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文化名家 > 李燾簡介:南宋官員、詩人,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之後

李燾簡介:南宋官員、詩人,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之後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個時期,因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爲都城,史稱南宋,歷九帝,享國152年。南宋雖然外患深重,統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經濟上外貿高度發達 ,重心完成了歷史性南移,思想學術和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理學成型確立正統地位,並向海外傳播,形成了東亞“儒學文化圈”。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李燾(1115年-1184年),字仁甫,一字子真,號巽(xùn)巖。眉州丹棱(今四川省眉山市丹棱縣)人。南宋官員、著名歷史學家、目錄學家、詩人,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之後 。

紹興八年(1138年),李燾登進士第,授成都府華陽縣主簿,未就任,于丹棱龍鵠山讀書。至紹興十二年(1142年)秋,李燾始赴任。其後歷官州縣及朝廷史職,宋孝宗朝仕至同修國史。李燾以名節、學術著稱,長於吏治,關心民瘼,但終未獲大用。淳熙十一年(1184年),以敷文閣學士致仕,不久後逝世,年七十,追贈光祿大夫,賜諡“文簡”。累贈太師、溫國公。

李燾博覽典籍,著述頗多。著有《巽巖文集》、《四朝通史》、《春秋學》等五十多種,大多失佚。今存《續資治通鑑長編》五百二十卷、《六朝制敵得失通鑑博議》十卷、《說文解字五音韻譜》十卷,清代皆編入《四庫全書》。原有詩文集五十卷,今已佚,《兩宋名賢小集》、《全宋詩》等錄有其詩。

李燾簡介:南宋官員、詩人,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之後

人物簡介

李燾爲唐宗室曹王之後,生於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 。年甫冠,憤金讎未報,著反正議十四篇。

紹興八年(1138年),擢進士第,調華陽簿。再調雅州推官。

乾道八年(1172年),出任瀘州知州。時王氏學盛行,燾獨博極古籍,慨然以史自任。於本朝典故,尤悉力研究,仿司馬光《資治通鑑》,作《續資治通鑑長編》。累官禮部侍郎,進敷文閣學士兼侍讀,同修國史。屢章告老,除敷文閣學士致仕。

淳熙十一年(1184年),李燾逝世,享年七十歲,追贈光祿大夫,賜諡“文簡”。臨終前遺言:“臣年七十,死不爲夭,所恨報國缺然。”累贈太師、溫國公。

主要成就

李燾一生著述弘富,《續資治通鑑長編》是他的代表作。這部著作的正式寫作時間,應爲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李燾時年四十歲。他在知成都府雙流縣任上,於公務之外,“日翻史冊,匯次國朝事實。謂司馬光修史,先爲《百官公卿表》十五卷,後頗散佚。乃遍求正史、實錄,傍採家集、野史,增廣門類,起建隆,迄靖康,合新舊官制,成一百四十二卷。其重編者僅七之一,《長編》之書蓋始於此”。實際上這部著作纂修時間,應該更早一些。淳熙九年(1182年),他說爲修此書,“網羅收拾垂四十年”。以此上推,當在李燾讀書龍鶴山以後不久。

李燾自隆興元年(1163年)至淳熙四年(1177年)先後四次上進此書。隆興元年(1163年),李燾在知榮州任上,進太祖朝部分。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迄開寶九年(976年),計十七年,爲書十七卷。當時李燾四十九歲。乾道四年(1168年)又進上已修成的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共一百零八卷,寫成一百七十五冊和《目錄》冊。由《進〈續資治通鑑長編〉表》可知此書在編纂方法上是仿司馬光《資治通鑑》體例。此年,李燾五十四歲。

