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漢景帝實行削藩有什麼原因?他的目的是什麼

漢景帝實行削藩有什麼原因?他的目的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你們知道漢景帝實行削藩有什麼原因,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漢初同姓王經過數代後,與皇室的血緣關係日益疏遠,到了漢景帝時期,諸王大多隻是他的堂兄弟或堂伯父,情感聯絡已經淡薄,甚至還有仇恨(漢景帝少年時曾誤殺吳王劉濞世子),所以,漢景帝看這些諸侯王非常礙眼,他覺得不能再忍下去了,特別是吳國,其存在不僅摧毀了天下的經濟秩序——吳國富庶無比,百姓不用交稅,政府缺錢了只要自己“開印鈔機”採銅鑄造即可,這簡直是在用整個天下的財富倒貼吳國,真是讓人羨慕嫉妒恨哪;也破壞了漢朝的政治秩序——劉濞跟清朝的吳三桂一樣,大肆賄賂各國諸侯與朝廷大臣,極盡所能爭取政治支援;並且擾亂了漢朝的刑法秩序——各郡奸徒犯了法,不想坐牢的話,可直接逃到吳國去接受庇護,沒人敢去追究!

恰好當時著名法家人物,御史大夫晁錯最受劉啟寵信,寵信到快穿一條褲子的程度。晁錯乃體逢上意,建議削藩,將這些諸侯王的地盤,漸次縮減到大約一個郡的面積,並表示如今形勢乃“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禍小,不削禍大!”趕緊削他們,遲了就會被他們削了!

漢景帝實行削藩有什麼原因?他的目的是什麼

應該說晁錯這提議,還是很有道理的。但後世有些史家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同姓諸侯王問題肯定要解決的,但削藩之策太過激進強硬,易將雙方矛盾激化至不可調和之地步,有點亂捅馬蜂窩惹禍上身的意思;故應採用文帝時賈誼提出的那相對穩健且溫和的“剖分王國策”,即“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把大的諸侯國分成幾個小國,分給諸侯王的兒子們,然後漸次打擊各個擊破,豈不更妙?事實上,當時朝中大臣們也大多不支援削藩之策(當時朝廷主流思想乃清靜無為的黃老之術,而晁錯則屬於激進的法家),只是晁錯聖眷極隆,大多敢怒不敢言罷了。

應該說當朝大臣們與後世史家們的看法,也還是有其道理的,事實上,除了吳國,其他諸侯國似乎並不需要那麼著急去對付。(其實就算吳國,也不必急著解決,畢竟吳王劉濞已經六十多歲了,還能再活幾年?)但漢景帝為何非要一意孤行,全面削藩,搞得天下大亂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漢景帝實在太能生了,他繼位時便已有九個兒子(後面又生了五個,總共十四個),除了一個要繼承帝位,則至少還需要再封八個諸侯王(實際最後得封十三個),但此時漢朝直屬的土地也只剩十五郡,根本不夠分給兒子們,如今之計,也只有削奪這些疏遠諸侯王的土地,才能解決僧多粥少、封地不足的問題。

漢景帝實行削藩有什麼原因?他的目的是什麼 第2張

所以說,歷史教科書上所謂漢景帝徹底解決了西漢諸侯王威脅的觀點是很搞笑的,那些諸侯王的位置上只不過換了一群更無恥更囂張的人而已,七國之亂被平定後,漢景帝又陸續把這些叛王的土地分給了自己的十三個兒子,史稱“景十三王”(也是劉漢宗室的主力,劉備與劉秀的祖先都屬於景十三王)。這十三個王,可比漢景帝的堂兄弟們奇葩多了,一個個驕奢淫逸、淫亂放蕩、濫殺無辜、乃至無恥亂倫,而且時常違抗中央政令,嚴重威脅著中央集權的鞏固,按照晁錯的標準削多少個郡都不為過(漢武帝時淮南王與江都王的密謀叛亂也表明,“七國之亂”的失敗並沒有終結諸侯王們叛亂的野心和能力),然而漢景帝和漢武帝卻都對他們予以放縱,漢景帝是因為護犢子,漢武帝則是因為他真正找到了根治諸侯王問題的方法——那就是主父偃的“推恩令”!(為賈誼“剖分王國策”的升級版,即諸侯王可以將自己的土地分賜給庶子為列侯)“推恩令”是個““削藩策”高明萬倍的天才策略,因為漢武帝本人是以賞賜的名義來分解諸侯國,這對他的名聲不但沒有任何影響,反而還贏得了仁政的稱讚,而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漢武帝方面沒有動用過任何兵馬。

