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詩詞名句 > 鴻門宴:楚漢之爭的開端,也預示了這場鬥爭的終結

鴻門宴:楚漢之爭的開端,也預示了這場鬥爭的終結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鴻門宴》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史傳文,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文章敘述的是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6年)兩支抗秦軍隊的領袖項羽和劉邦在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全文以劉邦赴項營請罪爲核心,連同赴營以前和逃席以後分爲三個部分,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終,按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席兩個問題逐層展開故事。

整體賞析

《鴻門宴》是《史記·項羽本紀》中一個相對獨立的片斷,它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後長達五年的鬥爭的開端。雖是開端,卻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這場鬥爭的終結。這樣說,是因爲作者通過對這次宴會全過程(包括會前鬥爭和會後餘波)的描寫,生動地揭示了項羽的悲劇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婦人之仁”。這種性格不改變,他就必然以失敗告終。而劉邦在宴會上能化險爲夷,跟善於利用對方性格弱點也是分不開的。這段史實可以反映出領袖人物的性格在歷史發展重要關頭上所起的作用。

這篇文章按照情節發展過程,即以劉邦赴項營請罪爲核心,連同赴營以前和逃席以後,可分爲三個部分。

鴻門宴:楚漢之爭的開端,也預示了這場鬥爭的終結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項王許諾”,交代鴻門宴的由來。文章先指出劉、項兩軍的駐地及雙方兵力,表明項羽佔有絕對優勢,戰爭的主動權在他手中。下文所述人物活動均與這個背景有關。鬥爭起因是曹無傷告密。項羽聽說“沛公欲王關中”,冒犯了他的尊嚴,當即決定進攻劉邦;他的主要謀士范增乘機揭露劉邦的野心,也力主進攻。二人認識上的差異,預示着他們對劉邦將採取不同的態度。戰爭似乎已經迫在眉睫,卻忽然出現了轉機。項伯爲報私恩夜訪張良,勸他逃走,而張良反以“爲韓王送沛公”爲藉口,將消息通知了劉邦。劉邦於是拉攏項伯,以謊言爲自己辯護。項伯同意調停,並囑咐劉邦“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由是而有鴻門宴上的鬥爭。

第二部分從“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到“因招樊噲出”,寫鴻門宴上的鬥爭。節奏發展得快,氣氛的變化也快。開始很平和,劉邦卑詞“謝罪”,項羽說出告密人,可見怒氣全消,有和解意,且設宴招待劉邦。但范增蓄意殺死劉邦,始而“數目項王,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繼而命項莊舞劍,“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使氣氛越來越緊張。於是張良出招樊噲。樊噲是劉邦的參乘,有保護劉邦的責任,但無與會資格。項羽得知他的身份後,知其來意,於是借賜酒緩和一下氣氛。樊噲爲了將衆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來,不僅一切做得合乎禮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然後借項王“能復飲乎”之問慷慨陳詞:於“王關中”一事,言雖有懷王之約,猶不敢自專,必待大王來;又就席間舞劍一事指責項王“欲誅有功之人”。故“項王未有以應”,反而賜坐。至此氣氛又進一步緩和,但危機仍未解除。這是宴會鬥爭中的高潮。

鴻門宴:楚漢之爭的開端,也預示了這場鬥爭的終結 第2張

第三部分從“沛公已出”到結尾,述鴻門宴後餘事,包括:劉邦逃席,間道至軍;張良留謝,項王受璧而范增破鬥;劉邦誅殺曹無傷。

《鴻門宴》故事情節首尾相應,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終,具有相對的完整性。文章情節按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席兩個問題逐層展開,波瀾橫生,矛盾迭出,扣人心絃。而情節起伏波瀾是人物性格發展所導致的。

