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史 > 朱元璋既然给功臣们发了“免死金牌”,为什么转头就去杀他们?

朱元璋既然给功臣们发了“免死金牌”,为什么转头就去杀他们?

来源:安安历史网    阅读: 2.1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朱元璋既然给功臣们发了“免死金牌”,为什么转头就去杀他们?34个功臣他杀了30个,其实就是因为这“免死金牌”的最终解释权,在朱元璋手中,他让你生你就能生,他让你死,在颁发金牌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耍心眼了:

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

什么意思?

就是说,除了“谋反,而且不被原谅”,你犯其他罪被判死刑,都可以免死两次,而且,这个金牌还可以全家通用,儿子可以被免除一次死刑。

朱元璋非常鸡贼,大家看出来了没有,是“谋逆不宥”,而不是所有的谋逆,什么意思?就是说,即便你犯了谋反罪,我原谅你了,你也可以不死,如果我不原谅你,你就得死。

这样一来,生杀大权,就完全掌握在朱元璋手心里了。

朱元璋既然给功臣们发了“免死金牌”,为什么转头就去杀他们?

这句话,在每个人的“丹书铁券”上都刻的有,但是所有人都没有在意,因为这些人都是大明的功臣,是大家提着脑袋打下来的江山,为什么要去谋反?

所以,这34个人,拿着金牌屁颠屁颠地就回家了,只有朱元璋一个人在后面冷笑:“小兔崽子们,别高兴得太早”。

从洪武十三年开始,明朝先后爆发了“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通过这4大案,朱元璋诛杀了无数的开国功臣,无一例外,他们都被定下了“谋反”的罪名,让你根本就没有机会用“免死金牌”。

这里面,有一个人很特殊,他既没有谋反,也没有被定性为“谋反”,但是,同样死了,他死得很特殊,是被朱元璋亲手给打死的。

这个人,叫“朱亮祖”。

别误会,他姓朱,但是和朱元璋是一点亲戚关系都没有。他原本是元朝的一名将领,还多次打败过朱元璋,后来投降朱元璋。明朝建立后,他被封为“永嘉侯”,奉命镇守广东。

朱亮祖是武夫出身,没啥文化,性格比较粗鲁,再加上手中有“免死金牌”,所以在当地比较横。有一次,番禺知县道通逮捕了一批鱼肉乡里的土豪,这些人就通过关系找到了朱亮祖,希望朱亮祖出面,把他们给放了。

朱亮祖觉得这是小事一件,就找到番禺知县,结果,这个知县比较耿直,根本不给朱亮祖面子,坚决不放人,要秉公执法。朱亮祖生气了:“你个小知县,竟然敢跟老子叫板,来人啊,给我放人”。

朱亮祖的手下过来,三下五除二砸烂了土豪们的枷锁,公然把人放走了,临走还不忘把知县给毒打了一顿。

这个番禺知县,也是个不能吃亏的主,他把这里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写成奏折,上报给了朱元璋。朱亮祖听说这个小县令居然还敢在皇帝面前打他的小报告,决定反将一军,他让人快马加鞭,提前跑到了南京,告了知县一状。

朱元璋不了解情况,下令杀了番禺知县,等这个知县的人头落地后,他的那封奏折才慢悠悠地到了南京。这个事情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十万火急的事儿,一定要发快递,就别去邮局寄挂号信了。

朱元璋既然给功臣们发了“免死金牌”,为什么转头就去杀他们? 第2张

朱元璋一看,哎呀,杀错人了,顿时火冒三丈,把朱亮祖叫到了南京,是一顿臭骂,骂着骂着觉得不过眼,拿起铁辫子就开始打,没想到,下手重了,当场把朱亮祖给打死了。

这朱亮祖,连高呼:“鞭下留人,我有免死金牌”的机会都没有。

皇帝打死了人,这可咋办?总不能治皇帝的罪吧,朱元璋也冷静下来了:“哎呀,我就想教训他一下,怎么这么不经打,轻轻打一下就打死了”。

人死了,总得有个说法吧,朱元璋干脆就把他给“塞”到了胡惟庸案中,说他是胡惟庸的同党,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编写的《昭示奸党录》中,永嘉侯朱亮祖赫然在列。

