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道台"是什麼官職,為何會設立這個官階呢?

"道台"是什麼官職,為何會設立這個官階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閲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歷代朝局都上演着興衰成敗,每位統治者都是一個獨立的靈魂,有着自己執掌天下的理念。因此在這漫長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官階制度也隨時代更替發生着重大的改變,清朝的道台便是其中之一。"道台"作為一個全新的官階出現在清朝,並非是統治者一時興起而設置的。

作為中國歷史上版圖面積僅此於元的朝代,清朝前中期地域廣袤,特別是乾隆時期經過十次軍事行動後,中國的版圖更是達到了1400萬平方千米之廣:北起蒙古,南至南海諸島,西達新疆,東北抵至外興安嶺,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藩屬國。版圖的擴大雖然是彰顯國力的硬核手段,但與此同時也相應地增添了行政管理重擔。

我們再將目光轉移到其他官階上,稍大的巡撫、總督接觸到底層的機會不算多,而那些基層的衣食父母官呢?知府、知縣都淨是處理起百姓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去了,在二者之間也就多了一個工作空檔,但為了保證行政工作的正常運行,自然然而的,在原有的"省"與"府"之間就多了這麼一個新官階——道台。

"道台"是什麼官職,為何會設立這個官階呢?

作為一個新的官階,道台所管轄的行政區域為"道",但"道"卻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事物,這個行政劃分其實早在漢朝就出現了,起初跟縣同級別,專門適用於少數民族聚居的偏遠地區,《漢書》地理志解釋為"有蠻夷曰道"或者"縣主蠻夷曰道"。後經歷朝歷代發展,"道"的特徵也不斷與時俱進,到了明朝,由於各道的職責在實質並沒有嚴格的區別,大都相互交錯,所以廢止變動較多。同時期,被分配到這一單位的官員也是官位尚卑,所以鮮為人知罷了。

史書記載,這個官職最早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的一種派出機構,長官被稱作道員、也叫做道台。它的下屬機構分別為分巡道、分守道、糧儲道、鹽法道、兵備道等若干個小部門。單憑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來,一般認為分巡道是按察使司的派出,巡察若干府的官吏、司法相關事宜。分守道是布政使司的派出,協助管理地方的農桑、經濟、民政。糧儲道顧名思義是管理漕糧儲運等事。

兵備道是重要地方設的兵備,鹽法道是督察鹽場生產等相關事宜。粗略看來在某些領域的職權是和當時已經存在的官職是有所衝突的,但也盡了查漏補缺之時效。

那麼道台這個官位如何呢?在清朝的官位等級是這樣排列的:總督、巡撫、道台、知府。由此可見,兩司之下就是道台,所以還是一個很有含金量的官職。

乾隆中期將原來的參政、參議、副使等名稱全部取消,只稱為守道與巡道,簡稱為道員,一律為正四品。正四品是什麼概念,比地方知縣(七品芝麻官)整整高了三個台階呢!而有的道員可以做到從三品的位階去。而人們常説的知府也只是個從四品的官階,明代始以知府為正式官名,管轄州縣,為府一級的行政長官。

清代沿襲明朝。知府掌一府之政令,總領各屬縣,凡宣佈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奸宄,考核屬吏,徵收賦税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這單單看一下管轄範圍和要做的事情,從四品官員已經挺有權力了啊!比較一下來看,從四品知府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市長,那麼道台官屬正四品從三品豈不是相當於如今的副省級級別?差距這下夠明顯了吧!

"道台"是什麼官職,為何會設立這個官階呢? 第2張

所以,從表面上來看得出的結論就是道台比知府要大。然而事實是否全然如此呢?答案也不盡然。

因為在清朝那個年代是可以捐官的,同樣都是花錢買官,如果各位讀者是當地的富商大豪你會如何選擇?毫無疑問,我猜想各位的選擇肯定是往大的買。一個人做了大半輩子的商人,一方富甲,享盡榮華富貴,怎麼可能甘願見到一個七品小官就彎腰下跪呢?因此選擇捐官的話,還是要往高處捐。當然太高了也捐不上,所以這個道台的位置就挺好,因此大量的道台就這樣被富商大賈所霸佔。

那麼那些千辛萬苦寒窗苦讀憑功名考取進入仕途,替百姓幹實事的知縣就不抵一個靠錢財換取的道台?筆者看來並非如此,他們當然要比那些虛頭巴腦靠捐官得來的道台好的多。富豪們的初衷只是免除跪拜,擁有一點比其他做官的人看得起的特權罷了,他們這麼做也無非就是買個"官身",好在重農抑商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多一點方便之處(在大清,鹽商特別富裕,往往身價驚人,經常要和一些有實權的官員打交道)。其實,如果是一個實實在在做到道台的官員,官拜四品那也是相當了不起的,受萬人敬仰,別的不説,這個位置就是個"搖錢樹"。單從鹽的產量,糧食分配,以及河道清理三個方面來説,油水就達到了不可估量的地步。

先説糧食,在太平年間可欺上瞞下,災荒年調配也可以上下其手,中飽私囊;再説鹽巴,在那個鹽鐵被壟斷的年代,隨便薅點倒賣,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最後關於河道清理,歷來這樣一項大工程哪一次撥款少?而這些,恰恰都歸為道台所管,這其中的利益還少嗎?簡直就是一個聚寶盆。要是做個實權道台,搞個三年沒有萬兩也有千金了吧!

除此以外,清朝的道台是不斷與時俱進的,正如一個制度的不斷演變。清朝中後期,道台是完全碾壓知府,由於皇權的日漸衰落,道台擁有了向皇帝密奏的權力,漸漸的成為皇帝監視總督、巡撫甚至是掌握地方的眼線。

所以,通過以上的對比,無論是在實質的官階等級,還是權利、獲利數量,道台都是明顯要優於知府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