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傳統文化 > 侗族服飾 侗族不同地區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侗族服飾 侗族不同地區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7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侗族的服飾,以居住的地域劃分,可大致分南北兩種類型,各具特色。北部地區由於水陸交通較爲便利,生產水平較高,文化較發達。因此,男子服飾的演變與漢族服飾基本相似。唯婦女的服飾除縣城外,仍保持着傳統的特色。

侗族的服飾,以居住的地域劃分,可大致分南北兩種類型,各具特色。北部地區由於水陸交通較爲便利,生產水平較高,文化較發達。因此,男子服飾的演變與漢族服飾基本相似。唯婦女的服飾除縣城外,仍保持着傳統的特色。以錦屏縣平秋侗族服飾爲例:平秋地區婦女服飾的盛裝,其穿着的布料從種植棉花,紡紗織布,種靛印染、縫紉織繡都是婦女一手操作,展示了她們的勤勞與智慧。外衣大多爲青色,右衽圓領,鈄襟開扣,託肩彩色滾邊,衣長至大腿中部、衣腳有紅色內套露出。衣袖平手膀,袖口鑲花邊。腰繫彩色腰帶的背後有兩條帶幛,隨着人物走動而翩翩起舞。內衣爲白色或月蘭色,袖長超過外衣袖口露在手碗上。下身穿青色褲子,腳踏翹鼻繡花布鞋。

頭飾和銀飾是平秋婦女最講究的裝飾品。她們擅留長髮,用紅頭繩扎發盤在頭上再包黑紗帕,腦後別上銀簪、銀梳,頭戴銀盤花、銀頭冠,耳吊金銀環;領口兩組銀扣對應排列,外加鈄襟扣兩組;頸戴五隻大小不同項圈;胸佩五根銀鏈和一把銀鎖用以鎮魔壓邪;手腕戴上銀花鐲,四方鐲等。銀飾品中有雕龍畫鳳,鳥蟲花草等圖案,均爲當地匠人所製造。此裝古樸繁雜,銀光閃閃,叮噹作響。

南部侗族地區的服飾則迥然不同。由於地處山區,交通不便,因而至今仍保持着較爲古老的裙裝。南侗善繡,服飾極爲精美,女子穿無領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鑲有精細的馬尾繡片。圖案以龍鳳爲主,間以水雲紋、花草紋,下着百褶裙,腳蹬翹頭花鞋。髻上飾環簪、銀釵、頭戴盤龍舞鳳的銀冠,並佩戴多層銀項圈和耳墜、手鐲、腰繫腰帶,銀腰萎,青布包頭,下着寬大長褲,穿草鞋或赤腳。盛裝時穿古老的、百鳥衣、銀朝衣、月亮衣等等。

侗族服飾  侗族不同地區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黔東南侗族服飾約有近l00種。南部侗族服飾的選料一般爲自制土布,用植物染成棕色,由上裝、下裝(裙、綁腿)組成。分爲盛裝和便裝,便裝一般爲黑色土布製成,只是少銀飾裝飾和挑花刺繡而已,盛裝則配有銀帽,銀項鍊、銀耳環、銀圍腰。北部侗族服飾和南部侗族明顯不一,一般由上裝和下裝(褲)組成,顏色均爲淺天藍色,腰繫紅綢寬帶。便裝和盛裝沒有明顯區別,盛裝只是在便裝上再配戴銀飾而已。南部侗族的銀圍腰和北部侗族的寬紅綢腰帶,具有識別是否已婚的功能,有銀圍腰者和系寬紅腰帶者爲未婚。