只可惜,漢景帝只有晁錯,沒有主父偃,他面對自己一大堆如飢似渴的兒子,只得下定決心削藩,現在就削,馬上就削。此時北方之匈奴因產生了不明原因之內亂,故暫時已無大患,這正是他快刀斬亂麻的最好時機。當年漢文帝劉恆苦於匈奴威脅,又拙於國無良將,故不得不處處與諸侯王妥協。如今北方情形既有好轉,劉啟就急不可耐了!削藩,勢在必行,一定確定已經肯定,現在立刻以及馬上!

於是,在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春,楚王劉戊(景帝遠方堂弟,劉邦之弟劉交孫)因去年在薄太后喪期竟敢在守喪的廬棚內淫亂,因而被削去東海郡和薛郡(今蘇北、魯南)。楚國本來就只轄有東海、薛、彭城三郡三十六縣,這麼一來,等於削去三分之二,這不只是削肉簡直是扒皮拆骨了。此外,膠西王劉卬(亦景帝堂兄)則因私自賣爵被削掉六個縣;還有趙王劉遂(景帝堂兄),則竟然因為兩年多前的一個罪過,被秋後算賬削去了常山郡(今冀西北),至於到底是啥罪過史書上沒寫,反正是想削就削,難道還怕找不出理由來嗎?

漢景帝實行削藩有什麼原因?他的目的是什麼 第3張

然而,劉啟的這三個堂兄弟都老老實實的交出了自己的地盤,沒反抗,沒牴觸,甚至連句怨言都沒有。個別膽小的還主動上書請罪,做出了深刻的自我批評。

平靜,太平靜了,平靜的有一點可怕。

山雨欲來風滿樓,暗潮洶湧之中,劉啟並沒有察覺到,各大諸侯國已經私下結成同盟,只等他們的伯父劉濞一聲令下,他們就同時起兵,反入長安,把劉啟拖下寶座暴打一頓。

而劉啟削了諸侯王們三刀,發現沒啥反應,還以為大家都是受虐狂,於是繼續痛施狠手,下令削去劉濞的命根子——採銅地豫章郡與產鹽地會稽郡,只留了一個又小又窮的東陽郡(今蘇北一帶)給他養老。

劉濞通過自己在京城的情報網早早的得到了訊息,不由大怒:早知你會削我,卻沒想到你下手這麼狠,竟想連削我兩大命根!媽的看你狠還是我狠,看你小弟多還是我小弟多,各位大王,時候到了,咱們抄傢伙反削回去!你削砍我們命根子,我們就削你腦袋!

其實,劉啟削藩是沒錯,但步驟與節奏有問題,他應該集中力量先對付反意最重的吳王劉濞,只有打掉這個頭兒,然後再各個擊破,削藩可舉手而定。可他非要先去搞齊楚趙等吃瓜群眾,結果一下子逼反了幾乎所有諸侯王,天下一片糜爛,這殘局誰有辦法收拾!若不是他爹給他留了周亞夫這個名將,漢朝可就完蛋了!

果然,漢朝的削藩詔書剛到吳國,準備已久的劉濞就反了。他先一刀砍了劉啟派來的欽差大臣,再刀刀飛舞,將漢朝派往吳國的兩千石以下官吏全數削死;膠西、膠東、菑川、濟南、楚、趙六國亦同時響應,爭先舉刀,將膽敢諫阻的漢臣也通通削死,然後引軍四出,攻城掠地。沖天之烽火,頓時燒遍了大半個中華大地,史稱“七國之亂”。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