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傳統文化 > 漢族習俗 漢族廟會有何歷史起源

漢族習俗 漢族廟會有何歷史起源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起中國古代的廟會,人們會聯想到“廟”,認爲廟就是道觀寺廟。顧名思義,廟會就是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活動。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辭海》這樣解釋:“廟會亦稱‘廟市’。中國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經存在。在寺廟節日或規定日期舉行。一般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故稱‘廟會’。《北平風俗類徵·市肆》引《妙香室叢話》:‘京師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貨雲集,謂之廟會。’這一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市集形式,解放後在有些地區仍被利用,對交流城鄉物資,滿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

廟會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形式,反映民衆心理和習慣。它的淵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

周代,王爲羣姓立社,稱爲太社,自爲立社,稱爲王社。諸侯爲百姓立社,稱爲國社,自爲立社,稱爲侯社。百姓二十五家爲裏,裏各立社,稱爲民社或里社。而社神是土地神,爲民社的精神支柱,民衆向社神祈求風調雨順,就要進行社祭。

漢族習俗 漢族廟會有何歷史起源

社祭時要有舞樂。《周禮·春官》:“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若樂八變,則地示(同祗,土地神)皆出,可得而禮矣;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

漢族習俗 漢族廟會有何歷史起源 第2張

可見,自古以來,祭神時總少不了舞蹈、音樂。這對後世廟會上祭神、娛神以至娛人的活動無疑是有深刻的影響。所以社祭是中國廟會產生的主源。

其次,因廟會的聚衆作用,故廟會又稱“廟市”。傳說黃帝時代“日中爲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有人推測春秋時期已有“廟市”,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寺廟與市場已經發生聯繫。雖然這時的寺廟與市場的關係還不密切,其發韌之功殊無爭議。有人考證唐玄宗開元年間就已有廟市。

北京最早的廟市出現在遼代,明代已很興盛。明末劉侗、於正弈的《帝京景物略》一書記載了北京附近廟會情況。他們指出:“城隍廟市,月朔、望、念五日,東弼教壇,西逮廟墀廡,列肆三裏。市之日,族族行而觀者六,貿遷者三,謁乎廟者一。”

這是說,到廟會上看熱鬧、遊玩觀光的人佔60%,買賣東西的人佔30%,而真正謁廟燒香磕頭的人只佔10%,說明這時廟會是在佛寺道觀內或其附近形成集宗教、商貿、遊藝於一體的民間聚會。

此類廟會又稱多內涵型廟會,這種廟會上有宗教、娛神、遊樂等活動。

漢族習俗 漢族廟會有何歷史起源 第3張

但也有把神像擡出廟外巡行,謂之迎神賽會。這是沒有集市的廟會。如妙峯山廟會就是沒有集市的廟會,還有的地方並無廟而也稱廟會,如清代廠甸和天橋,這些也統稱之爲廟會。

總之,中國廟會是從古代嚴肅的宗廟祭祀和社祭及民間的信仰中孕育誕生。漢、唐、宋時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娛樂形式,尤其經過明清的進一步完善發展,突出商貿功能,從而成爲人們經濟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