所以说,不要以为有了“免死金牌”,就真的可以免死了,恰恰相反,拿了这个金牌,你更要夹着尾巴做人,因为拿金牌的人,就是皇帝重点防范的人。

你想啊,你免死了,那尾巴还不得翘到天上去,这尾巴一翘人就容易飘,原本不想谋反的,这一瓢也就有了谋反的想法,“觊觎皇权”历来都是当臣子的大,哪个皇帝都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你说你保证不造反,你能保证皇帝不想杀你吗?朱亮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有人说,这玩意儿既然不能保命,还“催命”,那还发他干啥?其实,这个“免死金牌”,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免死的作用,它仅仅是一个荣誉象征。

先来说一下,这个“免死金牌”到底长什么样子。

在影视剧里,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

其实,他真正的样子是这样的:

“免死金牌”,只是我们对他的俗称而已,算是他的小名,他真正的名字叫“丹书铁券”,他不是用金子做的,而是用铁做的,他的形状也不是一块要排,而是一个“圆筒形”,它上面写的也不是“免死金牌”四个字,而是密密麻麻很多字。

这个丹书铁券的规格,也是有讲究的,级别越高,规格越大,明朝朱元璋是这么规定的:

公二等,其一高一尺,广一尺六寸五,伯二等,其一高六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外刻历履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镌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字嵌以金,为副九十七。副各二,分为左右。左颁诸功臣,右藏内府。有故则合之以取信,仍以旧券还。—《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五》

公爵的“丹书铁券”,有30厘米高,49厘米宽,一个长方形,围成一个圆筒状。侯爵的“丹书铁券”,是21厘米高,37厘米宽。

上面要写很多字,主要是记录一下你立过什么功,皇帝可以给你免几次死罪,写完朱砂涂抹,后来用金粉涂抹,然后一分为二,左边这一半,交给当事人,拿回家好好保存着,另一半,交给内府保存,当验证码来用。

一旦你犯事儿了,需要用这个丹书铁券,你拿着你的一半,从内府调出另一半,合到一起一验证,是真的,你才可以用。

这个丹书铁券,最早是刘邦创造的。

朱元璋既然给功臣们发了“免死金牌”,为什么转头就去杀他们? 第3张

当年刘邦打天下,全靠了一帮老伙计们,刘邦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说:“只要我大汉朝在一天,就永保你们的子孙后代荣华富贵”。

有人就说了:“你这红口白牙的,喝完酒瞎放炮,过后再不认账了怎么办”,刘邦说:“这事儿好办,我把它写下来,一人发给你们一份,你们带回家保存好,白纸黑字,总没有问题吧”。

当然,那个年代还没有白纸,刘邦就让人用铁做了一块,记录下每个功臣的功绩,并表示,永远和他们共享大汉江山。

当时刘邦并没有说,靠这个玩意能免死,但是,这个东西是一份无上荣誉,能拿到这个的,都是大汉功勋,一般人也不敢动他们。

到了南北朝和隋唐以后,这个丹书铁券上,才加上了“免死”的功能,比如,唐昭宗发给钱镠的丹书铁券上就写着:

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通俗点讲,就是唐朝皇帝给了钱镠9条命,给了他的子孙3条命。当然,这仅仅限于你犯的是普通的死罪。

到了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为了笼络人心,他也想弄几块免死金牌,但是,大臣们犯难了,这个玩意儿,以前只是听说过,谁也没见过呀,不知道该怎么做。

最终,有人报告说:“浙江台州人钱允,是当年吴越王钱镠的后代,他的家里还保存有当年唐昭宗御赐的免死金牌”,朱元璋就派人把钱允家的“免死金牌”拿回来,照葫芦画瓢的做了一批。

目前,这块“丹书铁券”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是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块“免死金牌”。

其实,我们不应该叫他“免死金牌”,应该回归他本来的名字“丹书铁券”,因为,他本身的含义,是记录功劳,是一种荣誉,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奖牌一样,只不过,上面加上了免死的字样。而“免死”这两个字,又是如此的显耀。

于是,后人就放大了“免死”,而忽略了“荣誉”。

在封建皇权之下,作为一个开国功臣,要想保住性命,唯一能做的就是“低调,低调,再低调”,千万不要去挑战皇权,千万不要以为有了免死金牌就可以随便作死。

要知道,皇帝既然可以给你“免死”,那么,也可以让你“速死”。任何金牌都不能为你保命,唯有一颗聪明的大脑,才能让你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