淳熙元年(1174),李燾六十歲,他又進神宗朝《長編》,自治平四年(1067年)至元符三年(1100年),計四百一十七卷。

淳熙三年(1176年)憲宗擢李燾爲祕書監,權同修國史,兼權實錄院同修撰。朝廷意在專付李燾以史事。

淳熙四年(1177年),徽宗、欽宗二朝《長編》編成,孝宗稱讚他“無愧司馬光”。北宋“一祖八宗”至此完篇。但李燾仍在不斷地修訂重編。完成修訂工作一說是在淳熙七年(1180年),一說是在淳熙十年(1183年),《文獻通考·經籍考》認爲是在淳熙九年(1182年)。白壽彝在《中國通史》中認爲這樣一部卷帙浩大的著作,根據孝宗的要求,進行增損的內容達四千四百餘條,絕不是一、二年所能完成的,應該是開始修訂爲淳熙七年(1180年),淳熙九年(1182年)“重別寫進”,完成在淳熙十年(1183年)。重編的《長編》爲九百八十卷,記北宋一百六十八年史事,另有《修換事目》十卷,《舉要》六十八卷,《總目》五卷。共計一千零六十三卷。凡實錄、國史、會要、野史、家乘、墓誌銘、行狀等有關資料,無不廣收博採。其中分注考異,詳引他書,保存了大量史料。

李燾簡介:南宋官員、詩人,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之後 第2張

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的最初動機,是要整理北宋九朝史事。他說:“臣盡力史學,於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士大夫各信所傳,不考諸《實錄》、正史,紛錯難信。如建隆、開寶之禪授,涪陵、岐、魏之遷歿,景德、慶曆之盟誓,曩霄、諒祚之叛服,嘉祐之立子,治平之復辟,熙寧之更新,元祐之圖舊,此最大事,家自爲說,臣輒發憤討論,使衆說鹹會於一。”可見李燾修史,最初興趣在文獻的網羅整理及考訂。

《續資治通鑑長編》選材上是“寧失於繁,無失於略”。編纂過程也是按長編法進行,先以年月爲叢目,叢目既成,乃修長編。李燾對史料進行考訂,也是遵司馬光的考異法,所以時人評說李氏之書是“仿司馬氏《通鑑》,踵爲之”(李心傳語)。“大略皆溫公舊規”(陳振孫語)。

李燾從形式上繼承了司馬光史學,但與司馬光作史旨趣略有差異,司馬光是“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慼,善可爲法,惡可戒者,爲編年一書”。李燾說他寫《續資治通鑑長編》是“統會衆說,掊擊僞辨,使奸欺訛訕不能乘隙亂真,祖宗之豐功盛德益以昭明”(《進續資治通鑑長編表》)。因此,李燾認爲他的書不敢稱作《續資治通鑑》,只能稱作是《續資治通鑑長編》。但李燾以四十年之精力,撰成近千卷的當代史,爲治宋史之要籍。《長編》行文簡潔,頗有章法,雖無“史臣曰”之類文字,但敘事中有識斷;材料增刪,足見其用心。

個人著作

李燾著述頗多,著有《巽巖文集》、《四朝通史》五十卷、《唐宰相譜》一卷、《江左方鎮年表》六卷、《晉司馬氏本支》、《齊樑本支》、《王謝世表》、《五代三衙將帥年表》各一卷,《春秋學》、《易學》五卷、《春秋學》十卷等五十餘種,大多失佚。今存《續資治通鑑長編》五百二十卷、《六朝制敵得失通鑑博議》十卷、《說文解字五音韻譜》十卷,清代皆編入《四庫全書》。

《續資治通鑑長編》原書世鮮傳本。由於原書卷帙繁博,刻寫有困難,流行諸本,也是節錄本,詳略互異。明代修《永樂大典》曾把《續資治通鑑長編》絕大部分內容收入。清人開四庫館,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該書,釐定爲520卷;原書全貌雖未恢復,但主要內容已經收入。中華書局整理點校有《續資治通鑑長編》全書34冊(520卷及目錄)。

李燾原有詩文集五十卷,今已佚,《兩宋名賢小集·李文簡詩集》、《全宋詩》等書均收錄有其詩。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