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代的劊子手行刑前都有哪些講究?

古代的劊子手行刑前都有哪些講究?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在這個吃頓飯都要先拍照,讓朋友圈"先吃"的年代,"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早就讓人見怪不怪。所以當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看到劊子手在行刑前都喜歡喝一大口酒,然後盡數噴到刀上,我們也覺得這劊子手挺有"儀式感"。

而在現實裡,劊子手的這種舉措到底是為何,說法其實也挺多。

古代的劊子手行刑前都有哪些講究?

先說我們看到的,那些古裝劇的畫面。每每看到那樣的鏡頭,我們這些觀眾的心都會被提上嗓子眼。悲慼、痛心、不捨,或者希望這時候天降救兵,受刑者被救下。

而當我們有這些心理活動的時候,劊子手噴的那口酒,目的就達到了。

在古裝劇裡,往刀口噴酒這個舉動是戲劇效果大於其他作用的。

古代的劊子手行刑前都有哪些講究? 第2張

實際上,在不少古裝劇裡,就在儈子手"磨磨唧唧"地往刀上噴酒的慢鏡頭裡,來解救受刑者的人就騎著快馬衝進了鏡頭。而在過去,真正的劊子手們在行刑前,會這麼做的並不算多。而對於那些願意這麼做的人而言,這個舉動也是寓意大於實際作用的。

酒壯"慫人"膽,這話即使是放在英雄好漢身上,其實也是適用的。

在鬼神思想經久不衰的民間,要做一個劊子手,那揹負的精神壓力也是不小的。常在河邊走,人們自然也會擔心萬一溼了鞋該怎麼辦。所以行刑前豪氣地喝一口酒,便成了劊子手的一個可選項。這口酒,在一定程度上能給劊子手一份心裡的安定。

且酒在古代也是辟邪之物。雖然在古人看來,鹽、艾草、雄黃、香灰等都有類似功效,但顯然這些東西與儈子手的健壯形象有些不符合,且更主要的是不方便。想象一下,要是劊子手在行刑前先點一把艾草,跳跳"裝神弄鬼"的舞步,是不是很不合時宜?所以易取用的酒便在刑場擔起了"驅鬼辟邪"的任務。

而另一個層面,酒和祭祀往往關係密切。斬殺有罪之人,在民間看來也是替天行道的義舉。以酒來開頭,與古代祭祀時以酒作祭品,告慰天地,其實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劊子手也只是奉命形式,上邊也沒要求斬殺罪犯之時要先敬告天地。所以劊子手噴酒這個動作,更像是精簡版的自我安慰,或者說是,儀式感。

同時,也有觀點認為,噴酒是為了祭刀。

在人們相信萬物有靈的古代,這樣的舉動其實也有其道理。就像騎兵愛其馬,武人愛其劍,劊子手雖然執行的是無人性的命令,但其看重自己的大刀,也無可厚非。且以酒祭祀也是民俗,噴酒祭刀,解釋為是其的一種變化,也不無道理。

而從更加實際的層面來說,劊子手在行刑前往刀上噴酒,確實有利於行刑的利索,也利於保護刀具。為了達到刀起頭落的標準,劊子手們除了要一次次練習,還需要有合適的裝備。往刀上噴酒,能暫時在刀刃上形成一層"保護層"。就像切壽司的刀具常會沾一點水一樣,這樣能更有效的避免粘粘。行刑後,受刑者的血也能更少地沾在刀刃上。這也有助於保護刀具。畢竟刀具是劊子手自己的家當。別人不愛這把刀,靠它"吃飯"的儈子手還能不珍惜嗎?

而還有觀點認為,往刀上噴酒是為了消毒。先不說大家願不願意再花力氣為將死的受刑者考慮。儈子手喝的酒,就是一般可飲用的酒,也不是什麼醫用的酒精,這樣的消毒手段能起到多大作用?到頭來其實也不過是求個心理安慰。

且古代的酷刑,也不止斬首一條。剝皮、腰斬、車裂、具五刑、凌遲、縊首、烹煮、宮刑、刖刑、活埋、鴆毒、棍刑、鋸割、斷椎、灌鉛、梳洗、抽腸、騎木驢、插針或插竹籤等等。這其中,剝皮、腰斬、具五刑、凌遲等都需要用到刀具。而宮刑、幽閉(即運用在女子身上的"宮刑")、插竹籤等等,受刑者時常會因為感染而喪命。如果還要考慮受刑者的感染問題,那這些"花樣百出"的刑法,倒有點施刑者自己自己給自己"找麻煩"的意味了。

在關漢卿的名劇《竇娥冤》裡,主人公竇娥最後就是被劊子手斬首的。人們難以忽視那迎風飄揚的濺血白練,卻未曾去思索那行刑的劊子手會不會還代表著什麼寓意。

作為不怎麼受待見的小眾職業從業者,劊子手其實也只是奉命行事。往刀上噴酒,並非他們的職業標準,而只是個人的一個習慣。這個舉動到底有多大的價值,也還是那些劊子手心裡最清楚。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