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探索蘇洵的一生,為什麼說他是因為兒子才變得那麼厲害的?

探索蘇洵的一生,為什麼說他是因為兒子才變得那麼厲害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時期文學家,是蘇軾與蘇轍的父親,三人都以文學著稱於世,並稱“三蘇”,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蘇洵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01

這天,一位二十多歲的已婚青年遊蕩歸來。日間閒暇無趣,看著妻子做針線時教兩個兒子讀書。

青年自知自己旅遊這段時間對家庭疏於照料,對孩子疏於管教,於是想趁機考驗下他們的學習情況。

這一考不知道,原來倆孩子的“水平”已經快趕上他了。青年心想:這還了得,這麼下去他倆得給我當“爹”了。不行,必須得迎頭趕上。

這位青年時年二十有七,正是我們的主人公蘇洵。

說起蘇洵這個名字,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三字經》裡的那段話: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探索蘇洵的一生,為什麼說他是因為兒子才變得那麼厲害的?

不得不說,王應麟這詩編的好啊,不僅有劉晏、謝道韞這些神童,還把這位少年不讀書的蘇大學生編進去了。不知蘇洵看到後會不會氣得吐血。我想應該不會。那些人多有人教,而蘇洵這位老學生,卻是真真正正的自學成才。

蘇洵見兩個兒子學業這麼好,一掃往日遊逸之態,終於下定決心,開始發奮讀書。

關於蘇洵當時的情況,他在後來歐陽修的信中說道:“我年輕的時候不讀書,整天思遊閒逛,自視同輩之人皆不如我。後來想寫一點東西卻抓耳撓腮,思維停滯,方覺自己是書讀得太少了。我把以前寫的那些文章拿出來看,感覺都是垃圾,於是一把火燒了。從此以後只讀韓愈、孟子的文章。”

只讀韓愈等人的文章,那也就註定了蘇洵與科舉考試格格不入。眾所周知,韓愈是倡導古文的,反對駢體。但當時的考試還沒到歐陽修說了算。所以蘇洵儘管讀了不少書,但是在科舉這條路上,始終是無緣的。

等到三十七歲這年,第三次考試失敗了。蘇洵想:我已經浪費了二十年時間在這件事上,如果再這樣耗下去這輩子就算完了。於是,他雲淡風輕地回到老家後,認真做好兩件事,那就是讀書和教孩子。

探索蘇洵的一生,為什麼說他是因為兒子才變得那麼厲害的? 第2張

02

提到教孩子,蘇洵原來是有六個孩子的,最後夭折得只剩下這兩個。在蘇軾頭上還有個哥哥。讀者可以假想,如果他其他幾個兄弟姊妹健在,憑藉老蘇家的基因,那在後世留下的佳話,恐怕就是“五蘇六蘇”了。

孩子們接連夭折,蘇洵更加重視對倖存者的教育。因為,光耀門楣的事就全靠他們了。

老蘇對孩子,那是相當友愛的。有一首詩叫《題三遊洞石壁》,是這麼寫的:

洞門蒼石流成乳,山下長溪冷欲冰。

天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爾不能。

天冷得不行,老蘇想待在家裡,倆孩子非鬧得不行,最終這位大學生不得不遷就兩個小學生,父子三人一同去寒洞裡踏冰。看看,這像不像你家那調皮的小孩兒。母親陪兒子放鳥窩,父親冰天雪地裡陪孩子游蕩,這種教育模式,就問你羨不羨慕?

因為沒有什麼好的素材,蘇洵想:算了,直接拿你倆開涮吧。謝安是大雪天把孩子們叫來聯詩作句,老蘇呢,鬍子一摸:“你們倆聽好,我給你們取的名字都是有寓意的。軾者,我害怕你不懂得掩飾自己,最終遭來禍端。轍者,車毀人亡也怪不到你頭上。”

老爹這一通訓話,兄弟倆點頭稱是:您老人家說得都對!開涮完畢,兄弟倆接著讀書。這種日子一直持續到1056年(嘉佑元年)。

蟄居了這麼久,老學生蘇洵終於再次出山,奔赴京城。不過這次不是為了自己,而且帶著倆孩子去見世面。這令人不由想起了送孩子上的大學的父母。蘇洵怎麼也想不到,這次進京,是蘇氏家族歷史光耀的開始。

探索蘇洵的一生,為什麼說他是因為兒子才變得那麼厲害的? 第3張

03

父子三人到了京城,倆孩子該幹嘛幹嘛,父親老蘇將自己這幾年寫的幾篇大作拿出來,投給歐陽修。歐陽修這時已經是翰林學士了,名副其實的文壇盟主。

蘇洵給他寫了封信,說他的文章已經到了一定境界,不是第二個韓非、孟子,而是第一個歐陽子。歷代的大儒中,勉強能和他相提並論的,也就數李翱還有幾分神態。

老蘇做了多年農民,這次為了倆兒子的前途命運,一番吹捧在所難免,並無多少吸引讀者之處。只是他後面又給歐陽修吐露了幾句掏心窩子的話:我讀韓愈、孟子等賢人的文章有七八年,兀然端坐,一天讀到晚。慢慢地,覺得胸中豐盈明朗,開始想寫一點兒東西了。這就是我寫的幾篇文章,請您查收。

