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詩詞名句 > 《感皇恩·讀莊子聞朱晦庵即世》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感皇恩·讀莊子聞朱晦庵即世》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感皇恩·讀莊子聞朱晦庵即世

辛棄疾 〔宋代〕

案上數編書,非莊即老。會說忘言始知道;萬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霽,青天好。

一壑一丘,輕衫短帽。白髮多時故人少。子云何在,應有玄經遺草。江河流日夜,何時了。

譯文

《感皇恩·讀莊子聞朱晦庵即世》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桌案上擺放着的幾卷書,都是老莊的著作,讀了也會說“忘言”通曉規律與道理這樣的話。說了千句萬言,其實還是不能真忘,的確可笑。今天梅雨停止,放晴了,天氣真好。

如今隱退山林丘壑,身穿輕衫,頭戴短帽。白髮漸漸增多,而故人卻越來越少。先生已逝,無論去了何處,也會像揚雄那樣留下不朽經典,就像江河日夜奔流,永不停息。

賞析

辛棄疾的這首《感皇恩》詞,向來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爲,這首詞純是抒寫作者讀《莊子》的感想,並無追悼朱熹之意。還有人認爲此詞前片是作者讀《莊子》之所感,後片是悼念朱熹。浙江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漢語大詞典》編委吳戰壘先生認爲此詞實是作者對《莊子》有新的領悟,由此而贊朱熹文章的不朽,以表對故人的思念。

《感皇恩·讀莊子聞朱晦庵即世》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第2張

按照吳戰壘的說法,詞的上片“案上數編書”五句,是說自己熟讀老莊之書 ,口頭上也會說“忘言始知道”那一套玄理,而實際上未能做到“忘言 ”。

“萬言千句 ,不自能忘堪笑 ”,作者是一位詞人,平時不廢吟詠,這看似與“忘言知道”產生明顯的矛盾。這幾句表面上似乎自嘲,實際上是對老莊哲學的否定,說明作者讀老莊之書乃意有所寄,而並非真的信仰老莊那一套。另一方面,就老莊本身來說,他們一面提倡“忘言知道 ”,一面卻又著書立說,可見他們自己也不能做到“忘言 ”。從這兩層意思不難體會到作者這裏實際是在批評老莊的“忘言知道”是虛僞的。話說得非常深曲。

“今朝梅雨霽,青天好”兩句,表面是說天氣,實際上是暗示作者對老莊哲學有了真正的體會,不受其惑,彷彿雨過天晴,豁然開朗一樣。這兩句以景喻情,不着痕跡。

下片“一壑一丘”三句,寫自己放浪山林的隱退生涯,顯得語淡情深,似曠達而實哀傷;尤其是“白髮多時故人少”一句,感情真摯,語意深邃。“白髮多 ”,是感嘆歲月蹉跎,有壯志消磨的隱痛;“故人少”,則見故舊凋零,健在者已經寥寥無幾了。這一“多”一“少 ”,充分表達了作者嗟己悼人的情懷。這樣,詞的語氣也就自然地過渡到對朱熹這位故人的悼念。

“子云何在”四句,是以繼承儒家道統的揚雄相比,稱道朱熹的文章著述將傳之後世。由此可見,這首詞上下片貌離神合,命意深曲而仍有蹤跡可尋。從表面上看,正面悼念的話沒有幾句,其實,通篇都滲透着追悼之意。不論正說、反說、曲說、直說,其主旨都歸結到“立言不朽 ”。所以說,辛棄疾這首短小的悼人詞,既富有哲理意味,又顯得情致深長,在藝術手法上是相當成功的。

創作背景

這首詞爲悼念大理學家朱熹而作。朱熹卒於公元1200年(慶元六年)舊曆三月,此詞中有“梅雨”句,當作於初聞噩耗之時。

《宋史·辛棄疾傳》,“棄疾嘗同朱熹遊武夷山,賦《九曲櫂歌》,熹書‘克己復禮,夙興夜寐’題其二齋室。熹歿,僞學禁方嚴,門生故舊至無送葬者,棄疾爲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可見朱、辛有深厚友誼,相知甚深。朱一生主要精力用於著述講學,理學、儒學到了他手裏,得到完備發展。而陳亮曾辛辣諷刺朱熹道:“睟面盎背,吾不知其何樂?端居深念,吾不知其何病?置之釣臺捺不住,寫之雲臺捉不定。”(《朱晦庵畫像贊》)陳主功利實用,全盤否定朱在哲學上的貢獻,把朱描寫得什麼也不是。在抗金問題上,朱持“振三綱,明五常,正朝廷,勵風俗”,“是乃中國治夷狄之道”,正如要遊說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來營救涸轍之鮒一樣。朱熹主張明明是腐儒之見,與辛棄疾的立竿見影痛快淋漓萬難說到一起,但辛對朱態度與陳亮大不相同,特別是朱卒於政爭中道學家被打倒之時,辛冒天下之大不韙前往真誠哭祭,充分顯示出其高超識見與古道熱腸。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