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傳統文化 > 苗族早期的醫藥活動爲何會與巫術相結合

苗族早期的醫藥活動爲何會與巫術相結合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由於苗族沒有本民族文字記載的醫籍,這同苗族社會歷史發展的各個時期很難確定一樣,苗族醫藥發展無明顯的分期。但苗醫發展史上確實存在一段較長的“巫醫合一”的時期,《說苑辨物》上所說的“苗父”屬於這種情況,《宋史‧蠻夷列傳》載:“西南諸夷,漢(yangke)地,……,疾病無醫藥,但擊銅鼓、銅沙鑼以祀神。”苗族人民喜用銅鼓,用它祀鬼神以治病,是較早時期的情況。

我國漢族地區在春秋時期,巫與醫已經完全分離,但經濟科學文化落後的苗族,卻比較完全地保存了“巫醫合一”的特點。道光《鳳凰廳志‧風俗篇》載:苗族民間“疾病延醫服藥之外,惟祈禱是務,父母病則延老者,十八人牲牢爲請命於神,謂之打十保護。童子病則延巫爲之解煞,名曰楊關。”這種“巫醫合一”的方式,用苗族的俗語來講,叫做“巫醫一家,神藥兩解”,到清代還很盛行,民國《劍河縣誌》載:“民知尚稚,篤信鬼神,患病者不事醫藥治療,惟氣靈於巫祝,有跳神走陰諸名色”。

苗族早期的醫藥活動爲何會與巫術相結合

民國《興仁縣誌》載:“黑苗巫曰密那,遇病延之,殺犬而禳,名曰打老魔。”上述記載很多,除方誌外,清‧田雯《黔書》載:“苗人……病不服藥,惟禱於鬼,謂巫爲鬼師,鬼師乘以愚人”。清‧樑雪繩《黔苗詞》中曰:“寨旁石巖屋湄邊,手攜力弩作嬉嬉,病來不解神農藥,殺犬屠牛事鬼師。”可見苗族醫藥中,巫師治療疾病並非個別現象,而是一個歷史現象。有的地方延續至今,呈現了十分複雜的情況。

苗族早期的醫藥活動爲何會與巫術相結合 第2張

苗族的巫師,在湘西稱“巴對雄”,在黔東南稱“相孬嘎”,在川滇黔交界區稱“篤能”,女巫又稱“迷婆”或“迷那”。苗族在歷史上由於苗巫文化的影響而篤信鬼神,日常生活中婚、喪、疾病、節日,都要請巫師主持祭祀儀式。許多村寨都有1~3名巫師、巫師必須熟習各種鬼神的名稱、性質和祭祀的方法,會背誦咒語。

人生病時,苗巫師對病人施行巫術,稱“過陰術”或“望鬼術”,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單純以巫術治病,除了有心理治療作用外,一般與醫學無關。但巫師是苗族早期社會的一種分工,他們又是本民族最早的知識分子,由於醫藥經驗的積累,有一部分巫師掌握了一些醫療技術,施行巫術的同時,還兼用草藥和其它方法治病,後來巫師由於社會地位的下降而衰落了,他們當中一部分人分化爲職業苗醫,但在行醫過程中,程度不同地包含着巫術的內容和形式。

苗醫外治法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起源於巫術,雖然它們已完全脫離了巫術的內容與形式,如苗醫的滾蛋療法,最早是巫師敲蛋占卜望鬼時,爲加強其法術的神祕性,將煮熱的蛋滾動全身而形成。滾蛋療法在苗醫中廣爲流傳。操作簡便,療效較好。更爲獨特的是,苗醫應用滾蛋後蛋壁和蛋黃的顏色變化以診斷並預後疾病,這同巫師敲蛋占卜有着某種聯繫,構成了苗醫的診法特點。其它如化水療法、踩鏵口療法等,也有類似情況。

另外,在臨牀治療中,一些苗醫(或病人自己)主張神、藥結合,一方面用藥治療,一方面求神請祖。由於對許多疾病的發生無法解釋,對危重病的發展死亡無法理解,只好求助於鬼神而與巫“合作”,既彼此利用,又互相對峙,形成“巫醫一家、神藥兩解”的局面,據黔東南10個縣的調查統計,巫與醫並用的現象至今在某些局部地方仍然存在着。

苗族早期的醫藥活動爲何會與巫術相結合 第3張

“巫醫合一”是苗族醫學發展史中的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是由於缺乏科學知識,社會發展緩慢而又極不平衡的歷史原因造成的,說明了苗族醫藥的形成過程,脫離巫術的不徹底性和複雜性。

但對“巫醫合一”情況應作具體的分析,不可一概而論,雖然巫術阻礙了醫學的發展,但並未吞噬醫學的精華,從而阻止醫學的破土而出,這是由於苗族醫藥紮根于山區的羣衆之中,又有幾千年的實踐經驗作爲基礎的緣故,不能以此作爲否定苗族醫藥存在的理由。今天,由於苗族文化知識的提高,這種“巫醫一家”的狀況已逐步解體。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