時,魏延甚至會當眾拿着刀在楊儀面前比劃,亦是威脅。

二人不和之事,連東吳已有所耳聞。東吳君主孫權就曾談及此事,認為既然魏延與楊儀不和,卻又都被委以重任。待到諸葛亮去世,就沒人能壓得住場面了,必然生出大亂。

諸葛亮自然深知此事,但他既然心楊儀的才幹,又要憑藉魏延的驍勇,哪個都不好評判,終其一生也沒有妥善解決此事。

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前對魏延下手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3張

魏延是劉備時代留下來的元老宿將,深受劉備信任器重,在蜀漢屬於諸葛亮的嫡系。諸葛亮臨終告訴眾人魏延不聽命令就不要管他,卻並沒有直接拋棄魏延,反而給了他極其重要的斷後職責。

古來行軍打仗,用兵者能進能退,退兵的重要性不弱於進軍。以諸葛亮的軍事經驗,安排存在隱患的魏延斷後,這豈不是讓全軍陪葬的昏招?可見諸葛亮臨終之時也不認為魏延會背叛自己,與小説中“魏延天生反骨”毫不相關。

再次,要是諸葛亮真的早已認定魏延十有八九會反叛,釀成軍事災難。那麼,最好的解決措施應該是趁着自己還有一口氣在,親手將魏延除掉,而不是等自己死後,讓一眾身份地位比不上魏延的將官自行處置。

由此可知,諸葛亮確實做出了一系列防備魏延的安排,但絕沒有到認定他也會背叛蜀漢的地步,畢竟他深知魏延的秉性,料定其在自己死後並不會受楊儀等人的控制,所以留了一手。

“功高震主”

魏延被殺後,楊儀性格缺陷又給本就實力大損的蜀漢政權火上澆油,作為諸葛亮指定接班人的費禕在日後清算楊儀時就列數他的罪狀。其中就有一條是指他因為個人恩怨而打亂諸葛亮的退軍部署,給蜀漢造成極大損失。

可見魏延之死一部分原因是由於魏延本人的性格使然,一部分也是一幫屬臣無限放大諸葛亮的計策,最終造成的結果。可蜀漢一眾屬臣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前對魏延下手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4張

當時東吳孫權曾對魏延與楊儀不合有過這樣的看法:一旦蜀漢政權落入魏延或楊儀之手,以二人秉性論,只能加速蜀漢的滅亡。

後世的王夫之在論及此事時,點評説:“魏延在蜀漢大軍中的權威僅次於諸葛亮,但他桀驁難馴,哪怕是諸葛亮一派的領導之一蔣琬威望也遠不足以壓制魏延。一旦魏延成功返回成都,難保不會挾持劉禪,屆時誰都無法與之爭鋒。”

諸葛亮死後,蜀漢幾乎沒有能在軍事上與魏延相平衡的將領。況且早在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就曾想獨自率領一軍出子午谷奇襲長安城,終因諸葛亮反駁而未能實行。魏延對此常悶悶不樂,甚至認為諸葛亮膽怯。

性格桀驁不馴,與同僚水火不容,加上威望極高,又手握重兵,不管是與他同為諸葛亮屬臣的費禕、楊儀,還是蜀漢後主劉禪,都對他忌憚三分,魏延自然而然就成為所有人針對的對象,難免不會引起羣起而攻之。

若自視甚高的魏延主政蜀漢,則諸葛亮生前的全盤規劃極有可能被打亂,甚至被全部推翻,本就皮皮一級的蜀漢,哪經得起再一番政治動盪。

於是費禕等人一為了國家大計,二為了避免魏延功高震主,不得不殺掉魏延。而楊儀後來的一番抱怨,也讓一眾屬臣察覺到隱患,因此他們將楊儀也一併除掉。

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前對魏延下手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5張

至此,諸葛亮的遺志,便在沒有政治威脅的情況下,由費禕、蔣琬順次秉行。可他們二人秉政時期,蜀漢對曹魏的劣勢便更加凸顯,所謂繼承諸葛亮北伐遺志的姜維實際所行卻與諸葛亮遺志相違背,其戰略部署多有失當。

加上費禕也總對姜維加以限制,一方面是秉承諸葛亮的既定方針不改,恐怕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提防第二個魏延的出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