侗族服飾歷史悠久,古樸雅緻。南部方言地區高傳信地一帶,保留着古樸的服飾。男子過去蓄長髮,頭包長帕,身着右衽父母裝,束腰帶,下身着長褲,裹腿布;女子髮髻與古代漢族女子相似,並插銀簪,帶銀質耳環或耳綴,上身穿開襟敝胸衣,胸部罩胸圍,胸圍上齊脖部呈兩岔,均繡有花紋,並以兩紅帶掛過肩頭繫於背後吊一銀質飾品,腹部罩以圍腰,圍腰帶飄於身後,下身穿百褶裙,着短內褲。裹腿上系飄帶於外側,男女多赤足或穿草鞋,冬着左衽父母裝平布棉衣。榕江、黎平交界處的四十八寨女子喜穿蘭色衣服,褶裙猶長…九洞的口江、銀曹以及"二千九"的高增、佔裏等地男子過去亦有蓄長髮者,但須剃去四周僅留頂端,並纏紫色亮布長帕,頭帕的式樣分天真浪漫的角式和端莊穩重的“團圓式”,上身着高領對襟衣,一般有七個到九個佈扣,三個到四個衣袋。有些地方婦女爲顯示紡織手藝,在節慶集會集體社交時給家中男子穿上七件或九件單衣,下襟以外層短於內層一指寬,形成層層階梯狀的衣襟排列,下身着長褲,出門穿草鞋狀繡花鞋;女子盤發,結於前額,發的尾端飄於腦後,插紅木梳.耳吊金環、銀環或瑪瑙環,上身赤着對襟敝胸衣,罩圍腰,下着百褶裙、裹腿,冬着父母裝薄棉衣,套五彩短袖套。

都柳江沿岸和榕江“三寶”及“天府洞”與鎮遠報京的中年男子及老人着對襟衣;部分青年着漢裝。女子挽髻或盤發,上身着右衽長襟父母裝,衣着至膝,下身着長褲。天府洞婦女於褲腿上鑲一圈欄杆,鎮遠報京女服飾亦與之相似,但報京女子頭纏青帕。南部方言區在節慶集會時,寨上有威望的老人,須着清代藍翎官服出場。北部方言區以及南部交通方便的地區,男女大多着與漢族服裝相同或相似的式樣。不同之處在於北部女子頭盤摻紅繩的長辮,系圍腰。南部女子盤發或挽髻,節慶集會方着古代盛裝。從江龍圖的男子盛裝,頭罩青布無遮陽帽,外系銀箍,箍上滿掛吊着一簇簇魚形銀綴的銀簍,左右兩側各插一支紅蕊綠葉的銀花和一叢叢仙鶴羽,上身着對襟開領的白衣,外套銀紐紅夾褂,上綴銀珠銀片;腰繫紅緞帶,腰帶兩端懸絲線飄須;下身着長褲,足穿布鞋。

南部方言侗族女子盛裝時,身着全新紫色亮布開襟衣或左衽父母裝,下着精製的褶裙,足着船形鉤嘴花鞋;頭插銀花;項帶銀圈;耳吊金環或銀綴;腰繫紅緞銀綴飄須帶,六洞地方還着挑花白羽罩裙匾帶。侗家姑娘的首飾、刺繡、挑花的圖案內容,有山上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也有水中的魚龍蝦蟹。金銀飾品有瓜子金環、魚狀銀綴、鳥兒花叢狀花頭飾、魚簍狀腰帶銀綴等等。還有一些工序簡樸的手鐲、項圈、環鑠、背鉈等古樸粗獷的飾品。

侗族服飾  侗族不同地區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第2張

侗族螺絲衣:黎平茅貢侗族螺絲衣是古老的盛裝,現已不多見。因紋飾捲曲如螺絲,被稱爲“螺絲衣”,其刺繡精緻,圖案結構完美。以侗族民間信仰來看,此螺絲紋應當爲龍紋。與此衣相配的是花帶簾裙。

侗族銀朝衣:黎平銀朝侗族古老的盛裝,繡飾精美華麗,婚嫁及重大活動時穿用,現今猶存其富麗堂皇的光彩。葉片式簾裙,令人追憶起原始時代人們編草葉爲裙的情景。簾裙上繡飾的“滾圓形龍紋”,反映出侗族對龍蛇的崇拜。

榕江縣裏仁地區的服飾,挽髮鬢於頭頂,髮鬢稍大、偏左側,戴較大銀耳環和銀項圈。上衣青色,大襟無領,衣袖寬大,胸前沿開襟邊有效大面積的刺繡花紋。衣袖中部有兩條裝飾帶,上爲藍緞,下爲織花帶各寬寸許。着中裙、青色,百褶,長及翹下三寸處。系長方圍腰,略比裙長,有繡花圖案。腳裹青布綁腿,穿翹尖繡花鞋。整套服飾古色古香,刺繡花紋工藝精美,可算侗族婦女服飾中的佼佼者。刺繡紋樣多取材於山區的草蟲蝴蝶等,造型生動而富於變化。刺繡工藝爲平繡,紋樣四周鑲有一根特製的白絲線,呈浮雕狀。

