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成語典故 > 成語“螳臂當車”背後有何歷史典故?該如何理解?

成語“螳臂當車”背後有何歷史典故?該如何理解?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解釋成語“螳臂當車”?有什麼典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 螳臂當車

【拼音】: táng bì dāng chē

【解釋】: 當:阻擋。螳螂舉起前肢企圖阻擋車子前進。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敗。

成語“螳臂當車”背後有何歷史典故?該如何理解?

【成語故事】:

《莊子·人間世》

春秋時,魯國有個賢人名叫顏闔,被衛國靈公請去當太子蒯瞶的老師。顏闔聽說蒯瞶仗着父親是一國之君,整天作威作福,蠻不講理。顏闔感到教育這樣一個學生十分困難,不知如何是好。

顏闔到衛國後,他先去拜訪衛國的大夫蘧伯玉,請教如何才能教好蒯瞶。蘧伯玉回答說:“顏闔先生,您先來問情況是對的,您想教好太子確實很難辦到啊。”他進一步分析說:“我舉一個例子說吧!螳螂自不量力,自己跑到馬路上來,舉起雙臂來阻擋前進的車輪,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儘管它自己確實認爲這種舉動是勇敢的,但是確實沒有意義啊。顏闔先生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爲像螳臂當車一樣,您要小心慎重!有些事情不是您一個人能解決的,您還是好自爲之吧!”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