歐陽修讀了蘇洵的《權書》十篇,大為讚歎,轉發朋友圈,並配文道:此當代之賈誼、劉向也。

這話是不是名副其實?暫且不必理會。只不過從這時開始,蘇洵的才華正式得到了主流文學的認可。一大批學子們整天追向他學習寫文章。甚至後來蘇軾的學生黃庭堅也說:“我要是見到,恨不得給他跪下,請教作文的方法。”可見,蘇洵這十多年的苦讀,其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他的文章結構巧妙,渾厚通達,就連罵人也罵得很有趣味,傳聞是他寫了一篇《辨姦論》。

文章開頭,老蘇說了寫很有意思的話,列舉了王衍、盧杞的事,把這兩人作亂之事歸因到皇帝的昏庸無能上。又說:現在有這麼一個人,嘴裡整天說著孔老之言,裝成伯夷、叔齊的樣子,喜歡招納名士。大家都以為是顏淵、孟軻復生了,但其實他是一個陰險狡詐,將王衍、盧杞合而為一的人。這人是誰呢?就是王安石。讀罷全文,罵人是很有藝術,但頗與事實不符,因此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四個字:囚首喪面!這是說王安石不洗澡,也不洗臉,樣子忒難看。

蘇洵的文章沒用多少的典故,也寫得從不晦澀,讀起來明白充實又帶著思考。閒暇之時,我可以一口氣讀半本。

探索蘇洵的一生,為什麼說他是因為兒子才變得那麼厲害的? 第4張

04

蘇氏父子在京城滯留了一年,盤纏用了不少,但也確實沒白待。嘉佑二年,二蘇兄弟一同中了進士,這時蘇軾二十一,蘇轍十八,正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年華。老蘇撫摸著倆兒子頭笑道:這下終於不會愧對祖宗了。

然而,就像蘇軾後來寫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個世界每天都在上演著悲喜交加。父子仨人高興之餘,眉州突然傳來訊息:蘇軾的母親病逝了。他們極速返回,一路上痛苦不堪,喜慶全無。

對於蘇軾兄弟來講,母親是他們讀書之初的啟蒙老師;而對於蘇洵而言,妻子也是他讀書路上的引路人。原來這父子三人如此傷心,不僅是失去了親人,還是因為失去了老師。

蘇洵傷心之餘,寫了篇祭文,哭道:

自子之逝,內失良朋。

孤居終日,有過誰箴?

昔予少年,遊蕩不學,

子雖不言,耿耿不樂。

我知子心,憂我泯沒。

感嘆折節,以至今日。

嗚呼死矣,不可再得!

少年不學習,像教孩子一樣啟迪你,現在呢,想再受到啟迪卻失去那位鞭策者了。蘇軾的母親是位典型的賢妻良母,可能沒有多少文化,但從蘇洵的筆下娓娓道來,其品性風貌,完全不輸給他後來的那幾個兒媳。蘇洵在文章最後寫道:

隸武陽縣,在州北東。

有蟠其丘,惟子之墳。

鑿為二室,期與子同。

骨肉歸土,魂無不之。

我歸舊廬,無不改移。

魂兮未泯,不日來歸。

無論是愛情還是親情,永遠是有今生沒來世。觀蘇洵的心境,我以為可以和潘岳的悼亡詩相比了。

探索蘇洵的一生,為什麼說他是因為兒子才變得那麼厲害的? 第5張

05

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召蘇洵到舍人院參加考試,蘇洵推脫有病,不肯前去。關於其中理由,不外有三:

第一,朝廷既然已經讀了我的文章,還設定考試,那不是質疑我的能力嗎?

第二,倆兒子都考上了,然後我去考,萬一沒考上,那臉面往哪兒擱。

第三,我已經徹底厭倦了考試,您還是找別人考吧。筆者以為厭倦考試,稱得上是最正經的回答。

後來朝廷沒有舉行考試,而且直接任命他為祕書省校書郎。這都是韓琦的功勞。當然,也是因為老蘇想做官。他已經是個大學者了,那麼做做官有什麼要緊的。於是,他在給韓琦的詩中寫道: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髮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東閣,閒伴諸儒老曲臺。

佳節久從愁裡過,壯心偶傍醉中來。

暮歸衝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九日和韓魏公》

這時蘇洵已經年近五十,寫出這首詩來確實令人憐惜。但這就是科舉制的現實。不過好在他最終如願得到了官職。受命與項城縣令姚闢一同修撰禮書。

等到治平三年(1066年),《太常因革禮》編撰完成,蘇洵也因病逝於京城,享年五十八歲。臨終前讓蘇軾寫完他留下的《易傳》。隨後,兄弟二人扶老父靈柩,走水路南下,返回眉縣後與母親合葬。

蘇洵死了幾百年後,有一個明代學者茅坤將他納入了“唐宋八大家”。而茅坤也是對他文章評議極為重要之人,幾乎大部分文章都帶有肯定的箴論,說是鐵粉並不為過。

回看蘇洵的一生,讀書是晚了點。但就如中國人對於《紅樓夢》一樣。讀書也是一樣。我們從不過多擔心沒有人會去讀那些經典名著,因為它就像在我們基因中放置過的GPS定位一樣,早晚有一天會引領我們去讀,或遲或早,不一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