從江洛香一帶的姑娘夏天的盛裝,頭上挽髻於左側,插木梳。戴銀耳環。一大一小的銀項圈兩隻,造型爲對稱的螺旋形。戴銀手鐲及銀戒子。上衣開襟敞胸,陰丹藍色布。從衣領,開襟邊至前後衣襬,均滾有一條寬五分的白邊。衣長及大腿中部,兩側開叉,腰兩側均綴銀片,銀片下各吊花帶和三根絲線,長至衣襬處,三根飾線各吊三顆各色亮珠,珠下垂大紅色絲束。上衣貼身,下襬寬大。衣袖緊細,袖口綴花邊。衣內着菱形圍兜,青色,領處有對稱三角形裝飾圖案,把姑娘的臉型襯托得更加秀美。圍兜緊身、下尖,似內衣。穿青色細褶短裙,小腿裹青布綁腿。腳穿花布鞋。

黎平縣三龍地區的姑娘盛裝,頭挽鬢,偏左側,額上圍綵帶銀花,挽結於後。頭上插滿很多鮮花、白鶴細羽或公雞尾羽。戴銀耳環,環上鑲有細圓珠,珠下垂數條細銀鏈。頸戴銀項圈兩三隻。上衣左衽開襟,襟邊鑲花邊。衣袖細小,袖口飾花邊,袖上臂中部有圖案裝飾。系方形圍腰。着青色細褶短裙。小腿裹綁腿。腳穿繡花鞋。上衣、圍腰、裹腿、裙子的布料均爲閃光的紫色自織侗布。

黎平縣龍額地區的男子服飾,頭上包藍、青、白三色的花格帕,包法呈圓環狀,上大下小。上衣爲大襟,無領,短小緊身,袖小。上衣的顏色,盛裝爲紫色閃光的侗布,便裝爲淺色或白侗布。系方格腰帶。褲青色或與上衣用料致,褲腳寬大。腳穿膠草鞋或草鞋。

從江縣大榕地區男裝,分盛裝和便裝,盛裝包較大的頭帕,用料爲紫色閃光侗布,並將頭帕的一端高高地翹於左側,形如錦雞,帕端有桃花紋樣。上衣對襟、有領、短小緊身,胸前有九顆蠶形佈扣,袖小。裏穿白內衣。着長便褲,褲腳寬大。衣褲和頭帕爲一種布料。腳穿草鞋。便裝不包頭,上衣爲白色對襟衣。長褲,青色,褲腳寬大,着草鞋。

侗族荷包:刺繡工藝品。流行於廣西三江。婦女腰間飾物。形似葫蘆,長12釐米,下寬8釐米,以粉綠色做地紋,上繡自由式花草、動物紋樣,用玫瑰紅、桃紅、羣青、草綠、墨綠、金黃、銀色絲線織成。葫蘆邊緣有紅、藍二色花邊,兩側有紅、綠二色吊穗。流傳於廣西三江、龍勝,湖南新晃、通道,貴州黔東南地區。婦女耳垂裝飾。一般呈環形,同鑰匙圈大小,不封口,尾部勾着圓形、扁形或帽形雕刻精美的裝飾物,多用細銀線彎結成果狀、花狀或繡球狀。其周圍、下方吊着小魚、桃形、扁長體、菱形、塔狀等各種小飾物,上刻細小花紋。有的耳環形似竹根,上塗琺琅。還有的用一戴細銀線纏繞在環形圈上,未纏線處塗琺琅花紋。因使用人和場合不同,亦有區別。小孩、老年婦女所戴較爲簡單。青年婦女戴者叫“色板”,紋飾豐富,節日盛裝時還戴兩三對,顯示其美麗、富有。

侗族服飾  侗族不同地區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第3張

侗族胸兜花:刺繡工藝品。流行於廣西三江。婦女胸圍花飾。侗語稱爲“深”。長13釐米,寬17釐米。紋樣多采用喜鵲、穀穗、楊梅、荔枝等花鳥紋樣,配以銅錢紋樣,含富貴吉祥之意。在黑底上配以水紅、桔紅、湖藍、羣青、粉綠等色。多以湖藍色作爲底紋,與各種色彩的花紋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當地民間藝人叫“襯花”。在刺繡之前先剪也紙稿,然後將紙稿貼底紋上,用齊針繡出。下部則配以繡有二方連續幾何圖案的織錦。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