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詩詞名句 > 《靈隱寺》根據宋之問的遊覽路線展開描寫,開啓了唐代山水詩的道路

《靈隱寺》根據宋之問的遊覽路線展開描寫,開啓了唐代山水詩的道路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之問,字延清,名少連,初唐時期詩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曾被貶爲越州長史,不久後又遇赦回京,途中經過靈隱寺,創作出經典之作《靈隱寺》。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杭州靈隱寺,於東晉咸和元年(即公元326年),由僧人慧理始建,迄今已一千六百餘載。根據《靈隱寺志·開山卷》稱:“慧理連建五剎,靈鷲、靈山,靈峯等或廢或更,而靈隱獨存,歷代以來,永爲禪窟。”,宋景德四年,改景德靈隱禪寺,元至正三年毀。明洪武初再建,改靈隱寺,一直佛脈連綿至今!

靈隱寺,寺之盛名,除卻地處人間天堂的杭州,和佛門香火鼎盛的緣由外,更多是歷代文人墨客,紛至沓來,留下了衆多的詩文與軼事,唐朝宋之問、白居易,宋代蘇東坡,以及後朝數不清的名家,都與靈隱結緣深厚!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莫過於唐朝宋之問遊覽靈隱寺時,巧遇駱賓王,寫下了傳世著名詩篇的故事。

《靈隱寺》根據宋之問的遊覽路線展開描寫,開啓了唐代山水詩的道路

在唐中宗時,曾做過修文館學士的詩人宋之問因罪被貶爲越州長史,不久又遇赦。在回京途中,他路過杭州,聽說靈隱寺巍峨壯觀,便慕名披着月光前去遊覽。那天晚上,皓月當空,碧空如洗,山林溪流有如披上了銀裝,寺中的亭臺樓閣沐浴着銀光,飛來峯高高聳立,令人心曠神怡。宋之問漫步在靈隱寺的長廊之中,不覺詩興勃發,兩句詩脫口而出:“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吟出這兩句後就感覺才情枯竭了,無論怎樣想都想不出來了

宋之問此刻有點恨自己才疏學淺了,他越想越煩,於是就在長廊踱來踱去,以緩解躁動的情緒。而正當他苦思冥想坐立不安的時候,正好遇到了經過長廊的駱賓王,這時的駱賓王已經是靈隱寺的一名和尚。爲什麼大名鼎鼎的駱賓王會遁入空門呢?因爲他那時站錯了隊,幫着反派寫文章討伐女帝武則天,結果失敗了,他只好出家做了和尚。

言歸正傳,當駱賓王看到此時一籌莫展的宋之問時,非常疑惑,於是,慈悲爲懷的他很想開導開導眼前這位似乎正在遭受苦難的施主,就問宋之問遇到了什麼煩心事,宋之問也似乎見到救星一樣,很有興致地把自己的苦惱告訴了眼前這位大師(當然當時宋之問還不知道這位大師就是才子駱賓王)。大師聽完後,知道了這位施主痛苦的根源,於是就接着宋之問之前吟出的那兩句,對出了兩句:“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

《靈隱寺》根據宋之問的遊覽路線展開描寫,開啓了唐代山水詩的道路 第2張

宋之問聽了之後,感覺眼前這位大師很不簡單。他驚歎這兩句詩剛健秀美,從而讓他茅塞頓開。於是,一口氣寫完了經典之作《靈隱寺》:

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

這首詩按照詩人的遊蹤來展開的,他先從飛來峯入手,寫到靈隱寺本身和出來見到的景色,最後寫到詩人出來後的感想和打算,整體上看清新雄壯,還帶有一些出世的灑脫。

開頭“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兩句,從大處落筆,寫山之高峻、寺之靜穆。鷲嶺,即印度靈鷲山,這裏指飛來峯,形容山勢崢嶸重疊。龍宮,相傳龍王曾拜請佛主人龍宮講經,故稱佛殿爲龍宮。這裏指靈隱寺。這兩句描繪的是一幅靜的畫面: 靜止的山是無休止的靜,靜寂的寺則清靜寥落。

《靈隱寺》根據宋之問的遊覽路線展開描寫,開啓了唐代山水詩的道路 第3張

接着“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兩句寫景。“樓觀滄海日”寫的是遠景,海上日出,光芒四射,紅霞滿天。“門對浙江潮”則寫的是近景,江潮澎湃,白浪滔滔。入勝境而觀佳處,開人胸懷,壯人豪情,怡人心境,這兩句以工整的對仗和壯觀的景色成爲千古流芳的佳句。這裏的字句並不奇異,辭藻也不繁富,然而卻能給人以特殊的美感。

接着“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兩句是吟詠桂花的名句。這裏的“桂子”指的是桂花,“桂子月中落”是說,相傳每到中秋夜晚,桂花便從月中紛紛落到人間,那是月中的嫦娥擲與人的。

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中所寫的正是這個情景。當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月中自然不會落下桂花,而“桂花落”的現象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詩人如此表達,爲詩境增加了一層神祕色彩。

“天香雲外飄”,這句緊扣靈隱寺,寫寺中香火之盛。作者言靈隱寺中的香火可以從人間飄到了天邊的白雲上,這種香與月中桂花的香渾融在一起,十分精妙。“天香”一詞,至此以後,也成爲桂花的美稱。詩人意在說明天上人間都是相通的,顯出了佛教聖地的神祕色彩。

接着“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兩句,形容詩人跋山涉水之艱辛。這一聯採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描寫了詩人不分遠近地時而登塔,時而尋找名泉的遊覽過程。

接着“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兩句,是詩人在登塔取泉的過程中見到的深秋美景,山花迎着薄霜開放,樹葉雖逢細冰而未凋。此處借景抒情,抒發了詩人雖遭受貶黜卻仍然堅強。

《靈隱寺》根據宋之問的遊覽路線展開描寫,開啓了唐代山水詩的道路 第4張

接着“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兩句,是說詩人自幼就喜歡遠方的奇異之景,能面對這愜意的景色正好洗滌心中塵世的煩惱。

最後“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這兩句,似寫天台山,而實以天台山代指佛教,是說因遊靈隱寺便對佛教更爲神往,冀盼度得靈魂入得佛教勝境。

縱觀這首《靈隱寺》,是按照詩人遊覽的路線展開描寫的,不僅意境開闊,而且思路清晰順暢,語言凝練自然,描寫了靈隱寺及其附近一帶的奇麗風光,景色描寫清麗淡遠,開啓了唐代山水詩的道路,而且在詩歌的結尾還隱約地表示出了詩人出世歸隱的意向,是唐詩中的經典之作,受到了後世的推崇。而駱賓王送的那兩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也成了詩中的點睛之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