《鴻門宴》主要塑造了項羽的形象,集中表現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他挾擊敗秦軍主力的勝利餘威,帶兵進至函谷關,緊閉的關門嚴重損傷了他的自尊心,因此他遣將擊關;入關後聽說劉邦“欲王關中”,刺痛了他唯我能霸王天下的自負自尊,於是立即決定進攻;而在獲悉劉邦“籍吏民,封府庫”,等待他來處理,便放棄了進攻的打算。更由於自矜功伐,他不把劉邦視爲主要對手,不想在席間殺死他,而劉邦又注意維護他的尊嚴,使他動了“不忍”之心,所以對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應”,對項莊、項伯筵間舞劍也不表態。這種“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對樊噲採取了格外寬容的態度:樊噲沒有資格與會,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噲的心情,反而賜酒。樊噲陳詞,雖有指責的話,但又把他看得比懷王更高,有“求賞”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內心有愧而“未有以應”,於是優禮有加,賜樊噲坐。自矜功伐而又“爲人不忍”,雖一時成功,最後終不免於失敗。作者寫項羽聽了曹無傷告密之後的反應和聽了項伯勸解之後的反應,形成兩個極端,把項羽毫無主見、不辨忠奸、既易衝動又易受騙的性格勾畫得十分鮮明;寫項羽在鴻門宴上既不顧范增再三催促殺劉邦的暗示,又不制止項莊意在殺劉邦的舞劍,還把樊噲的憤激當作豪壯,對劉邦的逃席行爲聽之任之,處處表現他的優柔寡斷。司馬遷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描寫的,他曾這樣評論道:“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這篇文章雖只寫出人物的一個側面,卻未嘗不能窺一斑而知全豹。

鴻門宴:楚漢之爭的開端,也預示了這場鬥爭的終結 第3張

劉邦的形象也寫得很生動。他去鴻門“謝罪”,雖有項伯居中調停,其實是身入虎穴,命運難卜,但非此不足以平項羽之怒,仍如約而往;回到軍中,“立誅殺曹無傷”。這能看出他的堅決果斷。他一向待人傲慢,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陽”,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項羽面前謙詞卑禮,惟恐有所不至:在宴會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辭,他也覺得於禮不合。這又表現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至於他的狡詐多端,從罵鯫生、拉攏項伯、罵告密人等細節中,都表現得很明顯。

樊噲這個人物,也寫得極爲成功。他在最緊急的關頭出場,一開口就說“與之同命”,誓與在危難中的沛公共生死。作者先寫他“側其盾”撞進軍門,表現出他的英武,也表現出他的一腔義憤。進了軍門,“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彷彿是一團憤怒的火,照亮了這陰謀四伏的軍營。司馬遷在這裏,更以其明針暗線,寫出了一場暗地裏進行的鬥爭,大大豐富了樊噲的個性。項王賞識樊噲的豪壯勇武,吩咐左右“賜之卮酒”,奉上來的卻變成了“鬥卮酒”;吩咐“賜之彘肩“,奉上來的卻變成了“生彘肩”。一字之增,陰謀畢顯。這分別是項羽左右存心捉弄樊噲。不料,樊噲一一挫敗了對手的陰謀。大杯烈酒,他“拜謝,起,立而飲之”;那條生豬腿,他“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拜”“起”“立”“飲”四個動作,斬截有力,顯示出他對項王的有禮及對揶揄他的羣小的無畏。“覆”“加”“拔”“切”“啖”五字,意氣飛動,彷彿他切的、吃的不是生豬腿,而是敵人的肉。他咬碎鋼牙,把生肉和仇恨一起吞下去。妙就妙在這一切都當着項王的面進行,項王卻矇在鼓裏。司馬遷僅僅增了“鬥”“生”二字,細處傳神,把緊張的暗鬥,項王的直爽,范增手下人的陰謀,樊噲的粗獷無畏,充分展現出來。劉熙載說:“畫訣:‘石有三面,樹有四枝。’蓋筆法須兼陰陽向背也,於司馬子長文往往遇之。”(《藝概·文概》 )兩字增華,寫活了一個場面,揭示出幾個人的性格,只有司馬遷才具如此生花妙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